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胡人家族,讓中國避免了中世紀歐洲的分裂命運

常言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秦始皇滅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在經歷了四百多年的統一後,中國進入到了大分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幾乎在同一時期,統一的羅馬帝國也陷入到了分裂的困境。但在經歷了幾百年的分裂後,隋唐帝國完成了中國的第二次統一,開創了隋唐盛世。而西方自羅馬帝國崩潰後,就進入到了黑暗的中世紀,從此再也沒統一過。為何中國能夠在分裂之後還能夠再次統一?

這兩個胡人家族,讓中國避免了中世紀歐洲的分裂命運

小國林立的中世紀歐洲

要想深究隋唐帝國能夠開創第二次統一的原因,就必須要上溯至分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谷川道雄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正是通過講述從十六國到北朝的政治演變,為我們揭示隋唐大帝國的起源。

這兩個胡人家族,讓中國避免了中世紀歐洲的分裂命運

本書的作者谷川道雄是日本京都大學的中國史教授,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魏晉南北朝史。谷川道雄在大學剛剛畢業的時候,研究的是唐史。但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唐史中的問題,必須要追溯到魏晉南北朝。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他將研究重點轉移到了研究魏晉南北朝。經過多年的研究,谷川道雄逐漸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未能走出部落制的五胡國家

西晉滅亡後,中國的北方進入到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指的是當時中國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遊牧民族。他們在西晉的廢墟上陸陸續續建立起了十幾個小政權。這些政權乍一看和漢族王朝沒什麼區別,但它們的內核仍然是遊牧民族的部落聯盟。所以,這樣的政權具有皇權不集中,而宗室掌握兵權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導致了五胡政權存在的時間非常短,往往傳位到第三或第四代政權就瀕臨崩潰。

這兩個胡人家族,讓中國避免了中世紀歐洲的分裂命運

五胡十六國時空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這些政權都非常短命

匈奴人建立的漢趙政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西晉還沒滅亡的時候,匈奴人的傑出首領劉淵就建立了漢政權。後來漢政權改國號為“趙”,歷史上又稱它為“前趙”,又叫“漢趙”。在漢趙政權中,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皇帝以下設置有百官。咋看上去與漢人建立的王朝沒什麼區別。但皇帝下面的各個宗室貴族都手握重兵,而且這些宗室貴族與皇帝之間,並非是簡單的君臣關係,而是聯盟的關係。

這就導致了一旦皇帝年幼,無法鎮住這些宗室,就容易導致宗室之間的互相殘殺。漢趙政權的建立在劉淵原本選定長子劉和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劉和即位後不久,便與掌握軍權的劉聰、劉裕、劉隆和劉乂四個王發生了衝突。劉氏家族間的矛盾很快演變成了漢趙帝國的內戰,最後四王戰勝了皇帝劉和,四王當中實力最強的劉聰即位成為漢趙的第三位皇帝。

劉聰去世後,他的繼承者劉粲根本鎮不住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和貴族。沒多久手握重兵的外戚靳準發動叛亂,漢趙政權再一次陷入到內戰當中。一輪一輪的內戰嚴重削弱了漢趙政權的實力,最後漢趙政權在內戰中走向了滅亡。

漢趙政權因為內亂走向衰弱,滅掉漢趙的後趙,以及後來的慕容氏建立的幾個燕國,在開國君主去世後沒多久,國家就陷入嚴重的內部紛爭,最後走向滅亡。可以說皇室內部就互相殘殺,是五胡政權短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些宗室貴族能夠發動叛亂,主要在於他們依賴遊牧民族部落聯盟的體制。雖然五胡仿效漢人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政權,但其未能完全未能擺脫部落聯盟體制,宗室成員依靠著這一體制,掌握了大量的兵權,進而威脅皇權。所以五胡建立的這些政權,往往開國君主一死內部就互相爭鬥,之後迅速滅亡。因此胡人只有根除掉殘存的部落聯盟體制,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

拓跋氏成功與統一夢想的破滅

那麼是誰終結了五胡國家內亂的循環呢?那就是北魏。

這兩個胡人家族,讓中國避免了中世紀歐洲的分裂命運

北魏剛剛興起之時的形勢圖

北魏是由五胡當中的鮮卑人建立的王朝。北魏建立之初,和之前的五胡十六國一樣,保存著部落制度。開國皇帝拓跋珪也知道這一制度的危害。於是在自己的政權穩定後,就開始著手廢除部落制度。

拓跋珪的先是解除各個部落首領的統率權,將他們原來大的部落解散成一個個小的部落。然後在都城附近劃出一塊特別行政區,將這些小部落統一安排在這個特別行政區中。為了方便管理,國家把這些小部落再統一劃分成八部,每一部再設置一名八部大夫負責管理。這八部大夫和普通的官員一樣,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至於原來部落的首領,國家就賜予他們爵位,好吃好喝地將他們養起來。

當然拓跋珪不僅僅是對本族的部落進行離散,還將這一措施推廣到了被北魏徵服的其他胡人當中。在北魏徵服中原的過程中,每征服一個胡人國家,便將這個國家中最為頑固的部落打散,遷到北魏的都城附近居住。比如在北魏攻克後燕的都城之後,就將居住在此的鮮卑慕容部及周邊的一些胡人部落,遷往北魏的都城附近居住。

