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關於對豫劇源流的研究。豫劇的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也是中原戲曲及地方戲劇歷史演變的研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原戲曲及地方戲劇演變過程的研究,首先關注的是歷史淵源的研究,中原戲曲歷史淵源方面的研究,歷來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研究主體。中原戲曲源於何時何地,未見確切文字記載,史家對此也說法不一。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開封成為豫劇源頭的考證研究。有關“河南梆子”“土梆戲”演出的記載,目前最早的是《杞縣縣誌》,據此,大體可以認定河南梆子的產生地就在開封及周圍地域。1934年張履謙著的《相國寺民眾娛樂調查》一書中寫道:據對河南梆子戲有研究者雲,河南梆子戲系由工農大眾所發起,因為他們均系文育,純系師徒以言語傳習,並無劇本之編輯。考現在唱詞中,仍多土語土音……至河南戲之源流,則是由於幹梆子。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我國戲曲史專家廖奔在《中國戲曲史》中則寫道:根據豫劇的聲腔特徵,可言豫劇即為梆子戲。豫劇原稱“河南梆子”,早期稱作“土梆戲”“河南謳”,是我國梆子腔聲腔劇種中影響較大的地方戲劇種。劇目的內容除公子遭難、小姐招親外,還有徵戰賽寶,而且供迎神賽社演出,顯然它是地方大戲,而不是地方小戲,它與豫劇的劇種性質是一致的。道白唱詞,悉為汴語,現開封語。由此看來,豫劇發源於今開封周邊地區是可信的。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王基笑先生撰寫的《豫劇唱腔音樂概論》,從三個實踐層面論述了豫劇、豫劇音樂和豫劇唱腔的分類,對各種板式予以解析並開列譜例。該書對豫劇的歷史淵源、流脈分支、聲腔體系、發展沿革到各種板式的分類都有敘述,是有關豫劇的第一部內容豐富、系統完整的唱腔音樂理論專著。該書特別指出了豫劇的音樂唱腔具有開封一帶民歌、民間文化習俗中的音樂元素,這就從音樂起源上論證了開封是豫劇源頭的可能性。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馮紀漢則在其所著的《豫劇源流初探》中對豫劇演變,弋陽腔、羅戲、崑曲對豫劇的哺育,豫劇各流派的形成和發展,豫劇的劇目表演等,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可謂新中國最權威的豫劇源流研究成果。由韓德英、趙再生主編的《豫劇史論文集》,收錄了自清末以來有關豫劇源流問題的探索文章。這些論文從不同角度描述了不同時代的豫劇的演出狀況,勾勒了豫劇的演進脈絡。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在眾多專家參與編纂《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的過程中,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該書指出:河南梆子的流行地域直到清代末年仍然在河南的腹心地域:東至商丘,西至澠池,南至駐馬店,北至滑縣。也就是說,河南梆子的發源地不是在河南的周邊地帶,而是在中心地帶。豫西調原來的唱腔,也是結尾發“啊”聲,翻高八度,用本嗓腔。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到了民國時期,中原戲曲呈現出以下傳播擴散發展特徵:第一,女演員陸續登臺,逐漸成了河南戲曲舞臺的主宰。在劇種的聲腔、表演和演出劇目等很多方面,逐漸由以男聲為主轉向以女聲為主的。第二,自20世紀20年代起,河南梆子的祥符調藝人和豫西調藝人即在開封同臺演出,開始了兩種聲腔的交融吸收,極大地推藝術流派發展的新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梆子更名為豫劇,發展更為迅速。豫劇傳播擴散的歷史演變過程呈現為:幹梆子、土梆戲、河南梆子、豫劇、其他劇種的結合。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自20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指引下,由於各級黨政領導的關懷重視,中原戲曲的發展遇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1956年召開全國戲曲工作會議,成立了戲曲研究委員會,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1956年河南省政府召開了豫劇的主要藝術流派研討會,如旦行的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風)、閻(立品)五大流派(因桑振君當時已離開河南,其後繼者尚無足夠的資源。近年來,理論界已基本形成“豫劇旦行其實是應包括桑振君在內的六大流派”的共識),都具有了自己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並廣收弟子,擴大流傳。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在劇目整理和創作上成績卓著,各流派的演出代表劇目久演不衰,多數已成為傳世經典。在如何以戲曲形式表現現代生活,現代戲的創作演出和豫劇聲腔音樂改革等方面,豫劇都進行了多方面有益的探索實踐,特別是河南省豫劇三團的《朝陽溝》等劇目在全國有著廣泛的影響。中原戲曲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豫劇擁有傳統劇目近千出,辛亥革命後出現的新編古裝戲和時裝戲約有200出,近50年整理、改編和新編的古裝戲有300餘出,並新創各類現代戲逾千出。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古老的、有傳承價值的傳統劇目近百出,如《一捧雪》、《二度梅》、《三打雷音寺》、《八蜡廟》、《八件衣》等。當今盛演不衰的代表性劇目近300出,如《香囊記》、《大祭樁》、《紅娘》、《白蛇傳》、《桃花庵》、《秦雪梅》、《側美案》、《花木蘭》、《花打朝》、《對花槍》、《義烈風》、《打金枝》、《審誥命》、《穆桂英掛帥》等。豫劇流派眾多,特色鮮明,各個流派都有很多顯示流派特色的經典唱段在專業演員和戲迷中廣為傳唱。豫劇行當齊全,生、旦、淨、醜都形成了有著一定規範的行當唱法。由於每一行當世代傳延,名家輩出.從而積澱了非常豐富的行當唱腔遺產。

豫劇傳播擴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進程,關於對豫劇現狀的研究分析

豫劇多元變革的進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信息科學為標誌的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藝術格局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電視和音像產業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文化娛樂方式,原來居於強勢地位,以劇場為主要傳播手段的戲曲藝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在新的文化“生態系統”中,陷入困境的戲曲和電視聯姻,為這一傳統藝術開拓了新的領域。在電視文化的發展走向令人困惑的時候,河南衛視於1994年10月推出的電視欄目《梨園春》令觀眾耳目一新,給予觀眾的是民族瑰寶的藝術享受,其社會影響之大、反響之強烈甚為罕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