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許昌:禹州故事——大禹治水之「撒糧成藥」

大禹治水之“撒糧成藥” 道地藥材“禹糧石”的由來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代代相傳,膾炙人口。如今的禹州不僅有許多大禹遺蹟,更難得的是,大禹還為我們留下了一種神奇的石頭,這種石頭不但能充飢,還可以治病救人

河南許昌:禹州故事——大禹治水之“撒糧成藥”

禹糧石 ▲

據說,大禹治水時,行至具茨山,忽遇一座無名山峰擋住了洪水的去路,他就帶領手下在此劈山開河。隨著洪水一天天升高,大禹不得不夜以繼日、廢寢忘食。

有一次,他的妻子用強筋骨的草藥和麵粉做了一籃子饅頭送給大禹食用,當她走到山崗時,看見一隻巨獸劈山挖溝。突然一聲巨響,大山頓時被劈掉一半,嚇得她跌倒在地,饅頭也都撒了出來。原來是大禹化成巨獸在拱山。他聽到妻子呼叫聲後忙現原形,扶起妻子,撿起撒落的饅頭就吃,剩餘部分全都散落在了池沼和山谷中,並說:“既然難以撿拾回來,就讓它作為餘糧吧。

河南許昌:禹州故事——大禹治水之“撒糧成藥”

這些散落的饅頭,落於山中變成了一種石子,有的形狀如鵝卵一般,外層有殼重疊,中間有如蒲黃般的黃色細末;有的形狀像牛黃;有的 落於澤畔,就變成一種藤類,根為塊狀,顏色為赤色,味道近似薯芋;有的 落於河中,則變成一種篩草,結的籽緊實,食之如大麥

這三種東西后人統稱為“禹餘糧”

河南許昌:禹州故事——大禹治水之“撒糧成藥”

禹餘糧▲

後來,藥王孫思邈將“禹餘糧”納入藥典,供醫病之用

禹州被稱為“藥都”,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在禹州中醫藥界,還流傳著關於“禹餘糧”的另一個故事。

河南許昌:禹州故事——大禹治水之“撒糧成藥”

大禹在禹州治水時,他召集治水將領,在具茨山中一座無名小山上商議治水良策。

各路諸侯天天在這裡開會,發現所坐的山石和正常山石不一樣,坐上有綿軟的感覺,以至於坐的時間長了,留下了印痕,像天然的石凳子一樣。鑑於這座山上的石頭石質綿軟,很容易開鑿,有諸侯提議,就從這座有特殊石頭的山上做治水實驗。實驗方案確定後,諸侯們就用別的山上的硬石頭,去砸這座山上的軟石頭,很快便開出一道水溝,洪水傾瀉而下,治水由堵變疏從此開始

河南許昌:禹州故事——大禹治水之“撒糧成藥”

治水大軍看到砸下的石頭,有的成塊,有的成渣,有的成粉,餓極了的將士便放進嘴裡嚐了嚐,沒想到,這些石頭不僅能填飽肚子,還讓人更有幹勁了......一傳十、十傳百,災區的饑民知道了,也都跑到山上撿食砸碎的石粉石沫,說來也奇,災民們吃後,不但有精神了,連拉肚子都治好了。

河南許昌:禹州故事——大禹治水之“撒糧成藥”

後來人們就把這座山叫“禹糧山”,把這種石頭稱“禹餘糧”,也叫“禹糧石”

河南許昌:禹州故事——大禹治水之“撒糧成藥”

藥王孫思邈畫像▲

過了幾千年,到了唐代,陽翟(今禹州)來了一位神醫孫思邈

他在具茨山上採藥時,聽到了禹糧石的傳說,感到十分驚奇,就試著炮製禹糧山上的禹糧石。結果,他炮製加工出了治療腹瀉痢疾的良藥,再重的病症,一服便好,成了陽翟這個地方的道地中藥材。

時至今日,禹州當地的中醫在醫治腹瀉、便血時,常到禹糧山上採石入藥。禹餘糧因禹州出產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雜質少,被列入11種“禹”字頭道地藥材。2015版《中華藥典》收載帶有“禹”字頭中藥材品種2個,其中就有“禹糧石”

河南許昌:禹州故事——大禹治水之“撒糧成藥”

禹糧石▲

大禹心懷蒼生,大義為先,治理水患,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撒糧成藥”為飽受疾病折磨的百姓帶來福祉。正是禹州這塊被“大禹精神”滋養過的土地,孕育了中醫藥學術的偉大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