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明十八先生墓"(七批國保)

安龍"明十八先生墓"(七批國保)

"明十八先生墓"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新安鎮馬場壩天榜山下,因為埋葬著南明永曆小王朝東閣大學士吳貞毓等18位大臣和內官,故名"十八先生墓"。

安龍

國保碑

包括有:內閣大學士吳貞毓(正五品,明末為從一品)、兵科給事張鐫(正七品)、詞林蔣圪昌(官階不詳)、詞林李開元(官階不詳)、吏科都徐極、大理寺少卿楊鍾(正四品)、太僕寺少卿趙賡禹(正四品)、光祿寺少卿蔡縯(正五品)、武安侯鄭允元(皇帝授封,無品級)、御史周允吉(正七品)、御史李頎(正七品)、御史朱議㞙(正七品)、御史胡士瑞(正七品)、武選朱東旦(正五品)、儀司任鬥墟(正五品)、璽少易士佳(正六品)、司禮太監張福祿(無品級)、司禮太監全為國(無品級)等十八人。以上官職出自"明十八很先生成仁處"墓碑碑文。


安龍

明十八很先生成仁處(照片來源網絡)


墓區約4000餘平方米,由墓區、祠堂、摩崖三個部分組成,依次漸高,四面高牆圍護。墓園依山勢逐級向上。墓前是一座4米高,6米寬的大石坊四柱三門,坊上刻有"巋然千古"、左右分刻"成仁"、"取義"8個大字,系貴州省著名書法家陳恆安先生補書,坊上鐫刻松、梅、竹、蘭花卉浮雕。墓前有小石坊一座樹於大石坊之後,上刻"明十八先生之墓"7字,坊柱、坊幅上刻雲龍、獅子,刻工精細,形態生動。坊後即墓,以細磚塊石鑲砌成圓形,直徑2米,封土高2.5米。

安龍

陳恆安 (1909- 1986)照片來源於網絡


"十八先生祠"建於墓後,地勢較墓區略高,石級層疊而上。"享堂"面對陵墓,歇山頂28柱石木結構,兩廂配殿為16柱硬山頂石木結構,堂殿均以浮雕石礅作柱礎,配以捲棚式迴廊、刻花門窗,細磨石板鑲嵌地面,翹簷飛斜,雕樑畫棟,凝重古雅。

安龍

享堂內原設置十八先生慄主牌位,現改懸20幅"明十八先生之獄"繪畫,系貴州國畫家黃天虎所繪,配有文字,以便遊人觀賞並瞭解史事。東、西廂配殿為硬山頂,正殿為歇山頂。墓區陳列有出土後經修復的"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碑。

安龍

享堂之後有"忠泉"一方。江之春《安龍紀事》載:十八先生殉難之時,"安龍之三尺童子,也無不流連嘆息"。據傳,當時天色突變,風雨交作,天榜山麓忽有泉水湧出,百姓說是天公流淚,因此,將此泉名為"忠泉"。忠泉水清冽甘甜,細流涓涓,從石罅中流出,池水澄碧如鏡,上有石橋橫跨。泉口石壁鐫刻"忠泉"二字。泉後緊傍山岩,巖下即"多節亭";亭後石壁中央,有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興義府知府餘雲煥補刻的"十八先生成仁處"大字。亭右岸畔有粉牆青瓦長方形建築,形似小船,名"虛舟";

