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融遇到科技(Fintech深度解讀)

當我們再次重新回到金融最本源的定義階段,請問何為金融

當金融遇到科技(Fintech深度解讀)

按照最通俗的理解,金融即是貨幣資金的融通,即盈餘者和短缺者之間貨幣資金餘缺的調節。

《中國金融百科全書》指出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

黃達的《金融學》書上說金融是凡是既涉及貨幣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經濟關係和交易行為的集合。

《新帕爾雷夫經濟學大辭典》裡則說金融是資本市場的運行、資本資產的供給與定價。

無論如何,金融的定義離不開最原始的功能屬性,即服務於經濟活動。人們常說,資本的力量如何強大,什麼“金融之下,皆為苦力”。在自媒體盛行的當下,財經類up主也漸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且其自帶流量光環。我們見證了1年的時間裡巫師財經,半佛,衝浪普拉斯等財經類up主在B站廣受歡迎,我們開始見識了資本市場的血雨腥風,我們對那些複雜而精巧的財務併購而震撼,我們對金融業越發感到高不可攀。

但,無論一家公司如何龐大,無論一家金融機構如何龐大,其背後都離不開最基本的經濟活動支撐。金融的使命只是金融中介,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金融支持,而金融必須服務於實體經濟、服務於社會發展。

當金融遇到科技?

當金融遇到科技(Fintech深度解讀)

金融科技是指通過技術手段推動金融創新,形成對金融市場、機構及金融服務產生重大影響的業務模式、技術應用以及流程和產品。金融科技是一個前瞻性概念,理解金融科技需要充分的想象力,金融科技的發展將使得傳統的金融業和非金融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當金融遇到科技(Fintech深度解讀)

這裡所謂的想象力就是指我們無法再按照現有的金融模式去尋找對應的金融科技業務,我們無法預測金融科技將未我們帶來怎樣的挑戰性場景業態。就如08年之前我們不會想到支付寶將徹底改變我們的支付方式,我們不會想到14年的微信紅包拯救了騰訊的支付業務,我們在10年也不會想到有一天比特幣最高會漲到20000美元左右。現實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就像P2P行業的曇花一現,就如依託於大數據的網貸公司揹負了太多社會的負面評價。在科技面前,資本是理性的,就像他不會因為校園貸違揹人們的道德準則就此停止,就像他不會因為大數據系統的隱私問題而停止產品推薦。

我們同時需要思考一下,金融科技研究的基準到底是什麼?金融科技究竟有什麼是不能觸及的底線?

當金融遇到科技(Fintech深度解讀)

金融科技的基準是是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對應的無金融中介或市場情形,無他,理性效益的非社會效用損失而已。

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是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之一,說明在一系列理想化的假設下,完全競爭市場會達到均衡狀態,此時所有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正好相等,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即不可能在沒有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某些人的境況變得更好。

當金融遇到科技(Fintech深度解讀)

金融科技的基準也必須建立在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基礎之上,社會性效用總體不能因為金融科技的發展而出現大規模的衰退,只能是傳統與科技的金融屬性支配權轉移,否則,該技術遲早面臨淘汰。一如當年眾多P2P投資公司實行的是擊鼓傳花的交易後,整個行業面臨的監管及清退。

當金融遇到科技(Fintech深度解讀)

金融科技帶來改變卻也並不會改變所有。不變的方面是金融的核心功能不變,股權、債權、保險、信託等金融契約的內涵不變,金融風險、外部性等概念的內涵也不變;變的方面是對互聯網技術的影響,金融科技思維的影響。當互聯網思維應用到金融領域,我們是否又能看到一些驚喜?

金融科技的基本框架

當金融遇到科技(Fintech深度解讀)

金融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支付,支付是金融的基礎設施;第二支柱是信息處理,信息是金融的核心,構成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礎;第三支柱是資源配置,資源配置是金融活動的根本目標,金融科技的資源配置效率是其存在的基礎。金融科技的基本框架拓展及gartner發佈的十大戰略技術應用場景,將會在下一部分進行詳細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