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國保”檔案(一)

今天要說的西鄉“國保”,雖然不是什麼價值連城的青銅器、玉器、甚或是炫目的金銀器這樣的“國寶”,也不同於“北京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這樣的博物院,“國寶級”藏品琳琅滿目,但是,正因為它在中國史前考古學歷史上具有的重要“標尺”作用,才被認定為古文化遺址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就是被大家熟知的李家村遺址、何家灣遺址。也就是業內俗稱的“國保單位”。


一、發現始末


西鄉,歷滄海桑田,北依秦嶺,南屏巴山,牧河橫貫,洋水南來,合流入漢,澆灌出這片古老的沃土。


李家村遺址,就位於西鄉縣城西南1公里餘的原葛石鄉李家村(今城南街道辦和平村6組、7組),北接牧馬河(清代中期以前,習稱“木馬河”),南界“城峽”舊公路,以五豐河為中心的東西兩岸2.6萬平方米。經年累月,方圓數百畝的莊稼地裡,大量的瓦礫、石塊、陶片,在耕作的犁鏵、鋤鍬間阻來擋去。習慣了精耕細作的世世代代村民們為了種好莊稼,出於無奈,撿拾起瓦礫、石塊、陶片,一堆一堆,堆放在田坎、地壟邊,有的竟堆成墳包樣。日久天長,生活在此的村民們早已對此見怪不怪,也就絲毫未能引起這些樸實村民的關注。


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冥冥之中,這些或粗糙、或細膩、或黑、或灰、或紅的硬東西,又似乎非尋常之物,它們究為何物呢?遂有好事者競相傳播開來。1958年末,消息傳到了剛剛組建的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漢水考古隊。1959年,經過漢水考古隊實地調查,初步認定這些東西竟然屬於史前先民生活的遺存、遺蹟。


同樣的發現,在西鄉縣城南街道辦涇洋村何家灣(先後隸屬板橋鄉、古城鎮、堰口鎮)、古城村紅巖洞、城北街道辦(原城關鎮)二里村等地都有發現,尤以李家村、何家灣兩處遺存發現內涵最為豐富。


一時之間,專家、學者為之震動!


李家村、何家灣兩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就這樣被考古學界發現並得到關注。


西鄉“國保”檔案(一)

1960年李家村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翻拍自《陝南考古發掘報告集》)

二、遺址發掘


1、李家村遺址考古發掘


1960、1961、1982年,由中科院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漢水考古隊對西鄉李家村遺址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勘探、發掘和補充發掘,揭露遺址面積約2.6萬㎡,發掘面積1310㎡,出土灰坑41個、柱洞1個、甕棺葬3座、墓葬1座、房子殘跡1處、陶窯1座以及陶器139件,石器263件。


西鄉“國保”檔案(一)

李家村遺址發掘區位置分部圖

李家村遺址文化堆積層薄,僅1米左右,剔除個別龍山文化類型的遺蹟、遺物外,屬於李家村類型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堆積。


出土遺物,主要是石器和陶器,未發現骨器。早期,以打製石器居多。晚期,磨製石器也相當發達,磨製石器又以“鏟”居多,主要特徵是扁平磨光雙弧刃狀,即舌刃狀,這是李家村遺址的代表器物,另外還有斧、錛、鑿、刀等。


西鄉“國保”檔案(一)

李家村類型石器:鑿、錛、鏟、斧

陶器,作為李家村遺址出土遺物的主要部分,其特徵為:泥質外黑內紅陶、夾砂灰白(褐)陶和泥質黑陶;紋飾主要有線紋、繩紋,個別有錐刺紋、布紋,未見彩陶;器形主要有以“圈足碗、三足罐、平底缽”為特徵的陶器組合,出土遺蹟很少,且都殘損不全,有房子殘跡、灰坑、陶窯、墓葬等。


西鄉“國保”檔案(一)

李家村類型圈足碗

西鄉“國保”檔案(一)

李家村類型平底缽

西鄉“國保”檔案(一)

李家村類型三足器

來自:西鄉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