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勞動教育樹立“勞動創造”自信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培養學生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應用,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等。

馬克思提出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勞動教育思想,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教育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關於勞動、勞動教育、勞動創造的重要講話,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新時代的闡釋與發展,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偉大綱領和行動指南。

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更是人類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基本途徑。勞動教育是一種具有創造性和實踐性的實踐活動,它教會人們用勞動來收穫幸福的生活,用智慧來創造美好的明天。勞動教育的本質是致力創新創造,實現人的創造性與現實性的和諧統一,為強國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勞動是一種創造”,正是因為人類不斷地在勞動中展示的創意、創新,在勞動中豐富物質和精神生活,促使了人類更願意勞動。人的創新創造從來不是一夜生成的,而是在持續的勞動實踐過程中不斷浸潤、萌生的,從而推動社會公眾創新、社會創新。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切實經歷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磨鍊意志、接受鍛鍊,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分析勞動過程,學生可以在制定勞動方案中創新,在學習比較中創新,在動手勞動中創新,在與他人交流中創新,在反思勞動成果中創新。開展勞動教育,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勞動態度,另一方面還需要通過勞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勞動過程中,伴隨勞動成果,學生主動作用主體人格得以發揮,這是創新的根本。在1000多所實驗學校中,我們一直強調主體在實踐中創新,強調學生通過實踐來創新,要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拘泥書本,不迷信權威,不依循常規,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結合當前實踐,獨立思考,大膽探索,積極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設計、新意圖、新途徑。長期的堅持,就會讓學生樹立“勞動創造”的自信。學生也可以從不斷髮展的生產力、持續更新的勞動工具、不斷創造的新技術中,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在變化和發展的,人不僅要適應自然還需要改造自然。勞動使學生由教室中的“接受型客體”變為勞動中的“主動型主體”。

勞動過程中,學生主體性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自己所要達到的勞動目標、任務、要求及其社會價值有所認識,並能主動規劃和安排自己的勞動實踐;學生主動參與勞動活動並積極探索,不僅完成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的簡單累積,而且使自身與新的知識或經驗發生相互作用,並促使其知識、能力、態度及人格等多方面發生變化;學生能根據各種反饋信息不斷反思自身的勞動活動,瞭解自己的勞動過程、勞動效果以及勞動的社會價值,不斷增強主體意識。因為勞動過程中產生知識具有不確定性,按照後現代教育觀點,這正是獲得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體現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創造性。

勞動過程中,伴隨問題的出現,學生髮散聚合思維品質得以彰顯,這是創新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體力勞動與智育是緊密相連的,充分肯定了勞動特別是手工勞動在提高學生抽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提倡“手腦並用”的教育模式,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變得更加聰慧;腦促進手的靈活,讓它成為創造性工具。今天,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將極大增加學生實踐機會。實踐與探究是孿生姐妹,相得益彰。在勞動實踐中,學生問題總是不斷呈現,“生疑─質疑─析疑”是“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學生能力不斷的積聚產生創新的過程。勞動不只是簡單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以問題驅動創新的新機制,因為勞動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生活、社會更為親近的空間。學生在好奇心驅使下,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的高度智力投入,能不斷生成創新要素,促進學習創新。

勞動過程中,伴隨勞動狀態,學生敢冒險的探究精神得以弘揚,這是創新的品格。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教育孩子們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創造,通過勞動和創造播種希望、收穫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造磨鍊意志、提高自己。”教育部等部委頒佈的《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他們勇於創造的精神。

勞動過程,重要的是體驗。從心理學角度講,體驗就是一種學生親身感受、探索、接近生活實踐的心理活動過程,是學習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行為、認知、理性與情感的整體參與。但勞動的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勞動進展,隨時可能出現新情況、新問題、新狀態,既可能是危險的處境,也可能是困難更大的挑戰,面對挫折,學生在安全的情況下,只能迎難而上,這是創新的精神。

當學生面對勞動的新情況,致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可能存在危險性,但因解決過程中的同學協同經驗,或者同學目標任務成功分解的策略,或者錯誤嘗試中同伴的分享,都會使學生產生積極創新情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情感上樂意創新,才能達到知識融會貫通與釋放創新理性的完美結合。目前如火如荼的創客教育,其本質是勞動,讓學生通過勞動克服困難,領略創新的美好。

(龔春燕系重慶第二師範學院研究員,魏文鋒系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正高級教師;本文系重慶市社科規劃“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推進策略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16日第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