兩邊石壁上,有李烈鈞、居正、王伯群、吳鼎昌、任可澄等題刻。民國5年(1916年),南籠縣知事洪寅加修墓,在墓前建石坊一座,以壯觀瞻。1937年,縣長張曾覆呈請撥款修墓、祠,中央行政院、貴州省政府允准撥款修復,並定於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為公祭日。蔣介石題"碧血千秋",居正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王伯群題"浩氣長存",李烈鈞題"瀛州神境",吳鼎昌題"重如泰山",任可澄題"藏碧輝巖",胡剛題"浩氣長存",劉時範題"天地正氣",均刻於麓石壁。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知府張重修墓,其於張之洞撰(《十八先 生文)》刻石列於墓左。張鎂興義府試院右側改建"十八先生祠",祠宇軒敞, 有祠門、敬業堂、流芳亭、懷清亭、享堂、正祠、多節亭、淨香池等,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諸多建築造型各異,工藝精湛,與府試院諸建築渾然一體。祠內詩文楹聯眾多,不少出於名家之手,如洪亮吉、葉酉、舒位、趙翼等人,語義深刻,書法精湛。張之洞代父作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知府餘雲煥,安義鎮總兵何雄輝重修十八先生墓,將十八先生祠復建於墓後山麓,在墓區修建亭榭、池塘,種植花草樹木,餘雲煥補刻"十八先生成仁處"大字於墓後石壁。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府李祖章修墓,增建"虛舟"、"多節亭"。解放後,省、縣人民政府對保護這一古蹟分重視,迭次撥款維修祠、墓,1964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1987年總計撥款20多萬元。將祠墓全面修復,對外開放。2013年4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扼殺了李自成起義軍建立的大順政權後,明朝江南諸王曾先後建立起4個政權,以圖恢復明室,又相繼被清軍所滅。

安龍

1646年,一批明朝遺臣擁立桂王朱由榔即位於廣東肇慶,次年改元永曆。永曆政權建立後,曾調動南方各省明軍抗擊清兵,以圖阻止清軍南下。但在清軍強大攻勢下,永曆政權的抵抗猶如以卵擊石,無力阻擋清軍鐵蹄,被迫亡命於粵、桂、湘、黔四省,東躲西逃,顛沛流離。

安龍

電影劇《長河東流》桂王朱由榔


安龍

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犧牲後,遺部由孫可望、李定國等部將統領,並確立聯明抗清大計方針。1652年2月,孫可望遣兵迎永曆帝入居安龍。李定國率師東進,與清軍浴血奮戰,軍威大振,迫使清廷曾打算與之議和。隨著抗清鬥爭的節節勝昝,孫可望逐漸滋長稱帝之心,後挾永曆朝廷以自重。永曆帝如坐危城,欲召李定國統兵入衛,於是與朝臣合謀,不料謀洩,孫可望遣將至安龍問罪,將18名朝臣下獄、殺害,史稱"十八先生之獄"。這一史事,《明史》、《清史稿》和《永曆實錄》、《安龍紀事》等歷史著作均有記載。陳翰南明內閣大學士吳貞毓等十八人殉難後,其家屬及安龍百姓將他們合葬於城內西北隅天榜山下。

安龍

永曆十年(公元1656年)正月,李定國由廣西至安龍為十八人壘墓,建廟於馬場。永曆十二年(公元1658年)朱由榔移居昆明,遣使赴安龍為十八人樹碑(此碑於1980年修墓時始出土)。碑鐫"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九個大宇,由朱由榔親題。至此"十八先生"之稱便流傳下來。十八人的姓名、職官及死難事,系由通政使尹三聘題寫。清康熙以後,曾有不少名人學士為之立碑修基,賦詩作文撰對。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始建十八先生專祠。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張鎂重修十八先生墓、祠。張之洞撰《吊十八先生文》。

安龍

南籠廳通判曾為十八先生墓立碑,略載十八人姓名、殉難始末及諸臣絕命詩於後。乾隆初,朝廷為吳貞毓等賜祭,守土官將《明史·吳貞毓 傳》刻於碑石。於"享堂"中增設十八殉難朝臣粟主;配殿中附祀古其品、李如月、林青陽三位明臣。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貴州學使洪亮吉、南籠府知府曹廷奎修墓,沈"?"(此字為左右結構,左邊是"火"、右邊是"鼎")撰記立碑。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興義府知府陳熙"?"(此字為左右結構,左邊是"衤"、右邊"甫")修墓。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知府朱著詩二首,刻石列於墓右。

