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概說——古希臘、中世紀、近代哲學

西方哲學史大致可分為古希臘、中世紀和近代三個時期的哲學。

一:古希臘哲學

西方哲學史概說——古希臘、中世紀、近代哲學​古希臘哲學是指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5世紀的希臘哲學及繼後的羅馬哲學。這是西方哲學的開端,也是西方哲學的搖籃。西方哲學後來的各種觀點,都可以在形式多樣的古希臘哲學中找到它們的最初形態。

古希臘哲學作為西方哲學的童年,有著樸素、直觀的特徵。這一時期,哲學逐漸脫離宗教、神話,自然科學還沒有同哲學分離。哲學主要是圍繞著生成與存在、一般與個別、變與不變等問題(蘇格拉底以後又增加了人事問題)來探討本體論。至於思維對存在的關係問題,希臘哲學已開始提了出來,但還處於萌芽狀態,沒有象近代哲學那樣,達到明確的有所意識的程度。就是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和感覺世界,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與質料,實質上還是關於一般與個別的問題。倒是靈魂問題是絕大多數希臘哲學家經常論及的問題。從畢達哥拉斯派到晚期斯多亞派都主張靈魂脫離肉體,靈魂不朽。而從德謨克利特到盧克萊修則認為靈魂是由精微的質料(原子、中子)構成的。這不能駁倒對方的觀點。以致到了公元1世紀末,靈魂不朽為基督教多承繼,成為它的教義之一。

隨著希臘文化的衰落、基督教的產生,希臘哲學也就被基督教教父學所代替。希臘——羅馬世界的多神教也就被基督教一神教所代替。

二:中世紀哲學

西方哲學史概說——古希臘、中世紀、近代哲學​ 中世紀哲學是指西歐5世紀至15世紀初的基督教哲學,主要是形成於11世紀的經院哲學。教父哲學是基督教哲學的最初階段。經院哲學用上帝同萬物的關係取代人與世界的關係,以闡發聖經、教義,論證神學理論為根本任務。因此從根本上說,經院哲學是信仰哲學。然而它在理性服從信仰的前提下,又力圖使神學體系化理論化。這又使它不可避免地涉及、論及那些屬於哲學內容的問題。安瑟爾謨從偉大無比的觀念必然存在證明上帝存在,實際上就涉及到觀念(思維)和存在的對立和結合。圍繞共相(種和屬)實在性展開的唯名論和唯實論的論爭,實質上就是關於個別和一般關係的論爭。這一持續了幾個世紀的論爭到14世紀時以唯名論興盛而結束。

經院哲學內在的因素(神學的思辨思維的發展,唯名唯實的論爭等),世俗生活、科學和文化的復甦和萌發的外在因素,使經院哲學不可避免地衰落。

三:近代哲學

西方哲學史概說——古希臘、中世紀、近代哲學​近代哲學始於15世紀初發端的文藝復興時期哲學。這是西方古典哲學發展的最重要階段,也是人類近代哲學發展的典型代表。

當東方、中國還處在封建社會緩慢發展階段的時候,西方人則率先跨進了資本主義的大門,幾個世紀取得的成就比過去所有成就還要大得多。正象西方社會生活自此以後取得驚人的發展一樣,哲學自此也就走上蓬勃發展的大道。哲學逐漸掙脫了神學桎梏,具體學科紛紛從哲學中分化出去。崇尚自然和人、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信仰和專制是時代精神的主流,也是貫穿這一時期哲學的基本精神。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隨著本體論、特別是認識論的深入研究而成為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各派圍繞它展開激烈的爭論,闡發自己的哲學學說。唯物唯心都具有較完備、較系統化的形態。人的學說,以人為基礎的社會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美學和宗教哲學等,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空前的繁榮。

作為經院哲學的對立面,近代哲學起初是以15——16世紀的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思潮肇始的。到了17世紀,培根和笛卡兒分別奠立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原則,兩派在知識的來源、生成、標準及範圍等問題上各抒己見或相互爭辯。居主導地位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使他們不能獲得完滿的正確的見解。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出於反宗教的需要而著重於本體論研究,形成了機械的形而上學的自然哲學體系。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一方面以其對辯證法和主體能動性深入研究的豐碩成果,給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的探討注入了新的內容,另一方面以它對人的問題全面系統的闡述,把這一問題的研究推向新的階段。

