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思想,千载流传不衰,值得解读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主要特征之一便是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仁者”思想,千载流传不衰,值得解读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

(一)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深刻地认识到老百姓和统治者之间的共存关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要求君主行"仁政"于天下,要做到"得民心"。 

(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段话告诉我们治理一个国家要充分考虑民生,政府征收的各种赋税,均来自于劳苦大众,应该节约用度。这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符合人民的需要,符合生产发展的规律。

孔子还认为,作为一个在位者,应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爱护民众,爱惜民力。

仁学思想提倡"恭、宽、信、敏、惠",提倡"以人为本",这与当前"民生"建设息息相关。

“仁者”思想,千载流传不衰,值得解读

(三)孔子所说的 "仁"即"泛爱众而亲仁。"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具有最完善的人格内涵。具有仁德的人,必定具有勇敢、孝悌、坚强意志、真情实感、胸怀坦荡等优良品质。

"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孔子厌恶巧言令色,强 调"仁"不是外在的华丽,而是内心的美德。刚毅者不会有令色,木讷者不会有巧言。"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孔子一贯的主张。讷于言并不是不讲究语言的美,只是实践效果更加重要。

"仁者"总是让"仁德"支配行动,"仁德"本于人心。

“仁者”思想,千载流传不衰,值得解读

(四)"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民族、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无所顾惜。许多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以此"仁"字,坚定自己的意志,做出可歌可泣的事业来。

孔子的"仁"其实是一种道德感情,这种感情源于心,而重在修养,修养成德而达到一种境界,此可谓修身成仁。

“仁者”思想,千载流传不衰,值得解读

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常常将"仁"作为评说政治的标准,把暴政、苛政叫做"不仁",把善政叫做"仁政";同时,也常常将"仁"作为评价人道德品质的标准,如说某人"仁慈"、"仁义"、"仁厚"、"仁德"等等。

孔子虽远离我们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他所创建的“仁学”思想,却穿越历史的时空,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他发自内心的仁爱精神,已经融化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仁者”思想,千载流传不衰,值得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