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之藥王孫思邈的28個故事


民間故事之藥王孫思邈的28個故事

1.志學於醫槐蔭苦讀

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他先後兩次患熱病,一次患冷痢。每當他面黃肌瘦,飽嘗病痛之苦的時候,母親總是日夜守護在他的身邊,給他熬藥喂藥。父親也揹著他翻溝過嶺去找醫生。次數多了,支付不起醫藥費用,就只好變賣家產。孫思邈看到,由於自己的病,給父母造成這麼大的困難,心裡難過。他從自己幼年的痛苦經歷認識到疾病對人的危害,體會到醫生能夠解除病人的痛苦。於是從很早就萌發了學醫的願望。

孫思邈天資聰明,"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他在離家較遠的私塾土窯洞裡上學,不僅在課堂上用心學習,還經常在家鄉的魚兒嶺一棵槐樹下讀書。通過刻苦用功,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從孫思邈的時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雖然滄桑變幻,他當年讀書的窯洞早已湮沒,但這棵"千年古槐"現在依然旺盛地生長在他的家鄉孫家原,成為歷史的見證,供遊覽觀賞,留給世人不盡的緬懷和無限的遐思,激勵學子敬業奮鬥。

2.衝破世俗

少年時的孫思邈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他排除封建等級觀念,敢於衝破當時盛行的儒士書生通過讀書而進身於仕途的世俗,敢於批評鄙視行醫救人的極不合理的社會偏見。他不隨波逐流,不屑混跡官場、沽名釣譽,而從解除人民痛苦的角度出發,以"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苦"為念,胸懷濟世之志,準備把畢生精力貢獻於醫學事業,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就遠遠地高於當時的世俗之輩。

3.寒秋涉水

孫思邈把貧苦農民和病患者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一心一意地為他們服務。他主張:若有疾厄者來求救時,醫生不能先顧慮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顧後,寧肯自己跋山涉水,飢渴疲勞也要去救等待醫診的病人。

孫家原村南邊有一條澗溝,水流湍急。為給溝那邊的群眾治病,他不顧激流險阻,不顧深秋河水的冰冷,時常淌水過河。有一個"火燒澗溝水"的故事,指的就是這方面的事蹟。說的是天神為了讓孫思邈給對岸的病人治病,在他過河時,用火把水燒乾,待他過去了再復原。孫思邈長期為勞動人民"濟疾解危,一心赴救"多少年如一日,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

4.藥材種植

對於中草藥的研究,是孫思邈堅持終生的重要實踐活動之一。他很早就開始在家鄉上山採藥。為了採藥,他攀懸崖、穿峽谷,跑遍了家鄉的山嶺溝壑。他還在家鄉開闢了藥材園,種植藥材,從下種、施肥、收採到炮製、貯藏等,不僅精心操作,而且有詳細的記錄。他把藥材分為玉、石、草、木、人、獸、蟲、魚、果、菜、米、谷等幾大類,記載了八百餘種藥名。他按藥物功用,將藥物分為65類,以"總攝眾病","臨事處方,可得依之取決"。很有實用價值。直到千年之後的現在,孫思邈的這些記載,仍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

5.衡山釆松脂

唐貞觀年間,孫思邈從江州到南嶽衡山。衡山流泉飛瀑,峰巒蒼翠,有"五嶽獨秀"之稱,是歷代帝王祭祀之地。衡山盛產銀杏、金銀杉等珍貴草木,為孫思邀考察醫藥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孫思邈在衡山,為了採集松脂,於立夏那一曰,從山嶺向東跋涉"四百八十里,又南行入谷五十里",到"有大石四十餘丈之處,見南面有大松三十餘株",終於採到了"不見日月之松脂"。又將其帶回煉製成"衡山松脂膏",服之使人可以"耐寒暑,"五臟補益"。這些生動的事實足以可見孫思邈當年採藥時用心的專注和經歷的艱難。

6.友人論學

令狐德棻,初唐著名的史學家,主編《周書》、《晉書》等,歷任禮部侍郎、弘文館學士等職。他與孫思邈是同鄉人(今陝西耀縣),在京城期間兩個人交往甚為親切,時常相聚談古論今。令狐德棻瞭解孫思邈的淵博學識,深知其思想早已超出醫學範疇。在他們的談論中,孫思邈把哲學思維和醫學相結合,由哲理會通醫理,闡發了"妙解陰陽"、"慎以畏為本"等一系列真知灼見,讓令狐德棻非常折服。孫思邈在同令狐德棻的談論中,也吸收許多文史方面的知識。

