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醫發展各歷程中的“傳染病”是怎樣認識的?

目前,我們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肺炎疫情,許多人都在考慮在中醫發展的歷程中,對於這一類傳染病是怎樣認識的?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醫發展各歷程中的“傳染病”是怎樣認識的?

我們說在歷代中醫文獻當中, 對於這一類傳染病,中醫將其稱為“瘟疫”。它是指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物質,比如說,細菌、病毒而引起的傳染病。

在現存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當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認為:“五疫之至,皆相梁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氣可幹,避其毒氣”。明確指出,疫病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等特點,並且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邪氣。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醫發展各歷程中的“傳染病”是怎樣認識的?

那麼到了明清時期,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口密度迅速的增加,人口流動性增強,引起疫病的病種增多,那麼疫情災害出現的頻率也明顯提高,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中藥學與外感發熱有關的、與傳染病防治有關的溫病學的發展與進步。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吳又可看到了當時疫病流行的狀況,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瘟疫進入了深入細緻的觀察和探討。他所著的《瘟疫論》是我國論述瘟疫的專著,對瘟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瘟疫治未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疫氣所感,認為邪從口鼻而入,有天受、有傳染,有所感殊,在治療上強調以祛邪為第一要義,提出邪不去,則病不愈,並且他還創立了在發病初期,用達原飲疏離透邪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這個達原飲由檳榔、厚朴、炒果仁、知母、芍藥、黃芩、甘草這樣幾味藥組成。

今天我們在各地治療新冠肺炎的處方當中,仍然還可以看到達原飲的影子,那麼清代的溫病學的發展,已經盛行大江南北,瘟病學在理論性質上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並且趨於成熟,以葉天士、吳鞠通為代表的著名的清代醫學家確立了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的綱領。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醫發展各歷程中的“傳染病”是怎樣認識的?

我們今天在臨床上治療呼吸道傳染病常用的銀翹散、桑菊飲這些著名的方劑,還都是清代著名的醫學家吳鞠通所創立的,至今仍然有效地用於臨床。 #把健康帶回家#

關注【張文彭講肺病】,瞭解更多肺結節、肺癌等肺病相關科普知識,減少您得病後的慌亂。若您對肺結節、肺癌等肺病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私信留言評論,我會在出診之餘,根據實際病情做出最專業的回覆!抗癌的路上,我們與您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