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麥子店高盛”遇上“朝陽門巴克萊”


當“麥子店高盛”遇上“朝陽門巴克萊”

導語:中國證券行業正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夜。


4月15日,一則傳聞震動了中國的投資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將要合併。”


對此,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均發佈澄清公告,表示未獲悉相關消息。


無獨有偶,隨後又有傳言稱,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在醞釀合併。國泰君安相關負責人也給出了相似的答覆,表示不知此事。


市場的走勢表明資金選擇了用腳投票,中信建投股票連續兩天放量大漲。


但不管合併的消息是謠言,還是“遙遙領先的預言”。似乎都在預示著,中國證券行業正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夜。


01 狼來了


2019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全面取消在華外資證券公司的業務範圍限制,並且要在2020年,取消證券公司等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超過51%的限制。


如此一來,外資機構控股合資的券商在政策上成了可能。


儘管合資券商數量仍然有限,但諸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銀等國際頭部券商早已開始在華進行佈局。而對於外資持股比例的解禁,國際券商早已備足了彈藥。畢竟精明的國際資本,都明白監管層一直強調的“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就不得不提到人盡皆知的高盛。


2020年3月27日,高盛獲准將其在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由33%增至51%。高盛亞太區負責人稱此次增持是“在華業務的重要里程碑”,並且也將“尋求儘早實現100%的所有權”。


在高盛高華的官網頁面,高盛毫不吝惜地用淡藍色的“Goldman Sachs”的金字招牌,來給控股子公司站臺。增持的公告中,高盛驕傲的宣稱:


過往20多年來,高盛一直積極參與中國資本市場……高盛在2018年和2019年A股股票和股票相關發行排名領先其他國際投資銀行。


以高盛為代表的美國大型投行,是世界金融行業的巨無霸。近十年來,由高盛、摩根士丹、花旗和美林組成的投行“四天王”,無論是在資產規模,還是在淨利潤方面,都佔據了超過7成的行業份額。


作為行業領頭羊的高盛,就是金融朝聖者們心中“的耶路撒冷”。


本世紀初,高盛曾通過資本市場衍生工具幫助債務水平堪憂的希臘,掩蓋了高達10億美元的債務,幫助希臘順利“混入”歐盟,卻也給後來由希臘擴展到全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埋下了伏筆。


而在美國,高盛也興致勃勃地參與到次級貸款刺激下的房產泡沫的狂歡中,直到爆雷的那一天,才靠著股神巴菲特的救火,成為“大而不倒”的一員。


從政策導向上看,開放的大趨勢是毋庸置疑的。高盛們全面進入中國,也是早晚的事情。


中國的資本市場本身就是開放後,向國外學習的產物。外資的嶄新理念和業務能力,也成了中資企業學習的榜樣。但面對高盛這樣世界頂級的巨無霸投行帶來的衝擊,“中國隊”真的準備好了嗎?


隨著外資持股比例解禁,“狼”真的來了。


02 舊愛與新歡


說起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中信證券原董事長王東明是無法繞開的人物。


1980年,在國家旅遊局擔任過翻譯的王東明靠著自身的外語優勢,前往位於美國首都的喬治城大學就讀。在外闖蕩12年後,王東明回國在華夏證券擔任部門總經理。3年後的1995年,王東明出任中信證券總經理。


2002年到2004年,證券行業出現普遍虧損,華夏證券未能倖免。在行業寒冬中,華夏證券不得不忍痛割愛,“變賣”旗下華夏基金的股權。


行業的虧損期也是行業的洗牌期。


中信證券在成立之初,僅是行業內排名20左右的中型券商,然而靠著一系列收購,中信證券逐漸坐上了行業的頭把交椅。這一時期,在中信證券舉足輕重的王東明,自然不會忘了老東家華夏證券。


2004年收購廣發失敗後,中信證券便盯上了華夏證券。一年後,中信證券聯合建銀投資收購了華夏證券,並更名為“中信建投證券”。但中信證券對於被收購方相關資產的興趣,並未就此止步。


2006年,中信證券從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北京證券收購了其持有的華夏基金股權。交易完成後,中信證券完成了對華夏基金的控股。


此後,曾經的王亞偉開始帶領華夏基金開始高歌猛進,也為自己贏得了“公募一哥”的稱號。而遠遠站在王亞偉背後的,正是中信證券。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2008年國務院頒佈《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中提出了“一參一控”的政策要求。


迫於監管壓力,中信證券無奈只得將中信建投的控股權進行轉讓——自此,兩家雖然都頂著“中信”的牌子,卻成了真正的競爭對手。中信建投也就成了中信證券的“舊愛”。


但在擴大金融開放,外資券商“狼來了”的檔口,通過併購等資本運作方式擴充體量,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自然也就成了擺在了高層案頭的選擇。


昔日“舊愛”成為“新歡”,也在情理之中。


03 “麥子店高盛”


王東明從不忌諱向外界展現自己的高盛情節。


他甚至欣然提筆,給《高盛帝國》一書的中文版做了序,直言聽說公司的幾個年輕人決定把這本書翻譯成中文時,“自己非常高興,也非常支持他們的決定”。


作為中國券商頭牌的中信證券的掌門人,王東明曾經提出要用4到8年,將中信證券打造中國的高盛。


總部位於北京朝陽區麥子店街的中信證券,被業內戲稱為“麥子店高盛”。而總部位於北京朝陽門的中信建投,也有個戲稱“朝陽門巴克萊”。


如果他們能夠合併,這個新機構將是國內券商的“巨無霸”。


目前,市值第一的中信證券總市值3060億元,位居次席的中信建投總市值2768億元;以此計算,合併後總市值將達到5828億元——這相當於行業市值第三位的華泰證券的3.5倍。


如果能夠合併,中信證券真的有底氣和高盛比肩嗎?


