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5條自我保全之道

人生5條自我保全之道

世界上的災禍,總是跟著壞人壞事走。做個好人有多少好處,這很難說,做壞人做壞事,肯定沒有好報應。我們怎麼能不謹慎呢?

當然,好事或壞事並無絕對,關鍵看社會和他人的評價,在這方面,我們恐怕不能執著於自己對好壞的看法。有時一件很正常的事,別人看不慣,認為是壞事,我們又何必堅持去做呢?另外,“壞事”也有大小之分,我們不要因其小而無所顧忌,還是小心為妙。這無疑是最好的自我保全之道。

第一,小心無大過。《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並不是膽小,而是依道行事。人與人相處,各種情感、利益糾纏在一起,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人、辦壞事情。只有時刻小心,才能規避各種潛在的危機。下面的例子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南北朝時的呂僧珍,早年隨從蕭衍,成為心腹之人。後來蕭衍稱帝后,對呂僧珍恩遇有加,無人可比。但他從不恃寵而驕,反而更加小心謹慎。他在宮禁之中值班時,盛夏也不敢解衣服。每次陪伴蕭衍,總是屏氣低聲,不亂說亂動。有一次,他喝醉了酒,拿了桌上一個柑橘,蕭衍開玩笑說:“你真是大有進步了啊!”拿一個柑橘就被認為“大有進步”,可見呂僧珍平日謹慎到什麼程度。

後來,呂僧珍上表請求回南兗州(今江蘇揚州)祭掃先人之墓。蕭衍賞給他使節,封他為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呂僧珍到任後,平心待下,不私親戚,沒有絲毫張狂之舉。呂僧珍的堂侄是個賣蔥的,聽說叔叔做了大官,便不再賣蔥了,跑來謀求官職。呂僧珍對他說:“我深受國家重恩,還沒有做出什麼貢獻,怎敢假公濟私呢?你有自己的事幹,快回去幹你的本行吧!”

呂僧珍家的舊宅在市北,前面有督郵的官府擋著。鄉人都勸他把督郵府遷走,好擴建舊宅。呂僧珍說:“督郵官府自我家蓋房以來一直在此,怎能為擴建我傢俬宅讓其搬家呢?”

呂僧珍有個姐姐,嫁給當地一個姓於的人,她家的房子低矮臨街,左鄰右舍都開店鋪貨攤,一看就是下等人住的地方。呂僧珍常到姐姐家中做客,絲毫不以出入這種地方為恥。

呂僧珍一生沒有犯過大錯,他死後,梁武帝蕭衍懷念不已,下詔封他為忠敬侯。呂僧珍生前顯赫,身後哀榮,與他立身謹慎是分不開的。一個人能像他這樣做人做事,大概一輩子都不會有危險了。

第二,遠離是非漩渦。中國人喜歡拉派系、立山頭,各種是非也由此而生。俗話說:“混龍鬧海,魚蝦遭殃。”有的人自己並無野心,只因站錯了隊,投錯了山頭,後來跟著倒黴,這是最冤的。為了避免此種危險,應該謹慎地觀察局勢,遠離是非。

三國時的羊祜,文武雙全,深謀遠慮。他年輕時,州、郡都舉薦他為官,他卻一一推辭。因為當時正值曹魏末年,司馬家族與曹魏皇室之間的鬥爭異常激烈,而羊祜與兩家都有姻親關係,他的姐姐嫁給了司馬懿之子司馬師,他的妻子則是皇室貴族夏侯霸之女。羊祜認為,如果在局勢尚未明朗之際就捲進爭鬥的漩渦,稍有不慎就會葬送一生的前途,甚至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因此,他決定靜觀其變。

後來,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了曹爽,獨攬朝政大權,但曹氏的勢力依然強大。羊祜婉拒司馬昭的徵召,繼續隱居。後來,他雖然接受公車徵拜,成為魏帝曹髦的近臣,但他對曹髦採取一種不卑不亢、不親不疏的超然態度,給自己留下充分的迴旋餘地。

