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會計師事務所的危急時刻

有著資本市場衛士之稱的會計師事務所正在遭遇一場執業危機。

根據報道,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立信)、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瑞華)、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大華)、興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興華)、眾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眾華)、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致同)6家會計師事務所的首發和再融資項目資料,證監會受理處暫時不予接受。

會計師事務所近期遭遇的衝擊不只這個。今年4月,證監會通報了2017年度審計與評估機構檢查處理情況,對10家審計機構及53人次註冊會計師、9家評估機構及20人次資產評估師分別採取了監管談話、出具警示函、責令改正等行政監管措施並記入誠信檔案;同時,還將部分審計、評估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移交稽查處理。

更早前,立信曾兩次被處罰。

頻遭處罰

賈華和陳然大學就讀的是會計專業,畢業之後分別進入了本土的”八大”以及外資的”四大”之一的某會計師事務所工作。

所謂的“八大”,指的是八家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具體分別是立信、瑞華、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信永中和會)、大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大信)、致同、大華、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天職)以及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天健)。

與之對應的是“四大”,指的是四個全球性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普華永道)、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德勤)、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畢馬威)、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

在入職之後沒多久,兩位就讀同一所大學的同窗校友就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企業氛圍。具體體現在體制、薪酬結構、服務對象等各個方面。

陳然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出入的都是市中心CBD高檔的寫字樓,手中端著星巴克,口中互相以Jessica、Tony等英文名互相稱呼。“Ref要做好”、“數字Tie不起來”等行業術語,彷彿是四大這個群體用來認定對方是自己一員的獨門法寶。而身處本土“八大”的賈華卻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更為“local”(也就是本土化)也是他們給自己身上貼的標籤。

與陳然相比,賈華也有更多的擔憂。他表示,“八大”行事準則和“四大”還是有著不少差別。

從2016年開始,立信就先後因為大智慧、步森股份等審計事項不嚴謹被證監會予以處罰。2017年6月,財政部和證監會同時發佈通知,責令立信暫停承接新的證券業務,於兩個月內完成整改並提交整改報告。

八大之首的立信被頻繁處罰,是過去一段時間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一個縮影。除了立信,也有多家事務所因為不同程度的審計質量問題被證監會處罰。

而這些處罰事件,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當前資本市場的亂象。相關上市公司因為財務審計出現問題遭遇調查之際,通常股價都會出現大幅波動。投資者近年來越來越直觀感受到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意見對於一家公司估值的重大影響。

事務所被罰,通常會對相應的業務產生重大影響,並影響事務所業務和人員流動。去年立信整改時,界面新聞曾詢問立信上海分所的審計人員,其表示日常工作並未收到嚴重衝擊。“出事的團隊影響比較大,我們還是該做什麼做什麼。”另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立信審計經理當時還告訴界面新聞,在財政部印發整改通知之前,全所已經暫停承接新業務接近一個月。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本土會計師事務所醜聞頻發?

快速崛起,只求數量

“手上活兒來不及做”是大多數“八大”員工普遍的生存現狀。

從2017年的審計機構服務數量排行來看,本土“八大”的業務量要遠超“四大”。以A股上市的3526家企業為例。2017年全年,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以服務579家公司成為國內服務數量排名第一的會計師事務所,佔比16%,較上年又增加了34家。天健會計師事務所以及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分別以397家以及339起業務量排名第二以及第三名,佔比分別為11%以及10%。

自2017年以來,共有498家公司完成上市,33家會計師事務所為其完成審計服務。其中,立信以112單的高業務量穩坐榜首位置,佔比達到23%。第二名到第五名分別是天健、瑞華、大華以及信永中和,全年接單量分別為80家、44家、30家、以及28家。

與此同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合計僅完成了20家公司的IPO審計工作。

“八大”之所以在短期之內業務規模得到快速提升,與事務所合併有著直接關係。

國內排名居前的瑞華,就是由中瑞嶽華與國富浩華合併而來,而中瑞嶽華則是由中瑞誠聯合和嶽華合併而來。類似瑞華這樣的超級大型事務所的出現,都是走了這樣的合併之路。

事務所起初的合併,源於《會計師事務所從事H股企業審計業務試點工作方案》的要求。該方案提出的為H股公司提供審計服務的事務所條件是,上年度3億元總收入且不低於2億元審計業務收入,以及會計師人數的硬性指標。

