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網工程”給大氣做“CT”浙江海寧精準溯源大氣汙染源

浙江日報

“市區東山公園附近出現雷達熱點,請核查。”近日,浙江海寧市“藍網工程”指揮中心的數據分析人員發現站點數據異常和雷達熱源後,發送了異常情況報告。該指揮中心運維人員接收到信息後,立即駕駛雷達走航車趕赴汙染點。“該區域西南側工地圍擋不全,有大量揚塵。”運維人員核查後將情況及時上報,由生態創建辦對問題進行審核,並反饋至具體責任單位、屬地落實整改。

這不是科幻片裡的場景。這個“藍網工程”是當地剛試運行的“大氣顆粒物在線監控系統”。“監測區域的空氣質量狀況容易,但查找大氣汙染的源頭難。”海寧生態示範市創建辦副主任詹善傑說,隨著大氣治理的不斷深入,PM2.5濃度下降出現了瓶頸——目前環保部門掌握的監測數據大多是反映整個區域的數據,難以由此判斷汙染源頭。

如何更加精準地揪出汙染源頭?這就需要對大氣汙染源實行精準溯源,從而鎖定目標實施靶向治理。在“藍網工程”指揮中心,記者看到,它由1個指揮平臺系統,1臺監測半徑5公里的顆粒物掃描雷達,10個顆粒物監測站點,以及移動走航車與無人機系統搭建組成。指揮中心內的一塊大屏幕上閃爍無數個不同形狀綠色的標識:三角形代表新建的揚塵站,正方形代表12個鎮(街道)空氣監測站……

“顆粒物掃描雷達就像對空氣中的汙染物做了一個‘CT’掃描診斷。”詹善傑說,雷達如同探針,所發射的激光在擊中氣溶膠和雲時會產生散射,接收端儀器可識別出沙塵、雲和局地汙染物等信息,能立體監測大氣中的顆粒物分佈情況和濃度。雷達掃描圖會根據不同顏色對汙染程度進行區分,汙染越重,顏色越深,由此判斷出汙染的源頭。

據悉,“藍網工程”還接入餐飲油煙自動監測平臺,後續也將接入企業汙染自動監測平臺,實現對企業從汙染物排放監測到治理監測的延伸,有效解決環境監管“最後500米”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