康德實質上以人的知意情為對象建立起批判哲學體系,他的人是最終目的的思想突出了人的至上尊嚴。黑格爾則以絕對精神及其龐大的體系確立了人在世界中的至尊地位(儘管是以顛倒的方式)。而費爾巴哈的人本學以唯物主義形式,把文藝復興以來思想家所關注的人確立為哲學的根本原則。

四:哲學的特點

西方哲學史概說——古希臘、中世紀、近代哲學​西方哲學史除了具有哲學史的一般規律外,還有其相對說來比較鮮明的一些特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西方哲學探討世界、人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問題的歷史長河中,對世界(自然)、人這兩者的研究,或交替側重或同時並重,因而出現交叉繁榮或同時昌盛的局面。當然,也有同時衰微的情況。西方哲學發端於對自然本原的探討,早期希臘哲學家被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認識你自己”引進哲學,人的德性成了知識問題,開創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廣泛研究世界與人事的先河。不過總的說來,希臘哲學本體論的主線還是探討自然。經院哲學使這兩者泯沒在對神、神與萬物關係的闡發之中,文藝復興重新發現了人。從此,人、世界(自然、社會)及其關係才研究又成了哲學探討的主題,進入同時全面展開、深化的新階段,取得豐碩的成果。

第二:西方古典哲學對作為認識對象的人與世界關係的研究,是同對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的認識過程、能力、作用以及檢驗真理的標準等問題的研究同步進行的。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希臘哲學是這樣,中世紀經院哲學在一定意義上說也不例外。經院哲學是為神學、教會服務的,然而只要它力圖把教義建立在形而上學基礎上,關注教義是否為理性所說明或在邏輯上得到證明,它就必然要把信仰的對象變為思維的對象。這樣,經院哲學一方面勢必把人引向懷疑、思考、認識的領域;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必不可免地從事認識和邏輯的研究。近代哲學,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更是如此,有些哲學家的這個哲學幾乎就是認識論或為認識論統攝。

第三:哲學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的產物,西方哲學從希臘哲學開始,就是一部分有了“閒暇”的人所從事的學術,明顯地有著人類知識最高層次(亦即遠離實際)所具有的抽象思辨的特徵。哲學認識的特殊性,對事物的驚異,求知即愛智慧的本性,所謂超功利的理論直觀的喜悅,學院式的自由思考——這種種因素,使西方哲學形成了一系列高度抽象概括的概念、術語和範疇,形成了追求嚴密而又系統的邏輯證明的傳統。這既使理論思維得到充分發展,也帶來某些哲學學說具有玄秘、乃至神秘的缺陷。經院哲學是這兩者兼而有之的典型代表。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則充分研究了辯證思維這一最高思維形式。

第四:西方古典哲學同自然科學有著須臾不可離的關係;尤其是近代,哲學和科學結成聯盟,攜手前進。在古希臘,自然科學是哲學的組成部分。在中世紀,科學和哲學一道成為神學的侍女。在近代,自然科學紛紛脫離了哲學,成為獨立的學科,而且是推動哲學前進的主要力量之一。自然科學不僅使唯物主義隨著它的每一重大成就而不斷豐富、完善自己,而且使“唯心主義體系也愈來愈加進了唯物主義的內容”。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哲學也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總的說來,近代哲學,特別是認識論給自然科學提供了觀察、認識對象,收集、整理經驗材料和檢驗認識的原理和方法,從而促進了科學的發展、繁榮。

第五:西方古典哲學同宗教,主要是基督教的聯繫是千絲萬縷的。早期希臘哲學承繼了希臘原始宗教的思想素材,而費洛的新柏拉圖主義和塞涅卡的晚期斯多亞主義則是基督教神學的思想來源。基督教神學是中世紀的唯一的意識形態,哲學是神學的婢女。基督教的統治地位和深遠影響使得近代哲學各派在宗教問題上顯出錯綜複雜的局面。一方面,反宗教反神學是近代哲學和啟蒙運動的重大歷史使命。唯物主義者程度不同地進行了這一斗爭,乃至產生了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戰鬥無神論。唯心主義則用理性原則同宗教盲從信仰相對立,或用懷疑論這一非宗教的思想同宗教對立。另一方面,一些唯物主義者由於種種原因,往往用泛神論、自然神論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唯物主義,有些唯物主義者甚至把自己某一學說或理想宗教化,宣稱要以這些學說或理想為基礎建立什麼新的宗教。而有些唯心主義者也試圖調和宗教和哲學的矛盾,甚至為傳統宗教辯護,宣揚僧侶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