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為何五次對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禮?留“治隆唐宋”碑

康熙帝與明孝陵:清朝推翻了明朝,清朝康熙皇帝卻親自來南京拜謁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而且是三番五次。康熙皇帝究竟是在作秀,還是另有隱情?

走進明孝陵,過了金水橋和文武方門,便看見了一個紅牆青瓦的建築碑殿。碑殿建於康熙年間,現存有5塊碑。

  正中的一塊就是康熙手書的“治隆唐宋”碑,碑下有隻馱碑龜趺。

  "治隆唐宋"四個字是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謁陵時所題,是康熙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讚譽。康熙六次南巡,五次親自拜謁了明孝陵,拜謁時行三跪九叩之禮。

康熙帝:為何五次對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禮?留“治隆唐宋”碑

▲明孝陵“治隆唐宋”碑

康熙帝:為何五次對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禮?留“治隆唐宋”碑

▲西邊的紀事碑記錄了康熙第三次謁陵的情形

為何康熙帝會為朱元璋立碑?

  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有種說法是,康熙此舉是為了籠絡漢人。清兵入關之後,江南的漢民讀書人多有不服,時刻企盼著“抗清復明”,經常聚眾到東郊的明陵去弔唁哭廟,所以康熙到南京後祭奠明孝陵,還題寫了“治隆唐宋”,安撫人心。

  不過,也有人認為:“康熙二十年,就是康熙帝首次拜謁孝陵的前三年,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終被平定。兩年後,臺灣又被收復。至此,清朝的對內統治基本穩定,康熙首次謁陵可說是在他志得意滿的背景下進行的。漢人的支持遠沒有"三藩"之亂期間重要。而之後的幾次謁陵,清王朝更是日趨強盛,滿漢之間的矛盾並不突出。如果說要籠絡,康熙不必如此稱頌朱元璋,更不必每次行拜見皇帝的三跪九叩大禮,低下戰勝者高傲的頭顱。”

  所以康熙對朱元璋的稱頌應該是發自肺腑的。但無論是出身、經歷、性格、治國理念等,康熙和朱元璋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是什麼使得英雄惜英雄呢?

康熙帝:為何五次對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禮?留“治隆唐宋”碑

一個原因,很有深意。作為外來民族入主中原,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之下,家國理念的深入,也使得位於中原地區的人們對於落後的遊牧民族文化、理念具有鮮明的排他性。即便強大如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國家強盛之時,國家疆域更是史無前例,南征北戰,鮮有敗績。但是即便是崖山之戰能將南宋小皇帝逼得蹈海而死,而後建立帝國。但是他卻實施了對各族人民群眾實行種族等級制度,也正是這種所謂的等級制度以及對人們的橫徵暴斂,最終也導致了元朝不過百年而亡。

康熙帝:為何五次對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禮?留“治隆唐宋”碑

而清朝入關伊始,所採取的高壓政策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留髮不留頭的政策更是讓其入住中原的數百年間,仍有反抗勢力。而反抗勢力做打的旗號無一不是“反清復明”,意圖恢復明朝正朔。

那麼又要如何改變人們的這種固定化的認知呢?堵住這悠悠眾口?作為繼任者,康熙帝、乾隆帝在繼續實行高壓的文字獄的同時,祭祀也便順利成章的成為了必要的手段。

康熙帝:為何五次對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禮?留“治隆唐宋”碑

《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古人將祭祀放到與戰爭相同的地位,也更能看出祭祀的重要性,而作為勝利者,王朝更替,江山易主也便自然要為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地位尋找正朔的來由。由此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也便成為了最好的正朔出處。大明滅元,取得正統認可,而大明王朝之亡,則亡於李自成,而非大清;大清入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乃是順應天道,驅除逆寇也便成為了祭祀的最終目的。

康熙帝:為何五次對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禮?留“治隆唐宋”碑

而這一切的實現,也便可以通過祭祀明孝陵這種“友好而帶有鮮明目的性”的舉動來實現。而作為龍興之地的江南,更作為大明王朝的擁蹙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顯然是最為合適合理的。這些有著最為堅定的明朝遺老遺少的地區人們,也在眼見兩位帝王的三跪九叩之後,被其感動。“父老從者數萬人,皆感泣”。而兩位帝王則通過這種祭祀更是獲得了 “禮文隆渥,踰於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的稱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