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情偶寄》中的女子“文藝”之道

關於女子的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存在頗多爭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最為人們所熟知,成為傳統文化中關於女性教育的主流觀念而為大多數人所接受,陳繼儒就在《安得長者言》中寫道:“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恥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由此可見,相比女子是否應該讀書識字的問題,男權社會更關注的則是女子是否可以堅守婦德。

而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觀念,李漁卻並不認同。作為有較高藝術修養的戲曲理論家和豐富的舞臺演出經驗的戲班班主,他比常人更能欣賞女子的才藝之美,而如何培養這種美,也是女子的教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李漁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此具有異於常人的獨到見解。在《習技》篇中,李漁指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只不過前人一時的憤激之詞,不可當真。李漁指出:“吾謂 ‘才德’二字,原不相妨,有才之女,未必人人敗行;貪淫之婦,何嘗歷歷知書?” 他認為,女子的才和德並不是互相矛盾的。有才的女子也不一定每個人都德行敗壞,那些貪淫的女子又何嘗是人人都有很高的學問呢?李漁駁斥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偏頗之論,並提出了“女子才德不相妨“的觀點。

《閒情偶寄》中的女子“文藝”之道


李漁認為“女子才德並不相妨”,因此,提倡對女子進行才德兼備的教育,尤其注重對女子藝術修養和技能的培育。他在《習技》篇中,分類講述了女子學習絲竹、歌舞等等重要性和基本方法,而更為難得的是他對女子學文非常重視。在李漁看來,女子習技之前,要先有學問,要學會識字唸書。他對於女子如何學文以明理的具體論述,收錄在《文藝》一文中。

在《文藝》開篇,李漁寫道:“學技必先學文”,意思是學習技藝之前一定要先學習文字。

為什麼學技之前要先學“文”呢?李漁指出,“凡學文者,非為學文,但欲明此理也。”也就是說,學文不只是為了識字作文,而是為了明白事理。而“明理”又對於“學技”極為重要,因為“天下技藝無窮,其源頭止出一理”,且“明理之人學技,與不明理之人學技,其難易判若天淵。” 也就是說,這天下的技藝是沒有窮盡的,但技藝的源頭都是同樣的“理”。懂得這事理的人去學習技藝與那些不懂事理的人相比,難易程度簡直有天淵之別。因此,“明理”對於“學技”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然不讀書不識字,何由明理?”然而不讀書不識字的話,又怎能明白事理呢?不明白事理,就無法很好地學習技藝。因此,由“學文”而“明理”,由“明理”而“學技”,層層深入地論證了“學技必先學文”的觀點,從而強調了女子學文的重要性。

《閒情偶寄》中的女子“文藝”之道


明白了女子學文的重要性,就要具體講講女子如何學文。李漁認為,女子學文識字不需要求全責備,“識得一字,有一字之用,多多益善,少亦未嘗不善”。意思是女子認字,認得一個就有一個字的用處。當然認字是多多益善,不過即便認得少也未嘗不好。“婦人讀書習字,所難只在入門。入門之後,其聰明必過於男子,以男子念紛,而婦人心一故也”。他認為,女子讀書認字,入門的時候比較困難,但是一旦入門,女子的聰明才智一定會勝過男子,因為男子常常有很多雜念,而女子心思專一。那麼女子學文入門的時機在哪裡呢?李漁認為,“導之入門,貴在情竇未開之際”,即女子學文入門的最好時機在她情竇未開時,是因為當她的情竇“開則志念稍分,不似從前之專一”。

女子學文,首先要從“識字”開始,之後再“教之以書”。關於女子識字,他認為“識得一字,有一字之用,多多益善,少亦未嘗不善”。因此,李漁說女子“識字不貴多”,每天只要能認得幾個字就行了。而且最初識字要先識“筆畫最少”和“眼前易見”的字。“由易而難,由少而多,日積月累,則一年半載以後,不令讀書而自解尋章覓句矣。”