2012年,瑞華完成合並之際,便坐擁28.6億元的收入,超越安永及畢馬威,首次擠入四強,位列第三。也這是這一年,聲名顯赫的“四大”包攬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前四的格局被打破。

同年,京都天華與天健正信宣佈合併,正式更名為致同會計師事務所。再加上其他事務所不同途徑的發展壯大,國內事務所逐步形成後來所謂的“八大”。

合併帶來規模效應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同樣,弊端也逐漸顯露。

一位本土“八大”的前審計人員告訴界面新聞,過去的合併速度很快,存在著管理方面的問題。“說是合併,但是實質卻有些像加盟。業務還是各自管各自的事情,沒有對於品牌的一體化塑造。”

大舉擴張合併之後,“八大”用極具有競爭的審計費價格吸引了眾多客戶。

以2017年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量以及平均收費為例。數據顯示,2017年出具579家上市公司年報的立信,平均每單審計費用為119萬元;排名第二的瑞華以及排名第三的天健,平均每單審計費用為113萬元以及119萬元。

但是相比之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酬勞要高得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2017年出具的A股審計報告僅為28份,但是每單平均審計費用高達1335萬元;普華永道共出具68份,平均每單審計費用也高達1191萬元。

「深度」会计师事务所的危急时刻

不難看出,“八大”求量,“四大”求價。

IPO也有類似的情況。

近一年成功上市的498家企業中,審計以及驗資費用最高的是普華永道,以服務於8家公司,平均審計費用1192萬元問鼎排行。其中,工業富聯(601138.SH)單家費用就高達3398萬元。另外,德勤由於服務了美凱龍(601828.SH)五家機構的平均審計費用也高達843萬元。與此同時,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服務112家上市公司的審計以及驗資費平均值僅為560萬元。

造成這一巨大差異的背後,是企業對於“四大”和“八大”的定位以及信用印象。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註冊會計師告訴界面新聞,雖然從業務量上本土“八大”遙遙領先,但是無論從體量、流程以及質量方面,八大與四大都有著不小的差距。一般而言,同時在AH股上市的大型企業,都選擇“四大”作為審計機構。

2017年報中,審計費用最高的10家企業,包括四大國有銀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聘請的均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其中中國銀行(601988.SH)以2.15億元的審計費用,冠頂A股審計費榜單,其由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服務完成。此外,建設銀行(601939.SH)、工商銀行(601938.SH)以及農業銀行(601288.SH)的審計費用也分別高達1.37億元、1.36億元以及1.22億元,分別由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完成服務。

「深度」会计师事务所的危急时刻

服務這些大體量的客戶也直接為會計師事務所帶來了豐厚的審計費用。也讓四大不再“擠破頭”去和“八大”搶生意。

一位安永合夥人也直言不諱地表示,八大的優勢在A股市場,而四大的優勢在港股以及美股等市場。“這些大型國有企業AH股都會發行股票,因此選擇更傾向於四大作為審計機構進行服務。”

“害怕哪天會被替代”

更讓“八大”事務所擔心的,還有可替代性問題。

從2014年到2017年,多家事務所因為公司與事務所審計意見不合被更換。這中間包括了樂視網、三維絲、ST中安等。

由此可見,即便公司客戶被出具過非標意見,依然有其他的審計機構願意“接盤”。也難怪有不少審計人員表示,其實這一行的進入門檻並不高。然而,對此也有資深會計師事務所人士指出,後面接盤的事務所,跟不少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一樣,都是在賭,賭監管層的底線。

審計機構醜聞或許只是個表象,背後更深層次的是審計機構面臨的巨大市場競爭以及壓力。拿著客戶出的審計費還要給客戶“挑刺”,或許是這份工作最讓人頭疼的一點。

事務所被處罰,也讓外界對於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產生懷疑,其是否能夠擔任資本市場的忠誠衛士?前述會計師事務所資深業務合夥人對界面新聞表示,這並不表示事務所的執業質量出現多麼嚴重問題。他表示,這次證監會的做法,主要也是監管層加強監管的其中一個措施,意在規範。“當然,要想進一步提高審計質量,最重要的還是應該把事務所的審計真正推向市場,推行IPO註冊制,通過市場來檢驗事務所的審計質量。”

該合夥人進一步表示,目前的監管,指向資本市場亂象,並直指資本市場的高估值,也是為了督促事務所給資本市場提供更好的服務。還是有更多的事務所,更多的審計師們非常盡心負責的站在資本市場一線,維護著這個市場的正常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