公元257年,司馬昭平定了徵東大將軍諸葛誕發動的叛亂後,基本肅清了曹魏的地方勢力。羊祜看到局勢已經明朗,這才開始親司馬而疏曹魏。後來,司馬昭稱帝后,羊祜開始脫穎而出,任車騎將軍、平南將軍等多種職務,併成為西晉統一全國的第一功臣。

羊祜的做法看似投機取巧,其實是一種不親私黨的理智行為。那些野心家、陰謀家爭權奪利,自己何必一頭扎進去呢?等到權力鬥爭結束,再出去為國家建功立業,不也是積極的進取之道嗎?

第三,勿以大錯掩蓋小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點小錯,並無大礙,如果刻意掩蓋,可能鑄成大錯。所以做人要知輕識重,不要做以大錯掩小過的糊塗事。

宋真宗時,魯宗道在朝為官。有一天,宋真宗有急事找他,便派中使到他家去宣召。魯宗道剛巧陪客人上街喝酒去了,中使在他家等了很久。魯宗道回來後,中使說:“皇上肯定等急了,會發脾氣的,你打算怎麼向皇上解釋呢?”

魯宗道說:“照實說唄!”

“你因為喝酒而耽誤皇上召見的大事,不怕皇上怪罪你嗎?”

“陪朋友喝酒,是人之常情,不為大過!向皇上撒謊,卻犯了欺君之罪。我有必要隱瞞小過而犯大過嗎?”

當中使將魯宗道的話向宋真宗如實彙報後,宋真宗很高興,非但沒有怪罪魯宗道,反而誇他識大體。

在生活中,許多人擔心受到責罰,極力掩蓋過錯,這可能錯上加錯。比如,上班遲到了,本來是睡過頭了,他卻謊稱堵車。遲到是小事,不誠實卻是大過。工作失誤了,不找原因,先找理由,極力辯稱自己無錯,甚至把責任推諉到別人頭上。這並不能掩蓋過錯,反而讓老闆看出他不負責任的態度。工作失誤只是小過,不負責任卻是大過。老闆會重用一個不誠實、不負責任的人嗎?答案不言自明。

第四,獨自一人時也不要幹壞事。孔子說:“君子慎獨。”意思是說,即使一個人獨處時,也要謹慎自己的言行,不要做不恰當的事情。《禮記·中庸》說:“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大致是說,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警惕是否有什麼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沒有看到,擔心別人對自己有什麼意見而自己沒有聽到。不要因為壞事沒人看見就去做,不要因為過失細微就去做。即使在一人獨處時也要言行謹慎,這才是君子的教養。

第五,發現錯誤就立即改正。改正錯誤不如不犯錯誤,但堅持錯誤又不如改正錯誤。意識到錯誤後,最好立即就改,不必等到明天或後天。這是明智的做法。

春秋戰國時,韓武子率眾打獵,野獸已被趕在一起,圍獵的車子已經合攏,眼看就能收穫大批獵物。這時,信使忽然來報告說:“晉國的國君去世了。”

按照禮儀,韓武子應該去弔唁,但他捨不得眼前的獵物,就對欒懷子說:“你也知道我喜歡打獵,現在,野獸已被趕在一起,獵車已經合攏,我還是打完獵再去弔唁吧!”

欒懷子含蓄地回答說:“範氏滅亡的原因是順從的人太多,批評的人太少。現在,我是順從您的人,不是批評您的人。您為什麼不去問問畾呢?”欒懷子所說的畾是韓國一個敢於直諫的大臣。

韓武子明白了欒懷子的意思,說:“您是想批評我嗎?您想批評我就直說好了,何必要問畾呢?”於是,他馬上停止打獵,去弔唁晉國國王。

在生活中,我們並非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困難在於每個人都有堅持錯誤的衝動。但傑出人士能克服這種衝動,知錯就改,這就等於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