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FinTech 下半場,信也科技有哪些機會

最近幾年,金融科技成了一級市場最大的“風口”之一。2017年國內金融科技公司數量達到頂峰,最多的時候有超過4000家。

到2019年上半年,行業公司的數量已縮減至1000家左右。隨著監管持續施壓和頭部平臺規模效應顯現,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金融科技已進入下半場。在這個過程中,頭部平臺的價值毋庸置疑。

2007年成立的拍拍貸(信也科技前身)幾乎是入行最早的公司之一,發展歷程波瀾起伏。2019年三季度,公司從P2P徹底完成轉型。讓人好奇的是,這樣一家起起伏伏的公司,究竟是如何從金融科技行業脫穎而出的。

個人認為,信也科技跑出來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社會化分工給信也科技帶來的系統性機會、重科技投入給其帶來更高的運營效率。

01社會化分工帶來的系統性機會

社會信用體系的變革以及銀行業零售化轉型帶來了信貸領域社會化分工的系統性機會。過去十年,中國的信用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數據資產成為個人增信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個人數據的可得性增加,龐大且多維度的數據對於商家來講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財富。數據即資產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共識之一,數據資產也成為社會信用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過去,個人在銀行進行借貸,需要通過車和房等實物資產來增信,從而獲得貸款。如今,個人的海量數據被收集起來,同樣可以作為一種資產進行增信,來獲得貸款。2007年,國外互金模式傳入中國,以信也科技為代表的第一批金融科技公司將個人消費端的金融服務延伸到了小額無抵押資產,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獲得大發展。

同時,傳統金融機構過去主要做企業端貸款,如今企業槓桿率承壓的情況,也面臨著向零售化轉型的境遇。零售化轉型中,銀行會遇到兩個問題:一是,銀行的風控體系是建立在有實物資產抵押的基礎上,銀行只需要對資產進行評估即可。而零售化意味著小額、高頻以及無實物資產抵押,這對於銀行風控體系是巨大的挑戰。二是,沒有互聯網經驗的銀行無法獲取海量用戶,也很難支撐銀行極高的線下運營成本。

金融科技公司天生就知道如何利用數據對個人進行信用評估,通過海量的用戶和長期運營摸索出一套完整的風控模型。當然,金融科技公司也存在著資金的短板。不缺資金的銀行和有金融科技公司達成了一種默契的分工,即金融科技公司做為銀行的獲客渠道和風控技術,銀行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資金。

但機會對於各家金融科技公司並不均等。銀行在挑選助貸機構最先選擇的是行業頭部公司,因為頭部公司有更龐大的用戶規模和更強的風控能力。

從用戶規模來說,信也科技的註冊用戶超過1億人,累計借款人高達1700萬,處於行業頭部水平。用戶規模大銀行才願意進行合作,可以為銀行零售業務提供更多的潛在客戶。同時,用戶規模大,積累的用戶數據越龐大,風控模型越完善。目前,信也科技壞賬率為3.68%,而銀行的壞賬率一般在2%左右,部分在2%-5%之間。隨著風控模型越來越精準,其壞賬率還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風控能力和用戶數量的優勢,使得信也科技等頭部平臺能率先和銀行達成合作,進而帶來資金成本的優勢。最後,頭部平臺又能通過降低金融產品利率,反過來提升用戶數量和質量,使得強者恆強。

02重科技投入帶來效率提升和成本優化

在行業頭部公司中,信也科技是最重視研發的。今年1-3季度,信也科技的研發費用率為6%、6.5%、7.2%,同期樂信為4.8%、4%、3.8%,趣店為3%、2.8%、1.7%。

技術為信也科技帶來的效率提高,體現在公司的方方面面,比如風控水平和單個用戶價值的挖掘。

拉長週期來看,可以更直觀的體現信也科技風控水平的變化。2017年信也科技的M3+逾期率為4.19%。到今年三季度,這個數據下降到3.68%。

風控水平的提高,使得信也科技有能力進一步提高單個用戶的價值。從2017年到今年第三季度,信也科技的單個用戶貸款本金從2470元提高到3156元,貸款期限從7.5個月提高8.2個月。

從成本端來看,高研發投入也為信也科技進一步降低了服務成本。

早在2017年,信也科技就已經通過數據和集成的系統化方式,實現了業務審核的自動化。所以可以看到,信也科技的服務成本佔營收比重從2016年的32.1%下降到2018年的23%。

某種程度上說,技術對運營成本的縮減,也是驅動信也科技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而信也科技在研發環節持續的高投入,無疑是其從行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從長期來看,信也科技在科技研發上的重投入,會成為其未來業績成長的源泉。公司的競爭歸根究底還是效率的競爭,而科技是降低效率的重要手段。誰能率先通過科技手段對金融環節進行優化、改造,在風險可能的基礎上,實現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得先機。(文/許志宏)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