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理性認識我的國:自信≠自大

客观理性认识我的国:自信≠自大

攝影:柴繼軍 / 視覺中國

劉亞東在演講中介紹了《科技日報》最近推出“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系列報道的背景和意義,指出中國在科技方面還有很多“不厲害”的地方,有些甚至還受制於人。

劉亞東在肯定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的同時,提醒人們不要被成就衝昏了頭腦,而應更多地重視差距和不足。

劉亞東把阻礙了我們攻克核心技術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三個“缺乏”——一缺科學精神武裝,二缺務實嚴謹的工匠精神,三缺持之以恆的情懷。

他在演講中還談到與日本友人的一次交流,提到當前國際上一種有代表性的錯誤觀點,即中國的經濟、科技實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國,指出我們的輿論對此觀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這種思潮是很危險的,為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提供了口實,其結果只能是誤國害民。

一石激起千層浪,儘管各界對劉亞東演講中的觀點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這段演講無疑是打響了針對當下過高估計中國實力的論調的第一槍。不少專家學者最近也頻頻發聲,呼籲客觀分析中國的發展水平,正視種種不足。特別是在最近中美貿易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專家更是提醒人們不可盲目鼓吹“中國第一”、“美國衰落”,而要實事求是地研判中國所處的位置以及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的不足。

6月28日,以“中國擴大開放與全球化趨勢”為主題的中國論壇網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在研討會上用更加詳實的數據指出中國的成績和差距。

他在發言中還從對外開放度的角度指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對外開放和適應錯綜複雜外部環境變化,特別是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相比,實際上存在一定差距;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不充分、不平衡的實際,也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

無獨有偶,同樣是經濟學家出身的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院院長李曉在6月27日借2018年畢業典禮講話的機會,給畢業生們上了“最後一課”。他在講話中再次提及了備受關注的“中興事件”,指出這起事件“足以讓我們清醒地看到自己同美國之間巨大的技術差距以及對美國核心技術的嚴重依賴”。

客观理性认识我的国:自信≠自大

除了高科技領域,李曉還指出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依賴也很嚴重。

不過,無論是芯片還是大豆,這些具體行業的情況都是表象。李曉認為歸根到底,問題的本質在於中國依賴於現今的“美元體系”,包括商品美元還流機制、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機制和美國對外債務的本幣計價機制。

正如許多學者已經指出的,李曉也認為美國發動“貿易戰”的目的不只在於貿易領域,更在於“中國製造2025”,在於遏制中國崛起——這不是特朗普的個人意願,而是代表了當前在美國相當普遍的對中國的恐懼與敵視情緒。

從經濟學角度講,貿易戰的結果一定是雙輸,但站在大國博弈的高度看,問題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某些領域的進步與發展甚至走到了世界前列。國人心中產生由衷的自豪感是必然的,但隨之而來的也有一些自大情緒。李曉指出,通過這次中美貿易爭端,人們應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迄今為止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除了正視問題和差距外,必須在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更為深刻的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