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您可能見過人體骨骼的標本,都只能掛著,用鐵絲穿著,一拆開就散架了。那我們的身體是如何撐起的呢?

其實我們的身體是靠筋膜組織搭起一個框架,骨骼嵌在其中做主要支撐,關節囊把骨骼連在一起,韌帶起到加固和限制作用,而肌肉提供穩定和動力支持。

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頭頸的活動是靠頸部的肌肉提供動力,頸椎的穩定80%是由頸肌來維持。

脊柱的穩定由靜態結構和動態結構共同來維持。靜態結構主要為骨骼、椎間盤、關節囊和韌帶,動態結構就是肌肉。

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脊柱周圍的肌肉非常多而且複雜,方向各異、縱橫交錯,深淺不一。肌肉要發揮作用必須要與其他的組織結構共同配合,如脊椎、椎關節、韌帶及神經系統,哪個有問題都會影響正常功能。比如做個簡單的低頭動作,頸部後側的肌肉要有足夠的長度,每個頸椎的關節要靈活,關節囊和韌帶能良好地限制,神經系統能夠有效地控制。如果上述哪部分有問題,想低個頭看看自己的肚臍眼都是件很困難的事兒。所以脊柱的穩定與靈活有賴於主動的肌肉、被動的椎骨、韌帶和健全的神經系統共同來完成。

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脊柱周圍的肌肉有深淺的分層。一般淺層的肌肉又厚又長,體積也大,可以產生較大的動力,收縮的速度和運動的距離相應也大。頸部淺層的大塊肌肉是強大的動力來源,如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但它們都不附著在頸椎上,這樣作用的力臂長,才更有效。越往深層肌肉越小越細越短,肌肉的纖維也越細膩且支配的神經也越豐富,特別是豎脊肌和多裂肌,只跨越數個或兩個椎骨,它們主要參與頸椎保持姿勢和對於頭頸位置的微調。

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我們的骨骼肌分兩種,I型由慢收縮纖維構成,耐力好,抗疲勞;II型由快收縮纖維構成,力量大,反應快,但容易疲勞。這就像長跑和短跑運動的不同,長跑要耐力,I型肌纖維多,短跑要力量和速度,II型肌纖維多。

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段採訪,孫繼海的父親談孫繼海,說他的肌肉比例非常好,兼具速度和耐力,是足球運動員的最佳配置,所以他才能在英超曼城隊如鐵人般地踢了七個賽季。孫的父親是運動員兼教練,有此慧眼,當然也有遺傳。

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I型肌纖維在脊柱位於深層,負責維持姿勢,II型肌纖維位於淺層,主要負責運動。只有在脊柱深層小肌肉精密控制的基礎上,椎骨間才能保持良好而穩定的關係併產生協調有序的活動,就像自行車車鏈每節之間都潤滑且靈活,這樣大肌肉產生動力時才能有效率。一般我們在保持直立姿勢時,大塊的淺層肌肉基本都處於相對放鬆狀態,只有深層的小肌肉在交替收縮維持姿勢。

表層大塊的肌肉做大動作,內部深層的小肌肉做微調,共同一起使動作流暢而準確,就像手指般靈活。如仰頭時,頸部後側的肌肉收縮,同時頸部前側的肌肉也同時收縮以避免後伸的動作過猛,頸椎深層的小肌肉依次有序收縮維持好各個頸椎的良好順序。這是一種協調運動。

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當我們頭部位於頸椎正上方,這是最省力的位置,頸部周圍的肌肉交替收縮但用力不大,這時主要靠頸椎周圍的韌帶來維持姿勢。我們看過朝鮮和非洲的民族愛用頭頂著包袱,這比肩扛著省力的多,但要是太沉頸椎壓力也不小,此時頸肩腰背必須要挺直,一縮脖子就會拉傷。

韌帶和肌肉不同,他主要由膠原蛋白和粘多糖構成,扁寬且短,耐力很強,像堅韌的繩索把骨骼一塊一塊捆紮在一起。韌帶和關節囊為同等結構,韌帶往往是關節囊最外層的加固部。韌帶和肌腱一樣耐勞,但損傷後恢復的也慢,損傷後常導致結構鬆弛和不穩定。項韌帶是頸部最大的韌帶,位於頸後,是頸椎後側韌帶的加固部,主要的作用是限制頭部的過度屈曲。

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在我們站直或坐直時,頭部的重心偏前,這使得我們頸部後側的肌肉壓力很大,所以頸後側的肌肉比前側要強壯的多。東漢的強項令董宣,倆人按頭都能挺而不屈,可見後項勁力之強。

但每塊肌肉都有它的疲勞點,超過了就會有損傷,小的損傷積累就會形成大的損傷。損傷後肌纖維之間產生粘連既影響肌肉的收縮力度又影響它的伸展長度。

肌肉的損傷往往在於被拉長超過它的限度導致肌纖維撕裂。現代人使用電腦時間過長,視力會慢慢變得模糊,不得不湊近電腦屏幕,這樣頭的重心不斷前移。

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有專家測算,頭前屈15°,頸後肌肉和關節承受27磅壓力(約25斤);頭前屈30°,頸後肌肉和關節承受40磅(約36斤);頭前屈45°,頸後肌肉和關節承受49磅(約45斤),頭前屈60°,頸後肌肉和關節承受60磅(約55斤),相當於10塊紅磚的重量。

身體的故事——頸椎(五)

肌肉被拉長,壓力被增加,頸椎的生理彎曲也在變直,肌肉負擔加重。肌肉的代償能力不一,有的短,有的長,但終會有一天超過它的承載限度。開始是不適,慢慢出現酸脹,不耐疲勞,坐不住,最後出現疼痛。

人體很奇妙,它們會根據情況自動採取相應策略來合理分配資源。比如,你因外傷而臥床,身體認為現在需要休息,穩定第一,維持那麼多肌肉供能不划算且不必要,於是肌肉開始萎縮。骨骼不起支撐作用也沒必要保存那麼多,於是大量鈣和磷從骨骼中轉走,骨質出現疏鬆。關節得不到充分活動,人體就會關閉關節的一些功能使它們趨於僵直,僵直就是極端的穩定。這有點像經濟不景氣,工廠減產,商場關門。為何現在臨床特別重視早期功能康復練習,就是儘量避免上述的情況出現,儘快恢復肌肉和關節的功能。

當我們總是頸椎前屈、低頭工作,人體會自主地將頸後的一部分肌肉轉換成纖維組織,這種纖維化的組織就像繩索,抗疲勞,但沒有彈性、沒有收縮性和靈活性,神經支配少,使頸部變得僵硬,用手觸摸都是條索狀的組織。肌肉的減少會使頸椎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全面下降。

如有異議 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