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內外八景,莒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莒州外八景”是明初莒州知州楊瑒選址而定,並寫了“城陽八景記”記述了八景之勝:

  “凡此八景,輸靈獻秀,皆清淑之氣所鍾,今古稱奇,繪而成圖,存於心目之間,允為快事。若夫地靈人傑,文獻或不足徵,然唯八景之在斯州,終不可磨滅也。”

  屋樓春曉

  

  屋樓崮是莒東平原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山,也是每天清晨莒城東部太陽最先照耀的山峰。據出土文物及文獻考證,早在5000 年前,此山已是莒地先民觀日出、定春秋的山巔。每年春分、秋分時節日出時分,站立莒城東望,一輪紅日自崮巔冉冉升起,古剎佛塔、蒼松翠柏,皆染上金色的霞彩,頗具奇趣,就會依稀呈現出“日月山 ”形圖像,這便是“屋樓春曉”的壯麗景觀。

  浮來夕照

  

  浮來山又名浮丘,位於莒城西8 公里處,三峰鼎峙,夕陽映照下的浮來山,景色幽雅,靜謐宜人,既無車馬喧囂之擾,又奪自然造化之功。層林盡染,古剎生輝,使人如臨仙境,樂而忘返。

  西湖煙雨

  

  西湖煙雨景觀原址在今莒城西郊。明代之前,莒城西郊尚是碧水連天的湖泊,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水波盪漾,波光閃閃,水天一色,十分美麗;在雨幕籠罩下,周圍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

  洛山樵牧

  

  洛山樵牧之洛山,又作絡山、落山。《重修莒志》載,“ 洛山高二十四丈”,山上有洛山寺,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晨鐘暮鼓,香菸繚繞。樵夫牧童踏著落日的餘暉自山間歸來,別是一番景緻。

  馬鬐聳翠

  

  馬鬐聳翠中的主景馬鬐山位於莒城東南35 公里處,海拔662.2 米,為莒縣境內最高山峰,猶如烈馬揚鬃之勢。此山澗幽谷深,景色迷人。望海峰、擎天柱、仙人洞、馬鬐潭等景觀鬼斧神工,堪稱鍾靈毓秀。

  書院夜誦

  

  書院即曾子書院,在莒城南關街,原南關小學院內。據《韓詩外傳》《左氏續經》等記載,春秋時期曾子、子夏在莒為官,在莒城南部設立書院,廣招學士,並親自登堂授課。書院規模宏大,環境幽雅,為莒國強盛和民風淳化打下了良好基礎。每逢晨風夜露之際,人們常聞琅琅誦讀之聲。

  沭水拖藍

  

  沭水拖藍景觀在莒城東約1.5 公里處。沭河從莒城東繞城而過,城東北方又有袁公河匯入,因水中所含成分有異,匯流後在同一條河裡形成了清濁分明的兩股水流,泛出淡淡的藍色,好似河中拖曳著一條藍色的帶子,故稱“沭水拖藍”。

  山寺晚鐘

  

  據雍正《莒州志》記載,山寺晚鐘之景中的山寺在碁山寺。因古代碁山寺早晨擊鼓,夜晚撞鐘,與一般寺院的“晨鐘暮鼓”相異而聞名莒州。“ 寶剎凌雲, 紅葉翻妝,僧定禪榻,海鯨吼音者,山寺晚鐘也。”

  莒州內八景

  國士橋

  

  國士橋位於莒縣圖書館西南角,今青年路與文心路交匯處。春秋時期,柱厲叔為莒敖公在此跳河潭而死,後人嘉柱厲叔為“國士”,稱此橋為國士橋。

  劉章手植槐

  

  在今莒城浮來路與向陽路交匯處,原來有一株古老的槐樹,志書記載此樹為漢代城陽王劉章栽植,故稱“劉章手植槐”,簡稱“漢槐”,俗叫“過街槐”。

  灰打牆

  灰打牆是莒州內八景之一,指的是城南門裡,二道門西側至甕城西角的一段舊城牆

  一步三孔橋

  

  一步三孔橋在莒城西大街通往瞎漢汪的衚衕口,實際是一個下水道口。

  張真人墓

  張真人墓又叫邋遢張墓,是莒州內八景之一,在漏厄湖畔。這裡原先有座火神廟,因邋遢張在廟中坐化,人們就在此為他築了座墳墓。

  文廟

  

  文廟前院,原有一株古槐,粗兩圍,樹幹腐爛,內生一棵楸樹,直徑約30釐米,人稱槐抱楸,成為莒州內八景之一。

  透亮碑

  據傳,在莒城牆的一間門洞的牆壁上,嵌一記載修城事的黑青色石碑,此石碑彷彿銅鏡,人如果站在石碑前,發現石碑,光亮如鏡,能顯出人影,俗稱“透亮碑”。

  十面石

  昔時東甕城路南的一塊大石頭。這塊巨石,常年臥在一家商號的牆根下.八楞兩頂,十個平面,長約米許,頂徑半米,成為人們在此小憩的方便座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