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無罪與有罪,法律不僅僅是簡單的判決

法,是一個國家維護社會發展的重要武器,只有國家制定出合理的法律並且將它落實下去,一個國家才可能長治久安。

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法律的制定是一件嚴肅的事情,而它的貫徹落實更是一件難事。中國有著眾多的人口,每一個人對於法律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這些不同的態度歸根到底來說,都是因為每一個人的三觀不同而導致的。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電影—《十二公民》,通過對於一場離奇案件的討論,引發出人們對於法律的深深思索。

《十二公民》,無罪與有罪,法律不僅僅是簡單的判決

在一所政法大學內,12名學生的家長組成了陪審團,要對一樁富二代殺人案進行討論,要求所有人達到一致的結果。十二位家長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他們在討論案情的時候,不僅僅是不同的意見發生碰撞,更是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激烈對抗。在看似證據確鑿的討論之初,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富二代有罪,只有8號陪審員堅持無罪。

《十二公民》,無罪與有罪,法律不僅僅是簡單的判決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8號陪審員發現在那些看似確鑿證據的背後,都藏著巨大的漏洞,所以他呼籲大家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討論這件案子,將所有的謎團一一剖析開。但是,其他幾位評審員都希望早點結束這一場虛擬的評審討論,所以就草草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十二公民》,無罪與有罪,法律不僅僅是簡單的判決

其中韓童生扮演的審判員始終堅持著有罪論,也算得上一個特殊的反派。他因為自己與兒子的關係惡劣,並且一直堅守著傳統的道德淪,所以,因為他自己這樣根深蒂固的偏見,在內心給富二代貼上了不學無術,殺人的標籤。在眾多的證據面前依舊堅持認為富二代有罪,這個富二代就是應該被判處極刑,而且讓人感到害怕的是,就算是扮演富二代辯護人的學生也在心中因為偏見默認了自己的當事人有罪。一個律師的的天職就應該相信自己的當事人,而不是帶著自己的偏見去辯護,那這樣的辯護又有什麼用呢?

《十二公民》,無罪與有罪,法律不僅僅是簡單的判決

回到電影的開頭,所有人覺得這個討論並沒有實際的作用,他們只是一個虛擬的陪審法庭,當只有真正冷靜思考的8號陪審員選擇無罪的時候,其他人一開始是想要逼迫8號更改意見。因為犯罪嫌疑人是一個富二代,富二代本身就是遊手好閒的代表詞,所有人就理所當然的認為他是殺人兇手,做出了殺死自己父親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當8號審判員不斷重申自己的意見,指出一個又一個疑點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這一場虛擬的審判的時候,所有人內心開始發生了動搖,大家都開始重視這一場特殊的審判。

《十二公民》,無罪與有罪,法律不僅僅是簡單的判決

為什麼 要在電影開頭加入這樣一個設定?因為這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雖然我們的法律體系已經構建起來,但是許多真正的法律思想並沒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也正是這樣,我們對於法律有時候抱著的是一種並沒有特別的尊重的態度,法律似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但是我們卻幾乎從來沒有認真的去了解過。

《十二公民》,無罪與有罪,法律不僅僅是簡單的判決

當我們在往下探索的時候,我們可以深思一下為什麼每一個人對待法律的態度會不一樣,歸根到底,是因為每一個人的三觀不同。電影就生動地向我們傳達了這一觀點,12位審判員都代表著不同的社會群體,有知識分子、富豪老闆等眾多的角色。他們的看法也是都是基於角色的本身而闡發的,他們的觀點代表著這個社會最普遍的言論和思想,因此特別有針對性和代入感。所以,即使在電影中有著一段又一段的論述,但是觀眾也不會感到無趣。每一個人都能在這12位公民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和標籤。

《十二公民》,無罪與有罪,法律不僅僅是簡單的判決

法律與感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公平是所有法律最基礎的底線,當我們面對法律的時候,不能有一點點特殊感情,不能帶有自己的偏見。無論是平凡的人還是經常接觸法律的律師,都不能將自己的偏見將法律捆綁在一起,甚至控制司法審判,對於法律,我們要學會謹言慎行。我們承認每一個人的三觀有著不同,但是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法律看似縹緲,卻一直在我們身邊。

《十二公民》,無罪與有罪,法律不僅僅是簡單的判決

十二位公民,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中討論著兇手案的真兇,他們一次次言語上發生的激烈衝突,都是不同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相互交融。法,在他們心中究竟意味什麼,是道德審判的工具還是衡量公平的準則?法是神聖莊嚴的,只有心中對於法始終保持著敬畏之心,不濫用每一條法律的準則,這個社會才能真正的長治久安。

《十二公民》,無罪與有罪,法律不僅僅是簡單的判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