《閒情偶寄》中的女子“文藝”之道


隨著女子識字逐漸增多,對讀書的愛好日益深厚,就要趕緊找一些“傳奇之有情節、小說之無破綻者”讓她來讀。這個時候,這些書就不單純是書,而是“不怒不威而引人登堂入室之明師也”,好書就是不怒不威而能將人引入知識殿堂的明師。為什麼要讓她們讀這些“傳奇之有情節、小說之無破綻者”呢?因為傳奇和小說裡面的語言都是些“常談俗語”,女子閱讀這些文字很容易理解。

能識字讀文之後,就可以和女子中的聰慧者談談詩歌韻律,讓她們逐漸通曉聲律。“但有說話鏗鏘,無重複聱牙之字者,即作詩能文之料也。”他發現,只要女子說話鏗鏘有力,沒有重複拗口的吐字,那麼她就是能作詩寫文的胚子。為了證明這一點,李漁寫了蘇東坡和其妻子王夫人的一則軼事。

蘇軾在潁州時,見春夜裡明月皎潔,王夫人對便他說:“春夜月勝於秋夜月,秋夜月令人慘悽,春夜月令人和悅。何不邀幾個朋友來,飲此花下。”蘇軾聽後大喜,覺得王夫人說的話既有文采且“合律”,稱讚夫人有作詩之才華,於是,他就以王夫人的原話為基礎寫就詩詞名作《減字木蘭花·春月》:“春庭月午,搖盪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遂成為詩壇一段佳話。

《閒情偶寄》中的女子“文藝”之道


當然,女子中有聰慧者,也必定有不甚聰慧者。李漁認為,女子學文,無論是否於詩文有高深造詣,都有一番意境。“婦人讀書習字,無論學成之後受益無窮,即其初學之時,先有裨於觀者:只須案攤書本,手捏柔毫,坐於綠窗翠箔之下,便是一幅畫圖。班姬續史之容,謝庭詠雪之態,不過如是,何必睹其題詠,較其工拙,而後有閨秀同房之樂哉?”這段話中,李漁描繪了一幅綠窗才女圖。綠窗翠簾之下,書案之上,佳人攤開書本,手捏柔毫,只是靜靜地坐著,就已經是一幅美圖了。這安靜的才女圖讓人不禁想到班昭續寫《漢書》時的身姿和謝道韞作詩吟雪的神態。這樣美麗的情景已經足夠令人沉醉了,又何必去計較那題詠的內容優劣呢。

班昭和謝道韞都是古代著名的才女。班昭為東漢文學家,替其兄班固續寫《漢書》,終成就中國第一部斷代史,蘇軾因此寫詩稱讚她“他年太史取家傳,知有班昭續漢書。”班固嫁曹世叔為妻,後入宮為後宮女眷老師,被稱為曹大家(家:讀姑)。《世說新語》中記載了才女謝道韞詠雪的故事。在一個冬天,望著漫天飛雪,她的堂兄謝朗以“撒鹽空中差可擬”比喻飛雪,謝道韞則隨口吟出“未若柳絮因風起”的佳句,驚歎四座,謝道韞因此被稱讚為有“詠絮之才”。

《閒情偶寄》中的女子“文藝”之道


班昭和謝道韞都是天資過人的奇女子,而對於天賦一般的女子,學作詩首先要多讀詩。李漁認為,只有多讀詩,“能口不離詩”,那麼“詩意詩情,自能隨機觸露,而為天籟自鳴矣” 。既然多讀詩極為有益,那麼如何選擇詩就更為重要了。那麼選詩的標準是什麼呢?李漁認為,在於“平易尖穎”四字。具體說來,就是“平易者,使之易明且易學;尖穎者,婦人之聰明,大約在纖巧一路,讀尖穎之詩,如逢故我,則喜而願學”。意思是說,平易的詩更容易理解學習,尖穎的詩會讓細膩靈巧的女子有興趣去學習。因此,“所選之詩,莫妙於晚唐及宋人,初、中、盛三唐,皆所不取;至漢魏晉之詩,皆秘勿與見”。李漁認為,為女子選詩,最好是選擇晚唐和宋代的詩歌,初唐、中唐和盛唐的都不要選,至於兩漢和魏晉的詩歌更是要藏起來別給她們看,因為“見即阻塞機鋒,終身不敢學矣”。

