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少年決絕地從大橋上跳下,悲劇上演的背後

17歲的少年決絕地從大橋上跳下,悲劇上演的背後

上海盧浦大橋

2019年4月17晚7點,在上海盧浦大橋上發生了讓人痛心的一幕。一位與母親發生口角的少年,在其母親在大橋上停車的一瞬間拉開車門縱身一躍跳了下去,衝上去的母親沒有來得及攔住孩子,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苦養大的兒子當場殞命。發生這樣的事讓人非常痛心,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這種事兒還接二連三地發生。

17歲的少年決絕地從大橋上跳下,悲劇上演的背後

淨瓶山大橋

3月30日晚11時,一名約14歲左右的小女孩與同伴一起在桂林淨瓶山大橋上游玩,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從橋上跳入灕江。嚇壞了的同伴趕緊呼救,最終在江中兩名值班船員的奮力救助下小女孩成功脫險。3月19日達州市某中學一位16歲左右的少年離家出走,家人懷疑其要輕生,於是趕快報警。3月22日下午3點左右,救援人員在鳳凰大橋附近州河中打撈出少年的遺體。一個月的時間內,三起悲劇,據稱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全球第一,究竟是什麼壓垮了少年?.

17歲的少年決絕地從大橋上跳下,悲劇上演的背後

達州鳳凰大橋

其實現在沒有了傳統儒家教育的少年很脆弱,並不需要多大壓力就能摧毀。幾乎全面西化的教育專家往往一大堆事後的理論,無非是少年承受的壓力太大,找不到疏通的管道。但是這些專家卻無法解釋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肉體上,90後、80後、70後在少年時期承受的壓力一點兒也不少。那個時候受家長和老師的體罰還很常見,也沒見哪個少年想不開輕生。壓力其實並不是這些少年輕生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儒家傳統影響力日漸衰弱,導致少年沒有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儘管儒家早就從意識形態中被剔除了,其實在民間儒家的傳統一直在有序傳承,這些通過家訓、身教傳承的儒家觀念,起到的作用一點兒不比西方的宗教小。但是人們在追逐利益的同時,由於沒有持續的提倡,儒家的優良傳統在民間是一個逐漸弱化的過程,大多數人開始以“利”為中心。不可否認追求“利益”的確促進了財富的快速積累,但是物質是富裕了精神上卻荒蕪了。由於沒有持續的弘揚和強化,儒家的優良傳統在一點點的削弱。這樣導致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包括少年在內都片面地強調自我感受,而不在乎他人感受。同情心、良心這些承載著深厚信仰內涵的價值觀一步步變得陌生,孩子對父母的含辛茹苦不領情,父母對孩子叛逆也束手無策。

以“自我為中心”和儒家傳統是格格不入的,儒家強調的是一個人的責任和擔當,這種擔當是為義不為利的。傳統中國人最鄙視的就是“見利忘義”,見利忘義的人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就想不開了。西式專家說的心理學小技巧或許有道理,但是這種技巧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就是發生意外都是在間不容髮的時刻,理性根本起不了作用,衝動之下什麼事都能做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不至於讓人走向極端靠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一閃念的判斷,發出一閃念的是老一輩兒口中的“良心”,用王陽明的話就是“良知”。在危機時刻做出判斷的時間非常短,良心一個下意識地判斷就能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如果這些輕生的少年,有儒家的孝、悌、仁、義、忠任何一種品質,都不會做出傻事來。他會想到父母怎麼辦?兄弟姐妹怎麼辦?自己的責任等等。這些信仰層面的東西關鍵時刻都能救命。

17歲的少年決絕地從大橋上跳下,悲劇上演的背後

儒家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或者說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國幾年前的歷史傳承中一直承擔著信仰的重任,儒家的作用不是宗教和心理學的能夠簡單替代的。儒家傳統影響力的日漸衰弱,讓少年缺失了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性教育,不知道敬畏生命、體諒父母,更談不上使命與擔當。只在個人的利益上患得患失最容易心理失衡,造成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