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崇禎皇帝

個人對政治的粗淺想法是這樣的:統治分為“道”與“術”兩部分。

道是道義,術是權術。

道是地基,術是磚瓦。

只有“道”沒有“術”的是老好人,比較適合做學者,在政治之路上走不長;只有“術”沒有“道”的人容易墮落,變成大獨裁者、貪官汙吏,最後多半身敗名裂,即使善終也難逃遺臭萬年的結局。

崇禎的問題,是他在“道”這方面的修為幾乎沒有,而“術”的水平太低。說白了,就是心理本身比較陰暗,可能很缺乏同理心。表現在行動上,對大臣無比刻薄,賞罰不公,不會籠絡人心,他對大臣很多時候是充滿敵意的態度,而不是努力合作。因為他從未受過一天皇儲的教育,臨危受命當了皇帝,但是根本不會治國,也並不會和大臣相處,活生生把人心玩散了。

很多人喜歡強調崇禎接手了一個爛攤子,他有多麼不容易,其實他是個很聰明很冷靜的人。其實,爛攤子是有的,但看他的行為,和聰明冷靜這兩個詞根本沒什麼關係。

如果他真的聰明冷靜,真的有能力,未必是那個倒黴的亡國之君。

崇禎的第一個錯誤,是從欽定逆案開始。

魏忠賢必須要剷除,核心黨羽必須懲處,因為他虐殺朝廷官員的行為已經破壞了政治規則和秩序,造成了朝政的各種混亂。撥亂反正是必要的,然而崇禎初的行為,不是撥亂反正而是矯枉過正。所謂的“欽定逆案”擴大了打擊面,罷免了一批並非魏忠賢核心黨羽,只是有依附、順從態度的官員,徹底終結了這些人的政治生命,這樣的大清洗同樣不利於政治穩定。大清洗之後,崇禎大規模起用魏忠賢的政敵(其中很多人並非東林黨,只是魏忠賢當政期間受到波及或不願依附主動辭職),這個時候朝野官員對新皇帝有著很大的期望,紛紛恭維崇禎是“聖人出”(張溥《五人墓碑記》),但隨後崇禎並沒有和大臣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崇禎對文官群體的根本態度是不信任,這種不信任表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結黨的恐懼達到了近乎病態的程度,另一種是對某些人信任的時候給予一切,不聽任何反對意見,失去信任的時候立刻毫不留情。具體到案例上,前者最好的證明是溫體仁和錢謙益的鬥爭,後者最好的證明就是袁崇煥的經歷。

簡單來說,在崇禎二年到三年,一切都已經註定。朱由檢的志大才疏、急於求成表現得淋漓盡致。正如劉宗周所說:

“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為刑名;刑名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不已,積為壅蔽。”(崇禎二年)

“陛下銳意求治,而二帝三王治天下之道未暇講求,施為次第猶多未得要領者。首屬意於邊功,而罪督遂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