高盛目前總市值為613.88億美元,按照當前匯率計算,約4244.98億人民幣。合併成功後的中信證券,將會在總市值反超高盛。


但也僅僅是在市值上。


在高盛2019年年報及致股東函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蘇德巍(David Solomon)宣稱高盛全年淨收入為365.5億美元,普通股股東平均股本回報率為10%;高盛仍然是業內領先的併購顧問,在全年的全球股票、股票掛鉤產品發行以及普通股發行都位居第一。


蘇德巍盤點了高盛的主營業務:固定收益、外匯、大宗商品及股票領域廣泛和多元化的業務淨收入為147.8億美元;資產管理業務淨收入89.7億美元;消費及財富管理業務淨收入52億美元。


在利潤方面,2019年度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和淨利潤568.33億元、177.31億元——從盈利上看,與高盛這樣的國際頂級投行還有著不小的差距。


但當假李逵遇上黑旋風時,還是能掰掰手腕的。


04 謠言還是預言?


爆出合併傳聞的外媒,向來喜歡搞“大新聞”。


2016年8月,該外媒爆料,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計劃合併。對此寶鋼發言人拒絕置評。然而就在一個月後,寶鋼將以換股的方式吸收合併武鋼。“謠言”在某種意義上,會成為“遙遙領先的預言”。


作為輸出產品的製造業大國,中國難免遇到產能爆發式增長後的產能過剩。


過剩的產能和過低的行業集中度是相輔相成的。因此,通過行業內部的合併,提高產業集中度,是化解產能過剩的可選方案。無論“南北車”、“南北船”的合併,都是按這一思路來實踐的。


這種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可以從製造業延伸到了金融業。


券商最傳統的經紀業務,就面臨著愈演愈烈的價格戰。行業平均佣金水平從2007年的0.187%下滑到目前的0.02%。由於經紀業務是券商的輕資產業務,對於很多資產規模有限的小型券商而言,行業佣金的價格戰,無疑使自身生存狀況舉步維艱。


如果這種趨勢繼續延續,那麼行業尾部的出清是必然的。行業的出清則會導致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中國證券行業前5強在總資產上的行業集中度只有4成左右,相較於美國的7層,顯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按照美國的經驗,券商版供給側改革的結果是,頭部效應明顯的大型券商依靠競爭優勢變得“大而全”,中小型券商則走精品化的“小而美”路線。


在美國的經驗中,輕資產業務當中的投行業務,是中小型券商的“救命稻草”,若能在細分領域中深耕,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以Evercore為例,在其20多年的發展中,憑藉其細分領域中對於產業的深刻理解和資源積累,掌握了大量細分行業的垂直資源。故而得以在2019 Vault Banking 50中斬獲排行第二(僅次於排名第一的高盛)。


通用汽車的破產重組,就是經由Evercore之手完成的。


由於精品投行在發放獎金上的隨意性更高,加之員工規模較小,實際上在薪資方面,“小而美”的精品投行完全不輸“大而全”的行業鉅子。高盛的初級分析師的年收入可達13萬美元,而Evercore的初級分析師年收入卻能達到18萬美元。


更高的薪資讓精品投行得以在人才密集型的行業中,克服自身規模上的劣勢,擁有一席之地。但問題是美國老師傅的經驗,真的值得中國學習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投行業務的項目儲備上,國內呈現出強者恆強的格局。根據Wind數據,目前IPO項目儲備前三名分別為中信建投(34家)、中信證券(26家)、招商證券(20家);科創板IPO項目儲備前三名為華泰證券(20家)、中信建投(19家)、海通證券(11家)。


IPO的肉都被大券商吃了,小券商連湯喝不上。


在薪資方面,中小券商更是沒有優勢。行業龍頭的中信證券員工平均薪酬超過65萬元,是行業尾部中小券商平均薪酬的3倍。


既沒有項目儲備,也沒有薪酬優勢,小券商的日子實在是不好過。因此,美國精品投行“小而美”的路線,值得學習,但不能模仿。這樣來看,頭部券商進一步提高市場份額,還有給予小券商“機會”,是板上釘釘的事。


所以,不管合併的傳言究竟是不是真的,中國證券行業的新時代已經來臨。華西證券對這一傳聞評價到:傳聞真假不重要,監管打造航母級券商、支持證券行業做大做強的決心是堅決的。


4月10日,張磊在對話黑石掌門人蘇世民時,再次強調了“重倉中國”。蘇世民也補充性的說道:這次疫情過後,中國會是全球恢復最快、最好的一個國家。而給世界人民重倉中國的信心,中國金融行業責無旁貸。


疫情後的世界,會改變現有的格局,一場更嚴酷的考驗或將來臨。為了抵禦長期的風險,我們更應去凝視現實,做出長久的判斷。


駛向未來的船,已經檢票。謠言還是預言,此時已經不再重要。



--END--


內容來自「阿爾法工場」,定期分享投資市場資訊,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