7.魏徵問史

孫思邈見多識廣,有極其淵博的歷史知識,特別是對南北朝後期和隋朝的歷史,更是通曉備至。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下詔書,令名臣魏徵、令狐德棻、姚思廉、孫處約等人編纂南北朝以來齊、梁、陳、周、隋等五代歷史。在撰修這些歷史的過程中,魏徵、令狐德棻恐有遺漏,多次訪問和請教孫思邈,請他對前代史實提供諮詢。當時孫思邈年歲已高,但他"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在解答魏徵等人的疑難時,口以傳授,把南北朝各國的情況從總體到細節,說得清清楚楚,如同他親眼看見過一樣,使朝野上下深表欽佩。

8.屠蘇藥酒

唐朝初年,中國南方時有瘟疫發生。孫思邈在常州一帶,日夜奔忙,搶救瘟疫病人。經過半月的努力,瘟疫得到有效地控制。然而過了不久,瘟疫又從小孩到大人流行起來。為了長期地預防和治療此病,孫思邈經過潛心研製,擬出了一個以大黃、肉桂等配伍的藥酒配方,取名為"屠蘇藥酒"。人們喝了這種藥酒之後,瘟疫再也沒有復發。孫思邈為了普及防疫知識,防止此配方神秘化,他找來一大張黃絹,把屠蘇酒的處方及炮製方法都清楚地書寫在上邊,張榜公佈在屠蘇庵的山門柱子上,讓人們廣泛傳抄。人們十分讚歎孫思邈的重普及、不保守的可貴精神。後來,歲未飲屠蘇酒,深化為習俗,在江南各地很流行,此習俗並傳到日本。

9.懸絲診脈

相傳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因難產而生命垂危。唐朝太醫雖竭力醫治,卻不見效,唐太宗急得坐臥不寧。徐茂公建議請孫思邈來看病,唐太宗便派遣使臣星夜奔赴太白山,詔孫思邈進京。孫思邈被引入後宮。因封建禮儀,不能接近皇后的"鳳體",孫思邈只能一邊向宮娥細問其病情,一邊要來太醫的處方病歷認真閱讀。之後吩咐取一條紅絲線,自己捏著一端,另一端穿過竹簾,系在皇后的手腕上,為皇后"引線診脈"。原來皇后是胎位不正,於是讓宮娥把皇后扶近竹簾,孫思邈選定穴位後,猛扎一針,皇后疼得渾身顫抖,不一會兒,嬰兒呱呱出生了。皇宮內外好不高興,對孫思邈更加敬佩。

10.封官不仕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召見了孫思邈。孫思邈奉詔上殿,氣質儼然,神姿煥發,容顏甚少。太宗感到驚異,便走下寶座,發自心底地讚歎道:"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欲授孫思邈以爵位,請留朝廷效力。但孫思邈"固辭不受",說:"臣謝恩。只是臣立志博集方藥,為民解疾救苦。不敢領此賜封。"太宗又厚賜黃金萬兩,孫思邈更是婉言謝絕。他這種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深為唐太宗敬佩和喜愛,便依他的夙願,讓他在京城住幾年後,任其到天下各地,暢通無阻地去採藥行醫。

11.蔥葉導尿

在太白山區,有人得了個怪病,已經幾天了,一直尿不出來,疼痛難忍。其家人請來孫思邈給他治病'孫思邈觀察了病人的症狀,用手摸病人鼓脹的腹部,診斷此人肯定是尿道閉塞了,服藥扎針,無濟於事,這時恰有兩個孩子,手裡拿著一根蔥葉子,撲拉撲拉地吹著玩。他受到啟發,聯想起古人有"蔥葉導尿"的記載。於是,他取來一根青蔥,掐下細長的蔥葉,擦洗乾淨後剪去蔥葉尖,把蔥葉緩緩地插進病人的尿道。他對著蔥葉用力一吹氣,果然病人的尿道衝開了,積尿排洩了,病治好了。

12.太白三神

相傳孫思邈初到太白山,滿山遍野的豐富草藥,吸引他整天起早貪黑地忙於採藥。這樣驚動了守護太白山的太白神三兄弟。他們早先立有規矩,不準任何人動太白山的一草一木。孫思邈來拜會太白三神,向他們申述了採藥的理由,太白三神仍不應允。無奈孫思邈說只需要一草之地,他們便答應了。然而後來他們發現孫思邈還是滿山遍野去採藥,問其緣故,孫思邈說:我所說的一草,名叫冰凍草,這種草在太白山到處皆是,故我在太白山到處去採。太白三神恍然大悟。孫思邈再次闡明瞭為普救眾生而採藥的動機,太白三神深為他的機智和高尚精神而感動,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任他進山到處採藥。