《閒情偶寄》中的女子“文藝”之道


關於女子如何學作詩,在《紅樓夢》中寫了一個“香菱學詩”的有趣故事,其中就寫到了作詩的訣竅。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濫情人情誤思遊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中,寫香菱前往瀟湘館尋林黛玉學詩。黛玉初聽便笑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的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這句話裡,黛玉講的是作詩中的結構章法。爾後,黛玉又接著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黛玉又特別強調了寫詩時立意的重要性。當香菱說自己愛讀陸游詩詞時,黛玉忙勸阻說:“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由此可見,學作詩之前,讀詩的選擇和品位極為重要。後來黛玉直接為香菱提供了一個系統的學詩方案:“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做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這一段文字可以看作女子學作詩的教科書。

《閒情偶寄》中的女子“文藝”之道


熟讀詩歌,通曉文義之後,就可以讓女子中擅長唱歌的學習作詞:“皆可教作詩餘”。“詩餘”是詞的別稱。因為詞被認為是從詩發展而來的,所以被稱為“詩餘”。教女子作詞的原因在於,詞曲中多有長短句,見得多了寫起來也就容易了。況且和寫詩比起來,作詞更為快捷;和作曲比起來,作詞的格式較為簡短,比如《長相思》《浣溪紗》《如夢令》《蝶戀花》之類的詞,每首也不過一二十個字,“短而易竟”。等寫詞熟稔了,就可以由短至長,擴展成更難的詞曲。這樣的話,女子便可“自制自歌”,彷彿是“名士佳人合而為一”,這實在是千古樂事。

《閒情偶寄》中的女子“文藝”之道


李漁認為,凡是大家閨秀,必須要學會書畫琴棋這四種技藝。不過這四種技藝也不需要全部都精通,只要擅長一種也可稱得上是才女了,即“一技擅長,才女之名著矣”。比如習絲竹之技藝,李漁在《絲竹》一文中有詳細的論述,他認為““絲竹之音,推琴為首”,女子學琴為最佳;又說“竹音之宜於閨閣者,惟洞簫一種”,意思是女子學洞簫為最佳。此外,李漁認為“畫乃閨中末技”,所以學不學畫可以聽任女子自己選擇。

《閒情偶寄》中的女子“文藝”之道


至於下“棋”,也就是“手談”,李漁認為,“則斷不容已”。為什麼棋是一定要學的呢?李漁認為女子學棋有許多益處:“其利於人己者,非止一端”。那麼女子學棋的益處究竟有多少呢?“婦人無事,必生他想,得此遣日,則妄念不生,一也”。李漁認為,女子常常無事生非,如果學下棋就可以消磨時間,這樣就不會產生不好的想法了。“女子群居,爭端易釀,以手代舌,是喧者寂之,二也。”另外,許多女子住在一起容易有爭執,如果讓她們用下棋來代替口舌之爭,就可以使她們安靜下來不再爭吵。第三,女子學棋可以在男女關係中驅趕邪念保持內心清靜:“男女對坐,靜必思淫,…一涉手談,則諸想皆落度外,緩兵降火之法,莫善於此”。而且女子學棋不僅對自己有益,對於男子審美也有著極大的作用,試想一位佳人“纖指拈棋,躊躇不下”,只是旁邊看著她的姿態就已經讓人沉醉了。

《閒情偶寄》中的女子“文藝”之道


關於女子學文習技,李漁雖然並非教育專家,但仍有自己獨特且系統的看法。他的思想觀念固然帶有明顯的男權中心的時代侷限,但他對於“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的否定,對女子學文習技的提倡,無不體現出其思想的先進性。因此,關於女子教育問題,李漁的《文藝》一文至今也不失其重要的借鑑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