安龍

明末以來,著錄十八先生死難一事的史書和野史筆記甚多,如《明史》、《清史稿》、《貴州通志》、《興義府志》、之春(《龍紀事)》屈大鈞(《龍 逸史)》王夫之

大學士吳貞毓吳貞毓,字元聲,一字長聲。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宜城鎮(今江蘇宜興宜城鎮)人。永曆九年(公元1655年)三月,貞毓等18人為孫可望所殺害。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中進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明毅宗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建立南明,年號弘光,貞毓任戶部主事。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弘光帝失敗後,唐王朱聿鍵稱帝,改年號為隆武。貞毓任吏部文選主事。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隆武帝失敗後,他參於擁立桂王朱由榔,貞毓升太常卿。次年(公元1647年)正月,改年號為永曆,貞毓任郎中。

二月,永曆帝逃至桂林,貞毓任吏部左侍郎。永曆二年(公元1648年),任戶部尚書。永曆四年(公元1650年)二月,永曆帝因廣東西會城失陷,貞毓隨駕先至潯州(今廣西桂平)。其時,孫可望在貴州自稱秦王,脅迫朝廷降旨封贈,貞毓和大學士嚴起恆都竭力反對,孫可望便懷恨在心。同年十一月,孫可望密派親信將官把嚴起恆殺害。當時貞毓因奉旨出使在外,才免遭其害。

貞毓回朝後,進封為東閣大學士(宰相)。 永曆五年(公元1651年)清兵南征,形勢緊迫,永曆帝召文武官員商議,有的主張到海濱李元胤處,有的說到安南(今越南)避難,有的主張渡海抵福建附鄭成功。武臣馬佔翔、宦官龐天壽與孫可望相互勾結,陰謀策劃,堅持要到貴陽。貞毓因以前反對孫可望封王,沒有多言。於是,孫可望一夥於永曆六年(公元1652年)二月遣兵,迎永曆帝入貴州安隆,改為安龍府,作為永曆帝的宮室,其實是一座非常卑陋的房舍。宮人守將也不行君臣的禮節。永曆帝心中憂懼,但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這時,馬佔翔管軍事,龐天壽指揮勇衛營,軍政大權都落在孫可望親信黨羽的手中。他們相互勾結,策劃另設內閣九卿科道官,改印文,立太廟,定朝儀,甚至準備改國號為"後明"。永曆帝愈來愈感到事態緊急,聽說晉王李定國已定廣西,軍聲大振,便與貞毓等人密議,想下密旨,令定國統率大軍速來護駕。貞毓說:"主上憂危,正是我輩報國之秋,誰能充此使者?"當即有林青陽願受命冒險前往。

李定國接到永曆帝的旨意,感慨涕泣不已,決心率兵前往貴州救駕,迎接永曆帝。但是,貞毓等人奉永曆帝密詔,召李定國勤王的事,在定國到來之前就洩露了。永曆九年(公元1655年)三月,貞毓等18人為孫可望所殺害。貞毓就刑前,神色不變,面對蒼天道:"吾盡忠保國,今逼於奸逆,以死報國,臣之職也!"並賦絕命詩一首:"九世承恩愧未酬,憂時惆悵定良謀;躬逢多難維依漢,夢繞高堂亦報劉;忠孝兩窮嗟百折,匡扶有願賴同儔;擊奸未遂身先死,一片丹心不肯休。"賦詩畢,慨然就義,年僅38歲。


安龍

為了自保 南明的幾個政權都與耶穌會有聯繫(圖片來源於網絡)


以下資料來源於:《明十八先生墓石刻賞析》

十八先生墓石刻主要有:

——《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碑,清石質,方首,高1.47米,寬0.82米,厚0.17米。碑陽正中楷書陰刻"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9字,每字0.1米見方。碑文楷書陰刻,9行,滿行26字,共計161字。記吳貞毓等"十八先生"名諱、官銜及遇難原因。通政使司通政使尹三聘、安龍軍民府知府範春鰲立於永曆12年,清順治15年(1658),原立於十八先生墓前。1981年維修十八先生墓時出土。今存安龍縣文管所。