13.太白手掌參

相傳孫思邈在太白山採了許多名貴藥材,其中包括太白山的特產---人參。不料人參成了精,趁人不在偷偷逃離太白山。孫思邈回來一看,不見人參,就四處尋找,後聞知其向東北方向逃走了,便緊緊尾追,一直追到東北長白山,才追上它。孫思邈要它回去,人參怎麼也不肯。孫思邈一氣之下,取出一根紅繩,捆住人參的雙手拉回太白山。途中,回頭一看,只剩下人參精的兩隻手,便把它種在太白山上。從此太白山生長的人參就成了手掌參。

14.坐虎針龍

孫思邈當初是騎毛驢出門行醫的。相傳有一天,他把毛驢拴在樹上,同徒弟進山採藥去了。這時有一隻猛虎從樹林中躥出,吃掉了毛驢。當孫思邈和徒弟聞聲趕來時,老虎已跑得無影無蹤,只剩下遍地血跡和驢的骨骸了。孫思邈對此非常生氣。說也奇怪,吃驢的老虎又回來了,口角還流著血,低垂著頭,眼中流露出哀求的神色,求孫思邈為他治療被驢骨刺扎傷的喉嚨。徒弟對老虎說:"你若願為我師父當坐騎,就點三下頭。"於是老虎就點了三下頭。孫思邈叫徒弟將醫鈴放入虎口把虎嘴撐開,手伸進去把那根骨刺拔了出來。孫思邈治好了老虎的病,老虎馴服地讓孫思邈騎在它的背上。從此,孫思邈騎著老虎又開始行醫和採藥去了。

相傳涇河龍君奉玉皇大帝之旨,為普救百姓而行雲降雨,不料龍君卻因喉中生惡瘡,降成惡風暴雨。這時孫思邈正在出診,遇雨難以行路,自語道:"這是病龍降雨。"龍君在空中聽了此話,感到神奇,於是變化為一個白髮老翁,前來向孫思邈求醫。孫思邈就在路旁一塊大石頭上給他診脈。診脈後問道:"你非人類,像是龍脈,需顯出真形方能給你治療。"白頭老翁頓時變成一條白龍。孫思邈鎮靜自若,面無懼色。他左手掰開龍口,右手緊握銀針,瞅準惡瘡,一針紮下去,霎時膿血流淌,針到病除。過了一天後,龍君果然病癒身爽,又為黎民行雲降雨去了。

15.千金翼方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問世30年之後,於唐開耀元年(公元681年),又完成了《千金翼方》鉅著計30卷。《千金翼方》是孫思邈取"輗軏相濟、羽翼交飛"之意,補充《要方》之不足,並同《要方》一起,"共同成一家之學"的一部專著,是他一生智慧的結晶和成果的總結。全書通篇多以方劑為主,容納了以湯、散、丸、丹等分類的可治六十餘種疾病的方劑二千九百餘首,容納了按玉石、草、木、獸等分類的藥名872種,其價值極其珍貴。據傳《千金翼方》的最後幾卷,是由他口述,由他的孫子孫溥代筆而最後完稿的。

輗軏:是指車轅與車衡相接的地方。這一句的意思是:車的平衡運行,鳥的上下翻飛。

16.海上仙方

孫思邈治好了涇河龍王的病,龍王一心要報答他,便派夜叉神出海,把他請進了水晶宮。龍王感激地向孫思邈贈送輕綃珠寶以作報答,被他客氣地謝絕了;又請他留在水晶宮裡同享洪福,也被他謝絕了;最後,龍王想到龍宮珍藏的《海上仙方》,便送給他,說:"此是龍宮所藏的秘方,乃真道者,可以濟世救人。"孫思邈十分高興地接受了。孫思邈辭謝了龍王,由夜叉神背出海去。後來,他利用《海上仙方》的秘方,治癒了不少疾病,又把這些秘方寫進《千金方》著作中,在醫學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17.巧醫唐王

