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利用美國“租借”的艦艇充實海軍實力

日本利用美國“租借”的艦艇充實海軍實力

圖為旗風級護衛艦“旗風”號(DDG-171)

1954年10月19日,在美國東海岸的查爾斯頓軍港碼頭,美軍第六海上指揮區司令麥克萊恩少將和駐美大使井口簽署了兩艘驅逐艦的交接證書。美海軍乘員從降下星條旗的“埃爾森”號( Ellyson DD--454)、“麥考姆”號( Macomb,DD-458兩艘軍艦上走下來,日本海上自衛隊隊員登上軍艦,升起“自衛艦”的旭日旗。成為警備艦“朝風”號和“旗風”號的兩艘軍艦在接受了服役訓練後,於翌年2月25日駛入橫須賀港。

1954年7月1日,日本製定了《自衛隊法》,警備隊更名為海上自衛隊,警備隊的船舶更名為“自衛艦”,警備船更名為警備艦。桅杆上懸掛的警備隊隊旗被撤除,和舊日本海軍的軍艦旗幟設計相同的“自衛艦”艦旗替代了國旗懸掛在艦艉。

日本利用美國“租借”的艦艇充實海軍實力

圖為2017年舾裝中的朝日號(圖左),攝於長崎

這兩艘軍艦是根據5月14日簽署的《日美艦艇借貸協定》移交的,裝備有127毫米炮、速度為37節的驅逐艦(DD,1600噸),具有充分的對艦打擊能力基於該協定移交的第二批軍艦是1955年6月14日在波士頓海軍工廠進行交接的護航驅逐艦(DE,1240噸“阿米克”號(Amick,DE-168)、“艾薩頓號(Atherton,DE-169)兩艘軍艦。這兩艘軍艦分別被命名為“朝日”號和“初日”號。兩艦均裝備有76毫米炮,採用柴電推進方式,速度為20節,艦上操作情景在電影《水下之敵》中被栩栩如生地進行了描述。

第三批移交的是潛艇“斑革”號( Mingo,ss-261,1525噸),這是美國首次向日本移交潛艇,8月15日在美國西海岸的聖迭戈軍港進行了交接。“斑革”號是戰時建造的小鯊魚級( Gato Class)中的一艘,包括改進型共服役205艘,曾用於封鎖日本作戰。該艇被命名為“黑潮”號,成為反潛訓練的靶艇,為培養日本國產潛艇的艇員做出了貢獻。

日本利用美國“租借”的艦艇充實海軍實力

圖為日本親潮級潛艇“黑潮號(SS-596)”

3月15日,美國出借的掃雷艇AMS-10(310噸)在佐世保港內被命名為“江田島”號。該艇是一艘木質艇,參加朝鮮戰爭後一直停泊在佐世保基地內4月16日之前,美國共交接給日本7艘該級艇。

除租借協定外,還有一些根據1954年3月8日簽署的《日美間相互防衛援助協定》提供的艦艇。

第一艘是同年12月16日在聖迭戈軍港竣工即被交付給日本的輔助掃雷艇AMS-114(335噸),該艇被命名為“屋島”號。半年後,日本在菲律賓的蘇比克基地接收了當初美國提供給法國海軍後被返還的AMS-95。此後,日本在舊金山接收了剛剛建成的掃雷艇MSC-255和258(這4艘艇是同級艇,1956年從輔助艦艇類別改為戰鬥艦艇類別)。

1959年3月16日,美國又在佐世保基地追加提供了兩艘“江田島”號的同級艇。

在1961年之前除兩艘掃雷母艇、3艘坦克登陸艦(LST外,美國向日本提供了多艘登陸艇、救生艇。此外,18艘巡邏艇(18噸)是以“租借”的方式提供給日方的,這可能是因為這些艇當初被視為戰鬥艦艇。

1954年7月,日本保安廳更名為“防衛廳”,警備隊成為“海上自衛隊”,“艦”的稱呼又得以復活。1953年度艦艇建造計劃中的“警備船”更名為“警備艦”,“補給工作船”更名為“佈雷艦”,大型掃雷船更名為“佈雷艇”,小型掃雷船更名為“中型掃雷艇”。

日本利用美國“租借”的艦艇充實海軍實力

圖為宇和島型掃雷艇

在1954年的年度預算中,8艘舊日本海軍的第13號級獵潛艇(438噸)的縮小版獵潛艇(310~380噸)登場。此外,丙型警備船更名為“魚雷快艇”,追加兩艘100噸級艇的建造計劃3艘用於淺海掃雷的小型掃雷艇(30噸)也被批准建造。

1955年共有4艘搭載76毫米炮的DDK級1700噸)的警備艦,首次被作為“自衛艦”列入預算申請,在第二年又加入了兩艘增加裝備127毫米炮的DDA級(1800噸)艦,並開始自建1000噸型潛艇。1957年,日本開始建造一艘DDK和一艘DDA。

1956年5月31日,警備艦“若葉”號(1250噸)服役。“若葉”號的前身是舊日本海軍橘級驅逐艦“梨”號。在瀨戶內海西部被炸沉後由當地打撈上來進行拍賣,日本大藏省取消了拍賣活動,向打撈者支付了費用後將“梨”號交給防衛廳保管。該艦的船體和發動機狀況良好,後來作為訓練艦、雷達、警戒艦、試驗艦服役了1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