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为何倒霉的却是苏轼?

现在我们说,王安石激进,司马光保守,那么,处在这两位大佬中间的苏轼呢?苏轼算不算中间派?王安石和司马光,都不认为苏轼是自己的支持者,事实上,苏轼也是这么做的。

苏轼给皇帝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不会认为自己是中间派。问题是,王安石的新法主张,宋神宗和宋哲宗都给予支持。司马光的保守做法,获得了太皇太后的赞成。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为何倒霉的却是苏轼?

苏轼

哲宗年幼,高太后(宋英宗的皇后)垂帘听政,实际左右宋朝8年时间。高太后于元祐八年(1093)去世后之后,哲宗才独立掌握政权。

苏轼的仕途,在高太后执政期间,达到了巅峰,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相当于部长级高官。可见,苏轼的为政观点,是被高太后认同的。但高太后死后,19岁的哲宗皇帝,不想甘当傀儡,决定大干一番,连年号都改成了“绍圣”,意思很明确:继承宋神宗的施政方针。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为何倒霉的却是苏轼?

司马光画像

但经书被这些人念歪了,围绕新法,演变成了党争。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曾经被高太后支持的朝臣,司马光的遗留旧党,迎来了失败的晚霞;王安石的追随者,不管是挂羊头卖狗肉、还是因公假私,则是风水轮流转,这些号称新党的人们,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苏轼算什么?苏轼对司马光有意见,也反对过王安石。朋友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但是,在新党眼里,这套逻辑是不成立的。苏轼是否司马光一派无须考问,他是保守派高太后曾经扶持的人,能是什么派?反正不是新党。怎么办?和其它旧党一个待遇:流放岭南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为何倒霉的却是苏轼?

司马光

现在的海南琼州,成了旅游热点,当时可是荒蛮流放之地。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到达琼州,四年之后,被赦免允许回京。但常年颠沛流离,苏轼在回归途中就病死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狮子和老虎要是争斗,倒霉的却是旁观者。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两大权贵为代表的两股势力,新党、旧党在此起彼伏的炮火中,自持己见的苏轼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

苏轼初期的发达,离不开欧阳修对他的极大赏识。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苏轼和欧阳修的观点相近。欧阳修对王安石的新法持反对态度,苏轼亦然。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为何倒霉的却是苏轼?

宋神宗画像

王安石新法推行后,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向皇帝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陈述新法存在的弊病。出现一块绊脚石,王安石怒了,就安排御史谢景,弹劾苏轼的过失。苏轼也很识时务,自请外调,出任杭州通判。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去世,但是党争并未停止。由于当时党争无尽无休,苏轼看不惯旧党,也不容于新党,再次主动外任定州。

恰逢元祐八年,太皇太后去世不久,苏轼很担心,就上书皇帝,劝谏哲宗继续奉行“安稳完全之策”。但当时哲宗皇帝处于跃跃欲试的亢奋状态,苏轼如此喋喋不休,实在不合时宜。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为何倒霉的却是苏轼?

王安石画像

对苏轼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上书中,搞文艺范儿,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仍然表露出自己对新法的抵触态度。

新党抓住把柄,要将苏轼置于死地,最后还是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出面,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才免于一死,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三年之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为何倒霉的却是苏轼?

王安石与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可以说是苏轼的自画像。苏轼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不献媚,不委曲求全,心胸豁达,笑对世人。宰相一职,需要统筹全局,苏轼的性情,自然不能胜任。由此看来,苏轼一生官至礼部尚书,也算达到了人生顶点。

文\\罗渐升 图\\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