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抵禦外寇入侵的征戰中,被敵軍困於一座山頭上。他在山上的水潭飲水時,由於體困頭暈,把他頭上戴的龍紋玉飾映在水中的倒影誤看成是一條小蛇,總疑心自己飲水時吞下了這條小蛇。待班師回朝後,他越想越覺得噁心,進而嘔吐,竟成疾病。宮中太醫用藥幾劑,均不能愈。魏徵又請來孫思邈為他診治。孫思邈見唐太宗面無病容,腹中並無異物。弄清病因後,他苦苦思索:蛇若吞進肚子,症狀應更嚴重,但現在是幻覺疑惑,實為心理疾病。孫思邈先給唐太宗開了安神之藥,然後拿來唐太宗出征時戴的帽子,讓人打來一盆水,再叫唐太宗觀看。唐太宗在盆水中一看龍紋倒影,恍然大悟,消除了他的疑慮,病也就治好了。

18.導引調氣

孫思邈在終南山曾集中研究道林養性,導引調氣。他主張養性要動靜結合,按摩導引是動,調氣補瀉是靜。練靜功時,他常在空氣清新的早晨,在山間清泉旁邊的巨石上,曲腿打坐,"口吐濁氣,鼻引清氣,閉目存思,至腹中有聲汨汨然"。通過調氣、養氣排除一切雜念,完成一套動作,達到強健祛病的目的。他還對練氣的時間作了具體規定。他要求人們善於掌握和運用幾種簡單的調氣方法,以簡馭繁,治療許多不同的疾病。

19.藥王棧道

告別了家眷和鄉親的孫思邈,來到秦嶺的主峰。太白山。太白山以終年積雪而馳名,這裡疊峰巒嶂,氣象萬千,植物中藥材十分豐富。他在太白山平時為山區群眾行醫治病,待到七八月"開山"時節,他同山民、道士一起,揹著揹簍,帶著弓箭,進深山到頂峰,攀懸崖,爬絕壁,採集許多名貴的藥材而歸。孫思邈對太白山藥物研究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現在,遊人在進山的路邊,可以看到孫思邈當年開鑿的石條石板棧道和石壁上的"藥王棧道"字樣,可以想像當年孫思邈進山採藥的艱難險阻。

20.釆集五靈脂

孫思邈在太白山採藥期間,從山民口中得知有一種叫五靈脂的名貴藥材,是活血的良藥。五靈脂原是寒號鳥的帶血糞便。寒號鳥棲身在懸崖石縫裡,其糞便也散落在懸崖上,天長日久形成許多暗紅色的結塊,這就是五靈脂。要採這種藥,需要用繩索把人吊到懸崖上才能採到。那繩索除易被山石磨斷外,最危險的是被崖石縫裡出來的名叫"飆"的大甲蟲咬斷,繩一斷,人就墜崖喪生。對此,孫思邈苦苦思索了很長時間,終於想出了好辦法:他給繩索套上一節節粗竹筒,然後讓人們一起登上石崖頂,把繩索一頭系在樹上,另一頭系在人的腰裡,把人吊到懸崖半空採五靈脂,這樣就安全多了,再也不用擔心繩索被"飆"咬斷了。

21.妙解陰陽

孫思邈畢生精研醫學和百家學說,到百歲時,已是經驗豐富,爐火純青,形成了一套精闢的醫學理論。他認為:大自然有四時五行,寒暑交替,有其變化的規律。人體和自然界同是一理。人體生理有五臟六腑,呼吸吐納,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如果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醫生的職責就是調節和把握人體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治病的目的。他說:"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不相信鬼、神、天,反對宿命論,相信人只要善於"妙解"和調理,就會防止疾病的發生。他的這些理論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全新的科學理論。

22.命名"阿是穴"

巴蜀一帶有個老獵人患腿疼病,發病時疼痛難忍。他多方求醫均無效果。幾經周折,終於找到孫思邈。孫思邈決心要把老獵人的病治好。但治療十餘天,針藥俱用,亦療效不佳。他想:針灸的穴位均未出十四經內,是否此外還有可療疾的穴位?他在老獵人的腿上按壓,當壓到腿部的一個痛點上的時候,老豬人突然大聲叫道;"啊,是",孫思邈掐住這個痛點,便在此處試行針灸。不一會兒,老獵人便腿疼減輕多了,慢慢入睡了......。最後直到老獵人病癒,方高興而歸。事後,孫思邈把這類有痛點的穴位,取名為"阿是穴"。從此,"阿是穴"以針灸學中的重要'俞穴'一直沿用至今。

