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因莒國而得名——莒縣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莒國而得名——莒縣

莒縣地圖

【地名由來】

《元和郡縣誌》:莒縣"縣治在莒國故城中",莒縣因莒國為名

取自原始東夷民族莒部落名。莒地多產芋,時人稱"芋"為"莒",並食之,故以莒為部落名。夏為莒部落,商屬姑幕國,周為莒子國,秦始為縣,西漢置城陽國,東漢置琅琊國,南北朝時期曾為東莞郡治,隋設莒州,以後或為州或為縣,1913年改州稱縣至今。

齊魯地名探究——因莒國而得名——莒縣

莒縣風光

莒(jǔ)縣,隸屬於山東省日照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日照市西部,面積1821平方千米。

莒縣歷史悠久,是千年古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強省建設先進縣。縣城曾是春秋時期莒國都城所在地,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古城,"毋忘在莒"的典故就出在這裡。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早甲骨文1500多年,是中國文字的始祖,莒文化與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為山東三大文化。

【歷史沿革】

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東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發現也證實莒地在新石器時代就建立了大規模的部落方國。

夏為莒部落,商屬姑幕國,周為莒子國。

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國疆域相當遼闊,擁有介根、夷維、牟婁、諸、琅琊、鄆、密、向、餘丘、紀障等31個城邑。春秋中後期,因屢遭征伐,莒國疆域日小。

齊魯地名探究——因莒國而得名——莒縣

春秋戰國

戰國時期,楚簡王元年(前431年)為楚所滅(另說齊先滅莒,後又為楚所取)。後屬齊地。齊威王七年(前350年),齊國修建長城,經莒境東莞北部山嶺至琅琊入海。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將樂毅伐齊,攻克齊都臨淄,齊緡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城以拒樂毅。樂毅連克70餘城,唯莒與即墨不下。後燕軍為田單火牛陣所破,襄王守莒而終於復國。

秦滅六國後始行郡縣制,莒國改稱莒縣,屬琅琊郡,治在莒城。

齊魯地名探究——因莒國而得名——莒縣

秦朝

西漢時期,高祖六年(前201年)12月,置城陽郡。文帝二年(前179年)置城陽國,都莒。

齊魯地名探究——因莒國而得名——莒縣

西漢

東漢末年稱莒縣,治在莒城,屬徐州部琅琊國。

三國為魏地,屬青州部城陽郡。

晉先後屬城陽郡、東莞郡,郡治莒縣。

齊魯地名探究——因莒國而得名——莒縣

南北朝時先後屬青州東莞郡、莒州義塘郡。

隋屬琅琊郡。

唐、五代初屬河南道莒州,後屬河南道密州。

宋屬密州。

金元屬莒州,州治莒縣。

明省縣入州,屬青州府。

清稱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隸州,後為散州,先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後屬山東布政司沂州府。

齊魯地名探究——因莒國而得名——莒縣

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先後屬岱南道、濟寧道、琅琊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裁道後直屬省。民國二十九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0—1945年),變動頻繁,先後分設莒南、莒北、莒中、莒沂邊、莒臨邊、莒諸邊、沂東等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莒中縣改稱莒縣,駐莒城,隸屬山東省濱海專區。

1950年,屬沂水專區。1953年屬臨沂專區。

1992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莒縣由臨沂地區劃歸日照市管轄。

【尋歡文史】

"勿忘在莒"

齊魯地名探究——因莒國而得名——莒縣

這個成語很有意思,因為很多人應該沒有聽說過。

齊桓公為公子時,曾到莒國避難,留下""的典故(、、、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 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則齊國之社稷幸於不殆矣!"當此時也,桓公可與言極言矣。可與言極言,故可與為霸)。

齊魯地名探究——因莒國而得名——莒縣

這段歷史說的是春秋時代,昏庸,齊國內亂,公子齊小白為逃避殺身之禍,於公元前686年夏在的保護下逃到的姥姥家避難,第二年,齊襄公去世,小白歷經艱險回齊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為齊桓公。""還有另一出處,據《》等史料記載,公元前284年,燕將率五國聯軍伐齊,攻佔齊國都城臨淄等七十餘城,惟莒與即墨二城未被攻佔,出奔,次年被臣下所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以拒樂毅;堅守即墨,後來燕軍被田單的所破,奪回了七十餘城,襄王守莒而最終復國。在這裡"",就是告誡"不要忘記復國"。"勿忘在莒",在這裡是比喻"不要忘本"。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