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小鬧鐘的故事#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花甲之年,歲月靜好,常回想起過去的小事。小時候家中窮,窮到連水缸,飯碗破了都補起來用,厚實的海碗碰破時,如可補,請人在碗上用鑽頭鑽幾個小孔,再用小銅釘,輕輕地卡住,那鑽頭據說是金鋼鑽,有句俗語是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就是指這亇活。這類事要年紀六十以上才碰到過。後來七十年代,家裡買了縫紉機,不是用來做衣服,而是補衣服,找一塊厚實的粗布,裁剪成荷葉狀,再是二三層用縫紉機縫成護肩,挑或抬重物時,可保護肩膀不被磨破,在膝蓋和屁股二處,也用同顏色的布料,縫上去,然後縫紉機一圈圈地縫嚴實。這樣縫紉機一圈圈地縫嚴實。這樣做主要是讓衣服多穿幾年,布料很緊缺,按計劃分配,每人每年才一丈二尺,只夠做一套衣褲,所以穿衣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家中子女多,往往是老大穿了給老二,老二換下來給老三。上學的時點全憑聽鐘聲,家離嚴中不遠,嚴中銅鐘就掛在校門邊,木架子有五六米高,銅鐘的鈴鐺上連著一根麻繩,噹噹,噹,那鐘聲響起來表示上早課,我們得趕緊向學校跑,不然就遲到了。父親他們生產隊幹活出工與收工是聽有線廣播,早上六點廣播喇叭響後,先聽六點二十分的氣象預報,然後出工,中午十一時廣播報時收工,下午五點廣播報時了,婦女可回家洗衣燒飯,男人要等太陽下山才收工。

後來六十年代,生產大隊在嚴州師範附小對面的祠堂內,辦了膠木廠,有六七臺熱塑壓機,加工電器配件,把膠木粉裝進模具,然後放入壓機加溫成型,是原料和成品都包銷的外加工。母親被招收進廠,當了工人,但報酬不是現金,每班八個小時計六分工,每個月上二十四天,有140個工分,當時生產隊正勞動力每天十個工分,可分紅八角錢,母親上一個月班,約有十多塊錢。村辦工廠也是三班倒,有時輪到上夜班了,就由父親看鐘點,讓母親上半夜睡一會。夏天還可行,冬天可受累啦,父親守在火爐旁,不敢睡著了,過一時段要去鄰居家門口聽時鐘報點,到十一點半,將母親叫醒,好趕去上班,不至於遲到。村辦工廠每半年結算一次,將工人的工資匯入生產隊,而生產隊到年終才分紅,而我家人口多勞力少,往往年終分紅扣除口糧款,和平時分的實物,還會虧欠一些錢,所以一直連只鬧鐘都買不起。

六八年三月,我去部隊當兵,每月有六塊錢津貼,到第三個月,我寄給家裡十五塊錢,寫了一封信,大致內容是親愛的爸爸媽媽:您們好!我到部隊裡,請您們放心,部隊裡吃飯不要錢,每個月四十五 斤糧票,每天四角多的伙食費,天天吃白米飯,每個星期都有豬肉吃,衣服每年發二套夏季冬季各一套,鞋子襪子帽子都有,請你們不要擔心,這次寄上15元錢,請你們用它去買一隻鬧鐘,這樣爸爸就不用天天守夜,媽媽也可以安心睡覺。家中後來回信告訴我鬧鐘買來了,父親再也不用守夜,而且弟妹們上學,坐車侯船都用上,方便多了。

這隻圓型的小鬧鐘,我家一直用了好多年,直至九十年代,家裡又添置了大掛鐘。我參加工作後,第二年,母親將養的大肥豬賣掉後,幫我買了一隻上海牌全鋼手錶,這一手錶我一直使用至今。現今我自己也成了家,我兒子上小學時,開始流行電子錶,我們為他買了電子錶。這物美價廉的電子錶也會定時報時,而且準確輕便。一隻表才幾十塊錢。高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現在家中條件好了,每人都有手錶手機,各家都有了電子掛鐘,手機都有時間的顯示功能。對比過去連一隻鬧鐘都買不起,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真美好!

龍山衛士2020年3月2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