23.博覽群書

孫思邈在京城長安居住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宮廷古籍珍藏,飽覽了大量的醫學經典著作。由於各朝代在長安長期建都,故保存了豐富的經典古籍。孫思邈有幸走進這些書庫,在這裡大開眼界,他"忘寢與食,討幽探微",盡情地吸取文、哲、史、醫等各方面的豐富知識。孫思邈曾說:凡欲為大醫,不僅要熟讀醫學著作,還要涉獵群書,精通《莊》、《老》、《周易》、天文、地理、五經、三史等。孫思邈以自己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實踐了上述論述。這一時期的讀書生活,對孫思邈以後取得輝煌成就帶來了極大的裨益。

24.一視同仁

孫思邈救治的各個階層的病患者何止千萬。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形成了一整套高標準的醫德規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皆如至親之想",就是說,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親人一樣。他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責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孫思邈聲望很高,每到一處,患者就蜂擁而至,不論在農村,還是鬧市,都是如此。他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對病人一視同仁,不顧飢渴疲勞,莫不一一救治。那些被他治好的病人,對他總是戀戀不捨,許多人臨別時感動得灑下熱淚。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得到人民的讚頌。

25.煉製丹藥

早在隋大業年間,孫思邈就開始煉丹實驗。唐武德年間,他在四川買到優質的雄黃和曾青,在蜀縣魏家煉丹成功,合成一釜"太一神精丹"。他煉製的"丹藥",是世界上最早從砒劑中提煉成治療瘧疾的有效方劑。比英國人孚勒氏以砒劑所制的藥物要早一千多年。現在的湖南瀏陽城東有個孫隠巖,相傳是孫思邈當年煉丹的地方。傳說他在這裡壘灶架爐,用硝石、硫黃、皂莢等性質相反的原料,巧用"伏火法"合在一起,避其爆炸,煉成丹藥。於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孫思邈著作《丹經》寫成。在其中的"內伏硫黃法"中詳細記載了火藥的配方,為後來火藥的成功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26.敬德追袍

開國元勳尉遲敬德聽到唐太宗封孫思邈為藥王的消息後,大為不悅,心想自己為唐朝打天下,屢立戰功,也沒有封王,孫思邈進京才幾天,竟得到如此殊榮。他要追趕孫思邈,奪回王袍王冠。孫思邈預知有人要來奪王袍,就把沖天翅扳成順天翅,把黃袍翻穿成紅袍。敬德領兵追到灞橋時,見孫思邈卻是身穿紅袍,頭戴順天翅,在柳蔭之下恭候。敬德感到不好意思,便改口說:"我專程趕來,想討些靈丹妙藥。"孫思邈送給他靈丹十八丸,保他東征勝利。經過同孫思邈接觸,感受到他的高尚品德,敬德後悔自己不該妒忌,便擊掌發誓,願在孫思邈成聖後站班助威,聽憑他用。

27.離家隱居

孫思邈辭去北周朝廷的徵召,官府大為不悅,有抗旨之嫌。孫思邈"恐徵書之復至"毅然決定去太白山隱居。鄉親們知道他要離家出行,有人前來勸阻。孫思邈向鄉親們做了耐心的解釋。面對妻子依依不捨的傷感神色,他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精研方藥,遠遊行醫,普救含靈之苦,乃吾之所志也。"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深秋,孫思邈告別家鄉,告別親人,去太白山隱居。臨別時,妻子兒女和鄉親們送他到村外很遠的地方,依依不捨,相互再三囑咐之後,才揮淚離去。

28.一針救二命

孫思邈出診路過一個村子,看見路上有一滴滴的鮮血,斷斷續續,一路滴去。他向過路人詢問情況,知鮮血是從一群人抬著去埋的一副棺材裡流出來的。孫思邈便立即順著血跡向前追去。一直追到墓地,他大聲疾呼:"不要埋人!"並叫他們打開棺材。人們以懷疑的態度照辦了。待打開棺材一看,見躺著一個年輕產婦,面色蠟黃。孫思邈摸過脈搏,又從藥包裡取出幾根銀針,在產婦身上紮了幾針,然後又取出一些藥末,給她灌進嘴裡。過了一會兒工夫,產婦動了,睜開眼睛,最後還生下了嬰兒。產婦的丈夫和周圍人們由懷疑變成驚喜,讚歎不絕:真是神仙下凡,有"起死回生"的本領。於是,謝恩的人群跪了一地,叩頭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