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富士康3900億市值締造者郭臺銘

6月8日A股開盤,首日上市交易的工業富聯(601138.SH)頂格秒漲停,上漲44.01%,報19.83元/股。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此前帶隊路演拜會機構的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並沒有出現在上市儀式上。要知道,如果工業富聯連續漲停,幾天後他將重新成為臺灣首富。

這是郭臺銘帶出的又一家大型上市公司,也是他來中國大陸開廠30年最好的禮物——富士康剛剛在深圳度過了30歲生日。

富士康此次在A股募集資金達272.53億元,上市首日漲停後市值為3906億元。如此巨大的體量,使得富士康被冠以A股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獨角獸等稱號。但郭臺銘可能並不在意這些,他更在乎的是不再做“代工廠”。

下一張

“這個座位要調一下,一會講話的稿子再來一次,”兩天前,在富士康舉辦的高峰論壇上,郭臺銘拿著一疊演講稿,眼睛不停地檢視著會場內每一個角落。此時,距離他上場致辭只剩不到40分鐘。

另一邊,在論壇期間富士康30週年慶生會的現場,許多富士康員工都在焦急地等候郭臺銘到來。原定於11:30開始的活動由於郭臺銘遲遲未能現身而一直延遲。約莫一個小時過去,樓下工作人員匆匆跑來:“郭總還在樓下排練,每個座位他都要親自確認,親自調整。”

下午一點半,郭臺銘終於出現。未經寒暄,他徑直走上臺,對著臺下與富士康同日生日的員工招手說:“快上來吧。”簡短的講話之後,郭臺銘與員工共同切開了印有富士康30年字樣的蛋糕。他沒來得及吃一口就匆匆離去,前後出現的時間僅10分鐘。

這只是郭臺銘近年工作的一個縮影。他經常出差,很少在同一個城市停留超過三天,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6小時。他驚人的記憶力和對細節的關注超出很多人想象。“郭總就是這樣的性格。每次舉辦活動之前,無論多忙,他都會再親自確認各種細節,”一名富士康員工說。

半小時後,在藍白色光柱下,身著藏藍色套裝西服,彆著代表貴賓的鮮花,繫著只在重要場合才會出現的紅白格紋領帶的郭臺銘再次出現。

這是2018年6月6日,富士康舉辦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高峰論壇,郭臺銘在現場表示,已是而立之年的富士康,將全力推動智能製造,盡力成為中國先進實體經濟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領頭羊。

「深度」富士康3900亿市值缔造者郭台铭

郭臺銘身後的大屏幕上,播放著富士康員工對公司的讚美。臺下排著由兩排白色單人沙發組成的貴賓席裡,坐著富士康重要的合作伙伴、投資人以及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

在貴賓席之後,是富士康來自世界各地的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從最初在臺北白手起家開始,如今的富士康合作伙伴遍佈世界,企業規模大得令人咂舌。

郭臺銘的講稿是一疊照片。郭臺銘戴上老花鏡,對著這些照片,配合著右手的手勢,用略帶沙啞的嗓音發表著演講。右手上還戴著一串從成吉思汗廟裡求來的佛珠。

其間,郭臺銘每講完一張照片,都並沒有留給工作人員反應的時間,而是直接在臺上對著會場最後的員工指示:“下一張。”

“這張照片是我在視察工地建設,當時我穿著雨鞋。因為當初(深圳政府)給了我一塊荒地。早期建廠,沒有開拓荒地時,我們發揚山西人走西口的精神,沒有辦公地點,我在貨櫃裡面辦公。”

事實上,郭臺銘性格中這股不服輸、行事果斷、注重實幹的勁頭已經深入到富士康的企業文化中。並且,在富士康每次轉型的關頭,郭臺銘能夠看得更遠。

富士康員工李華這樣評價郭臺銘:“他是一個很睿智,很有前瞻性的人。他說過的東西,大概在三五年後一定會出現。如果我有他十分之一的聰明,現在我自己可能已經成功了”。

創立鴻海精密

郭臺銘家境平凡。1966年,他半工半讀進入臺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服完兵役後,郭臺銘在1973年2月,用從母親那裡借來的20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3萬元)與朋友一起合夥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下稱鴻海塑料),生產塑料製品。