——十八先生祠堂,位於墓後,坐北向南,中軸對稱。由正殿、東西兩配殿組成,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正殿面闊3間,通面闊16米,進深1間,通進深5.8米,穿鬥式歇山青筒瓦頂。配殿面闊3間,通面闊14米,進深1間,通進深4.9米,穿鬥式硬山青筒瓦頂。門、額、坊上雕有刻工精細,形態生動的花草、鳥獸等圖案,鼓形石柱柱礎浮雕八仙過海、姜太翁釣魚等圖案。

——"十八先生成仁處"摩崖石刻,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0.6米。豎長形,高2米,寬0.98米。豎向楷書陰刻"十八先生成仁處"7字,每字0.25米見方。上款"光緒癸未仲夏",下款"郡守餘雲煥補泐"。刻於光緒9年(1883)。

——"藏碧輝崖"摩崖石刻,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0.6米。豎長形,高2.25米,寬0.98米。豎向行書陰刻"藏碧輝崖"4字,每字0.5米見方。任可澄題於1939年。

——"浩氣常存"摩崖石刻,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0.6米。豎長形,高2.12米,寬0.98米。豎向楷書陰刻"浩氣常存"4字,每字0.5米見方。貴州西路專員胡剛敬題於1939年。

——"天地正氣"摩崖石刻,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0.6米,豎開形,高2.2米,寬0.98米。豎向楷書陰刻"天地正氣"4字,每字0.5米見方。柏文蔚敬題。

——"浩氣長存"摩崖石刻(1939年),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0.6米,豎長形,高2.25米,寬0.87米。豎向篆書陰刻"浩氣長存"4字,每字0.5米見方。王伯群題於1939年。

——"孔曰成仁"摩崖石刻,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1.1米。豎長形,高1.1米,寬0.65米。豎向行書陰刻"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仁至,所以義盡,居正"18字,每字0.1米見方。作者年代不詳。

——"瀛洲神境"摩崖石刻,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0.8米,豎長形,高1.9米,寬0.98米。豎向楷書陰刻"瀛洲神境"4字,每字0.45米見方。李烈鈞題於1939年。

——"碧血千秋"碑,位於祠堂後,青石質,方首。高1.68米,寬0.98米,厚0.17米。正中豎向楷書陰刻"碧血千秋"4字,每字0.4米見方。蔣中正題於1939年。

——"重如泰山"摩崖石刻,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2.66米。橫長形,高0.68米,寬2.14米。橫向楷書陰刻"重如泰山"4字,每字0.4米見方。前溪吳鼎昌書於1939年。

——"天地同流"摩崖石刻,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2.66米。橫長形,高0.68米,寬2.28米。橫向楷書陰刻"天地同流"4字,每字0.4米見方。劉伯龍書於壬午年(1942)。

——"緬懷先烈"摩崖石刻,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1.1米。豎長形,高1米,寬0.76米。豎向行書陰刻"春風駐馬拜先賢,短碣佳城數百年,慷慨勤王人十八,飄零雲國路三千。丹心莫補偏安局,青史常留絕命篇。試問奸臣猶在否,萬山無語泣啼鵑。"吳俊題於1945年。

——"忠烈可風"摩崖石刻(民國),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0.8米。豎長形,高1.95米,寬0.87米。豎向楷書陰刻"忠烈可風"4字,每字0.45米見方。落款:"王漱芳"。

——"天地正氣"摩崖石刻(民國),位於祠堂後崖壁上,離地0.8米。豎長形,高1.98米,寬0.95米。豎向楷書陰刻"天地正氣"4字,每字0.35米見方。落款:"專員劉時範敬題"。

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南明十八先生遇難,已經300多年矣,世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歷史是一面鏡子,一部教科書,永遠值得借鑑。十八先生墓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和最重要的一處南明歷史文化遺址。十八先生墓石刻文化,體現了盤江八屬石刻文化的歷史傳承性,是研究明清時期石刻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更是研究明朝滅亡的寶貴資料,在文化上、藝術上、史料上、學術研究上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價值。

安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