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何放棄四川而選擇臺灣?除海峽天險外,臺灣還有四大優勢

1949年1月底,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宣告結束,蔣介石的5大軍事集團只剩下2個,150多萬精銳灰飛煙滅。至此,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本錢基本輸光,並在政治、經濟上陷入了絕境,其敗局已定。失敗的蔣介石要逃往哪裡?成為當時許多人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蔣介石為何放棄四川而選擇臺灣?除海峽天險外,臺灣還有四大優勢

蔣介石向來對西南尤其是四川十分重視,因為四川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進可攻,退可守,而且抗戰時期重慶是陪都,沿海許多企業內遷四川,又建了不少工廠,工業比較發達,有利於長期支持戰爭。

當時,國民黨的殘餘勢力,都認為蔣介石會固守四川,加上蔣介石本人也在四川做了精心的部署。因此,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就連蔣經國都沒有懷疑乃父的這種打算。

然而在蔣介石看來,四川雖然具有很大的戰略優勢,但也有不足。

蔣介石為何放棄四川而選擇臺灣?除海峽天險外,臺灣還有四大優勢

首先從政治軍事方面來看,蔣介石在四川的根基不穩。北伐成功後,他一直想插手四川事務,但四川仍處於軍閥割據、各自為政的狀態,他遲遲不能控制四川省。直到1935年3月,蔣介石才第一次入川,讓他惱火不已的是,雖然歷經抗日戰爭的考驗,但西南軍閥仍保存實力,坐山觀虎鬥。因此四川並非是他的嫡系,能守上一時,卻難以長久。

其次從地理位置看,四川並不適宜長期固守。西南雖然廣大,但多山地、高原和戈壁。成都平原也只有九千平方公里,難以長期滿足上百萬軍隊的需要。工業方面,抗戰期間雖然增加了一些設施設備,但總體來看工業基礎仍然薄弱,而且潛在的資源如石油、天然氣等,尚不具備開採條件,無法長期支持軍隊作戰。

蔣介石為何放棄四川而選擇臺灣?除海峽天險外,臺灣還有四大優勢

再從大範圍來看,西南地區尤其是四川距離美國基地甚遠,且缺乏良好的國際通道,對於一向依靠美國支援的國民黨來說十分不利。而西部地區離蘇聯不遠,一旦蘇聯插手,必然會促進國民黨的徹底滅亡。

再次,從社會治理方面來看,自古治蜀皆不敢粗心大意,歷史上就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先治蜀未治”的名言。對此蔣介石是十分清楚的,民國時期四川地區會黨林立,哥老會、青幫、天地會根深蒂固,況且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治安狀況令人堪憂。

蔣介石為何放棄四川而選擇臺灣?除海峽天險外,臺灣還有四大優勢

其實,早在1949年蔣介石入川提出“保住西南這最後一個堡壘”計劃的時候,他已經下定了退守臺灣的決心。相比較四川而言,臺灣對於蔣介石的誘惑更大,在他看來至少臺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其一,臺灣地域面積可觀,屬於亞熱帶氣候,植被茂密,物產豐富,水稻等農作物一年三熟,可以供養來臺的大量軍民;

其二,臺灣有日本人經營50年的工業基礎,不僅可以製造武器,還可以迅速恢復經濟,有利於支持反攻戰爭;

其三,從防守的角度來看,臺灣有風高浪急的海峽天險,最窄處也有130公里,可謂絕妙的防禦工事。解放軍可以渡江,但是不能渡海,況且大陸現在沒有海軍和空軍,難以在短期內攻打臺灣;

蔣介石為何放棄四川而選擇臺灣?除海峽天險外,臺灣還有四大優勢

其四,地理位置良好,臺灣可與美國遠東防線銜接。美國出於自身利益需要和長期戰略考慮,不會輕易放棄臺灣,若能得到美國的援助,臺灣將大大增強防守能力,足可抵禦大陸的進攻;

其五,臺灣迴歸中國之後,有強烈的親近感和歸屬感,容易服從蔣介石的領導。此外,臺灣與大陸隔絕已久,不容易形成強大的反對力量,可望建成牢固的反攻大陸基地,只要時機成熟,即可組織反攻,極易取得成功。

1948年12月的時候,蔣介石即決定修建金門、馬祖要塞,加強臺灣的防守能力。同時,蔣介石還命人分批將故宮大量珍寶和國庫中幾乎全部存金、銀外匯等鉅額財富秘密運往臺灣,為供養逃臺軍隊、進行經濟建設準備了充足的資金。

蔣介石為何放棄四川而選擇臺灣?除海峽天險外,臺灣還有四大優勢

1949年1月16日,蔣介石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兼臺灣警備總司令,為牢牢掌握臺灣奠定了基礎。1月21日,蔣介石宣佈“引退”,在規劃全年大事時,預定7月完成臺灣的防守與準備,這表明蔣介石的工作重點已經轉向了臺灣,自那時起他就打算放棄四川退守臺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