不過,當時的郭臺銘無法預料,1974年,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原材料價格上漲,原本利潤率就不高的塑料製品廠更是舉步維艱。他的幾個朋友眼見廠子效益不好,紛紛退出。然而郭臺銘不甘心,向岳父借錢,將廠子盤下。

彼時,黑白電視機在臺灣剛剛興起,郭臺銘從中看到了一線商機。於是,鴻海塑料開始製造黑白電視機選臺的按鈕。郭臺銘判斷準確,一年之後,當時規模只有30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6.5萬元)的鴻海塑料開始盈利。

雖然工廠盈利了,但是郭臺銘發現,模具是塑料生產的核心領域。1977年,鴻海塑料規模增至200萬元新臺幣,郭臺銘從日本購買模具車床設備,開始打算自己建一家模具廠。雖然這個想法在當時遭到了眾多阻礙,但是,郭臺銘絲毫沒有退縮。從鴻海塑料後來的轉型回望,當初郭臺銘執意要建的模具廠成為了鴻海塑料日後轉型的堅實基礎。

度過了全球石油危機的鴻海塑料此時迎來了第二個考驗。1975年,世界上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問世,兩年之後,蘋果公司研發出了第一臺帶有彩色圖形的個人計算機。此後,世界的科技潮流開始由家電產業向計算機產業傾斜。

在家電下游產業的鴻海塑料生意日漸下滑,郭臺銘認為,鴻海塑料的生產模式存在問題,於是,在他的主導下,鴻海塑料生產模式開始轉型升級。原本由製造導向為主的鴻海塑料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

郭臺銘的選擇是對的。憑藉著模具廠的技術基礎,郭臺銘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實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

1982年,鴻海塑料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鴻海精密)。與此同時,郭臺銘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1983年,鴻海精密利用其從日本進口的新設備,開發完成計算機連接器,與計算機廠商建立業務關係。這一年,鴻海精密正式進軍計算機領域。

1985年,郭臺銘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拓臺灣之外的市場,富士康(FOXCONN)也由此誕生。此時的郭臺銘,已經擁有了他的連接器王國。1991年6月18日,鴻海精密在臺灣上市。

富士康來到深圳

1988年5月,郭臺銘來到了深圳。面對著比臺灣便宜一半以上的人力物力資源和寬鬆的優惠政策,郭臺銘下定決心,一定要在深圳建立起自己的廠房。

“1996年我們到龍華科技園區,開始建設自己的大工業園區。當年1月開始打樁,”郭臺銘說。“沒有‘五通一平’,也沒有‘七通一平’,我們龍華園區的每一顆砂石、除雜草,每一塊磚、每一根鋼筋、每一個地下溝管線,甚至於排水溝的溝蓋都是我們自己做的。”

有了自己的廠房後,郭臺銘認為:“這不再是一個帳篷了,而是一個沒有漂泊感的家。”

在此之後,富士康步入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合作伙伴囊括了蘋果、諾基亞、索尼、亞馬遜等科技產業巨頭。郭臺銘也沒有停下建廠的步伐,時至今日,富士康已經在深圳、崑山、杭州、天津等地設有36家全資子公司,專業生產電腦接插件、精密零組件、機內線纜、精密模具及電腦整機。

“從2000年開始,美國每年排名前10的PC、手機等暢銷IT產品,有6種是富士康生產的,”郭臺銘在接受《深圳特區報》採訪時表示。“很多知名品牌的第一款產品,也是在富士康深圳工廠亮相,進而銷往國際市場。”當時,郭臺銘已將鴻海發展成為擁有近3萬名工人,營業收入突破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2億元)的大型工廠。

事實上,真正使富士康名聲大噪的,是iPhone。2007年6月29日,第一代iPhone發佈。這款被譽為3c屆劃時代的產品以精細、嚴苛出名。富士康作為蘋果公司代工廠,也首次高調出現在外界面前。

「深度」富士康3900亿市值缔造者郭台铭

人們開始對這家頗為低調的公司感到好奇。富士康作為“代工大王”的時代也正式拉開帷幕。彼時來深圳的務工人員當中,大部分人都向往著能去富士康上班。在富士康的招聘中心門前,排隊應聘的人絡繹不絕。