北魏離散胡人部落的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首先,北魏的這些宗室沒了兵權,無法對皇權構成威脅。北魏的皇帝真正做到了和漢人皇帝一樣,大權獨攬。這一措施也讓北魏皇權傳承時,不會引發國內爆發動亂。其次,其他被解散的胡人部落,在失去了原先的部落組織後,開始融入鮮卑族。這樣北魏的統治根基就擴大了。

這兩個胡人家族,讓中國避免了中世紀歐洲的分裂命運

通過離散部落,鮮卑人確立了對華北地區長期的統治

但北魏要想統一全國,還要把漢人納入自己的統治核心當中。當時北魏的方式,就是由皇帝帶頭髮起一場自上而下的鮮卑人漢化改革,將鮮卑人融入漢人當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

但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只是漢化了鮮卑的上層貴族,而鮮卑的下層民眾還是過著傳統的鮮卑生活。久而久之,這些漢化了的鮮卑人在習慣了漢人的生活後,越來越瞧不起還在北方的同胞。這就導致了鮮卑內部上層與下層嚴重的分裂。

這兩個胡人家族,讓中國避免了中世紀歐洲的分裂命運

北魏孝文帝

在孝文帝死後約三十年,留在北方的鮮卑人發動起義。起義雖然被鎮壓下來了,但北魏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在鎮壓六鎮起義當中崛起的軍閥高歡和宇文泰,他們分別掌控了北魏的東半部和西半部。他們的後代在自己父親控制的地盤上,建立起屬於自己家族的北齊和北周。

宇文氏奠定隋唐大一統的基礎

北魏分裂出的北齊和北周實力並不平衡。北齊因為佔據北魏最為富庶的東部,實力遠強於北周。照這樣發展下去,北周遲早要被北齊吞併了。當時北齊和北周隔著黃河對峙。每到冬天,北周上上下下就非常緊張。因為他們非常害怕北齊的騎兵趁著黃河結冰大舉入侵。

這兩個胡人家族,讓中國避免了中世紀歐洲的分裂命運

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之後東魏變成了北齊,西魏則變成了北周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狀態,北周的統治者宇文泰思來想去,創立了府兵制。

府兵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軍事經濟制度。在實行府兵制以前,北魏實行的是兵農分離的制度,漢人主要負責種地,鮮卑人負責打仗。

實行府兵制後,在西魏統治的範圍內,無論是漢人、鮮卑人或者其他民族,只要家裡有三個壯年男性,就必須出一個人當兵。當兵的人免去賦稅,但必須自己攜帶武器去參軍。要知道,漢人的數量可是鮮卑人的好幾倍。招漢人為兵,一下子就讓西魏的軍隊擴充了好幾倍。

為了解決士兵的徵召、生產和訓練問題宇文泰在府兵制當中,還配合設立了一套由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機構,負責管理這些士兵。

在選擇柱國大將軍和府兵大將軍的人選時,宇文泰也動了很多心思。在六個柱國大將軍中,鮮卑人和漢人各佔一半。再往下的府兵大將軍裡,也是既有漢人,也有鮮卑人。為了加強這些漢人和鮮卑人之間的聯繫,宇文泰還鼓勵他們互相通婚。比如柱國大將軍的李虎的兒子李昞和府兵大將軍楊忠的兒子楊堅,都娶了另外一個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這樣一來,西魏上層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超越民族的政治集團,歷史學家稱之為關隴集團。

這兩個胡人家族,讓中國避免了中世紀歐洲的分裂命運

宇文泰,北周王朝的奠基人

中央軍政高官是既有鮮卑人,也有漢人。同樣軍府往下的各個級別的軍事長官,也是鮮卑人和漢人各佔一半。軍隊裡的普通士兵也是鮮卑人和漢人雜糅在一起。俗話說的,一起扛過槍,一起打過仗,一起流過血,就有了過命的交情。由此鮮卑人和漢人雙方民族之間的隔閡與矛盾也逐漸消失。

這兩個胡人家族,讓中國避免了中世紀歐洲的分裂命運

可以說宇文泰設立的府兵制,將整個社會,上上下下的鮮卑人和漢人都聯合了起來。鮮卑人和漢人的聯合,也就為後來整個中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到了這裡,整個隋唐帝國的雛形已經形成了。谷川道雄在書中將隋唐帝國的形成比喻成造山運動。隋唐帝國就是高聳的山峰,山峰的形成,是多年地殼運動的結果。這場地殼運動的高潮,就是宇文泰制定的府兵制。

凝聚內部成員,才能使自己的事業立於不敗之地

其實五胡國家和我們某些的家族企業非常相似。一個家族企業能夠在第一、第二代之間迅速發展,但到了第三代,很容易陷入家族內部的爭鬥漩渦當中,最後導致企業的崩潰。家族企業要想走出“三代”而衰的困境,必須要將企業中非本家族的成員團結起來。

從五胡的分裂到隋唐的大一統,這些胡人君主不斷擴大統治基礎的過程。其實現代家族企業也可以學習拓跋氏和宇文氏的做法:第一就是像北魏離散部落那樣,把企業中的家族勢力清除出去,給他們利益,但不讓他們插手企業的管理;第二步是學習宇文泰的府兵制,吸引外部優秀的人才,把企業上上下下打造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這樣才能讓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這兩個胡人家族,讓中國避免了中世紀歐洲的分裂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