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肥”暴增,原來全部都是假的!

盤點造假四大套路,首度揭開“進口肥”暴增背後的行業黑幕。

手段一:改頭換面,冒用資質

國內化肥進口實行配額制,目前,允許在市場流通的進口肥必須通過4家公司代理:中農集團、中國化工建設有限公司(曾用名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華墾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換言之,凡是沒有通過上述公司進口而在市場上銷售,都涉嫌假冒偽劣。


“進口肥”暴增,原來全部都是假的!


在廣東茂名市曹江、石板、石鼓、長坡等鄉鎮,本報獲悉有兩款來自荷蘭的複合肥,袋皮上註明由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進口,上海某公司經銷。

包裝毫無破綻:原產國、進口商、經銷商、合同號一應俱全,產品名稱、規格型號也符合規範。

問題在於,這兩款肥料與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並無關係。本報4月21日致電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相關人士,對方答覆說:該上海公司與我們沒有合作關係。

無獨有偶,在廣州南沙大崗鎮、欖核鎮,廣東高州市謝雞鎮、石板鎮,廣東徐聞縣曲界鎮、下洋鎮等門店,出現一款聲稱是荷蘭的聚離子肥,袋皮寫明由華墾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代理進口、國內某貿易公司是中國區域銷售代理。但記者諮詢華墾得知,華墾與這家公司並無合作。


“進口肥”暴增,原來全部都是假的!


明明雙方沒有合作,為什麼無中生有把進口公司和合同號寫在包裝上呢?一位圈內人揭開謎底。原來,進口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原包裝,一種是散貨,對於後者,肥料進入中國之後,與進口公司合作的國內經銷商會換成自己的包裝。不僅如此,這批貨在流通中還有可能層層分銷,每一級分銷商都可能會更換包裝,這時如果在包裝和產品上做手腳,作為上游供貨的進口公司很難把控。

手段二:瞞天過海,進少賣多

如果說盜用進口企業資質是“明著造假”,那麼通過正規渠道少量購入進口肥騙取合法手續,再摻賣大量國產肥,這個套路之深,即便是被坑的上游進口商也莫之奈何。

在廣州市南沙萬頃沙鎮、大崗鎮、欖核鎮和中山市三角鎮、石岐鎮等地,有一款原產國為荷蘭的複合肥料,包裝註明由中農集團進口,而經銷商則是國內某進出口公司。

這款肥料標註的所有信息都合法真實,但背後的問題卻令人心生疑竇。

據中農集團相關人士介紹,中農集團去年向這家進出口公司供應了不到百噸的進口肥料,蹊蹺的是:這批不多的貨從青島入關,卻反常地賣到了廣東,而且去年至今,從時間推算,這批肥料應該已經售罄。

但中農集團只能質疑,要揪現行很難。“如果要追查,需要蹲點查物流,除非查出不是從青島來的,或者是從廣東某個廠出來的,或者查到了超出合同量的貨,我們才能證明他是假貨。”中農集團相關人士感嘆,“儘管我們堅持打擊這種行為,但打假難度確實很大。”

手段三:明修棧道,海外借殼

中國曾經大量進口化肥,國外很多品牌至今仍受農民青睞。中國化肥工業壯大起來以後,整體上,這些年在中國市場上耳熟能詳的國外品牌,業內基本都能數過來。


“進口肥”暴增,原來全部都是假的!


不過,近幾年,大家普遍有一個印象:新品牌突然多了起來。這其中,一部分是由於特肥和新型肥料興起,國外肥料新產品得到引進,但繁榮背後,泥沙俱下的現象也更為突出。

在廣東省惠州博羅園洲鎮和廣州南沙區東湧鎮、欖核鎮等門店,本報獲悉一款複合肥料,標註生產商為芬蘭烏**肥料有限公司。此外,這款肥料還有一處硬傷:沒有註明四大進口代理公司之一。芬蘭的這家公司究竟是啥來頭,對於渠道商和農戶而言,很難查證,即便是專業人士,可能也是一頭霧水。

近些年,進口肥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一些人在國外註冊公司,倒騰一番後,以洋品牌的面目出現在國內市場,獲取農民信任,謀取每噸比國產肥高出一兩千元的價差。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這種情況在國內興起的特肥領域較為普遍。“造假者可能從某個國家倒騰一下變成了進口品牌;另一種是從通過比利時或者荷蘭等註冊公司進口一些非知名企業產品,然後再灌裝國內產品以進口肥等方式銷售。”

手段四:碰瓷耍賴,仿冒大牌

本報採訪的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近幾年在假冒進口肥領域,出現最多的現象是蹭熱度、仿大牌。

俄羅斯阿康作為知名的跨國肥料公司,馬型商標被中國農民所熟悉。“我們的產品被打擦邊球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早期有畫一個或兩個馬頭的類似商標,或者套用我們企業名稱,這種情況很多。”俄羅斯阿康的全資子公司北京永盛豐農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市場上有很多打擦邊球現象,農村面積比較大,老百姓的辨識能力有限,針對這些仿大牌行為,公司正在提起訴訟、積極打擊,但也很難兼顧到方方面面。

春耕期間,本報獲悉在廣東廣州、徐聞、雷州、廉江、新會等地均有以“*馬”為商標的肥料出現。問題是,儘管其中的仿冒企圖或隱或現,但企業真要打假卻無處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