然而,正當外界對這個擁有自己獨立產業園、形似一個獨立小城市的代工廠產生好感之時,2010年連續發生的員工墜樓事件,將富士康推上了風口浪尖。

作為高度依賴人口紅利的企業,郭臺銘曾對公司的發展作出了誠實地解釋。在他看來,富士康的高速成長,靠的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面對連續的員工墜樓事件,郭臺銘以深深的三鞠躬,表達對死者的惋惜和歉疚:“我除了道歉還是道歉,除了痛惜還是痛惜。”

此後的2012年,富士康展開了收購夏普的計劃。2012年,原本將以66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89億元)收購10%夏普股權的鴻海精密,因夏普股價大幅下跌導致大大低於協議共同認定的價格,而未能成行。同年,郭臺銘自掏腰包,以個人名義投資夏普大阪堺市工廠,並表示,這是一家先進的面板生產廠。

2016年,鴻海精密以3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3.22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日本老牌家電廠商夏普66%的股權。

「深度」富士康3900亿市值缔造者郭台铭

值得注意的是,郭臺銘曾公開表示過:“日本科技企業是我們的朋友。在與三星及其他韓國科技公司的競爭過程中,我們可以相互支持。”其收購夏普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除了多元化佈局之外,更深層的含義則是為了制約三星。

然而,郭臺銘也意識到,代工廠的標籤並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撕掉。

“希望各位不要說我們是工廠,”郭臺銘在清華的選修課上說。“我們不是工廠,而是智能製造基地。”在2015年的富士康年會上,郭臺銘表示,將於2020年實現30%自動化。而機器人換人正是富士康邁向工業互聯網的重要一步。

2016年10月,有媒體報道稱,富士康有超過4萬臺機器人已經全面參與到公司生產流程中,而且在崑山已經裁減了6萬名員工。彼時,富士康自動化技術發展委員會總經理戴佳鵬向外界透露,富士康每年會生產10000臺機器,每臺機器都有可能替代人工。

富士康目前已經擁有自己的“熄燈工廠”。郭臺銘笑稱:“這是我將8K用在工業領域,我們可以讀出萬分級公差。我們用8K焊接,過去是看不到的,現在可以看得到,這可以保證我們做的所有設備,微觀納米數據現在都可以抓得出來。”

閃電A股上市

郭臺銘首次提出要在A股拆分上市,是在2015年6月25日。

在鴻海精密當年召開的股東大會上,郭臺銘提出,正考慮在未來三到五年分拆中國大陸的業務,以期在滬深交易所上市。

2018年年初,富士康以閃電般的速度,更新了在A股上市的進度。用時一個月走過其他公司一至兩年走過的上市之路。

最終,富士康採用工業富聯的名稱上市。這個名字是對郭臺銘追求工業互聯網之夢的最好註解。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可以用九個字來形容,即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雲’是雲計算,‘移’是移動訊息,‘物’是物聯網,‘大’是大數據,‘智’是人工智能,‘網’是工業互聯網,加上機器人,這些硬件設備從核心層到IaaS層,到PaaS層、SaaS層,富士康已經累積了很多製造經驗,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

確實,富士康長期以來的生產經驗與技術積累,給足了郭臺銘說出這番話時的底氣。

招股書顯示,富士康2015、2016、2017三年營收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分別為2728億元、2727億元及3545億元;淨利潤為143.50億元、143.66億元和158.68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淨利潤率在2017年為4.48%,這是三年來第一次落到5%以下。

與此同時,富士康還面臨著客戶過於集中的風險。招股書顯示,富士康的主要客戶包括Amazon、Apple、ARRIS、Cisco、Dell、HPE、華為、聯想、NetApp、Nokia、nVidia 等,皆為全球知名電子行業品牌公司。報告期內,富士康對前五名客戶的營業收入合計數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6.81%、78.63%和72.98%,其中來自某美國知名品牌客戶的收入約佔當期營業收入總額的20%-30%左右,客戶集中度較高。

如今,已經68歲的郭臺銘,又完成了一件大事。接下來,他要做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