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大隐太喧嚣,小隐太冷落,不如作中隐”:谈古人的“中隐”思想

“大隐太喧嚣,小隐太冷落,不如作中隐”:谈古人的“中隐”思想

说起白居易和欧阳修这两个人,我们都不会陌生,他们是唐朝时期最大名鼎鼎的诗人。他们的《长恨歌》、《琵琶行》、醉翁亭记等,和一些死后才渐渐有了名气的作家不同,白居易和欧阳修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当时诗坛上一言九鼎的人物。

他的们诗歌一经推出,就被街头巷尾所熟知,某些极端的崇拜者,甚至用纹身的方式,在自己的身上纹上了整部长恨歌,每到兴时,就大声朗诵白居易的诗词。欧阳修粉丝的经历,虽然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凭借着欧阳修不但在国内有极高的影响力,在国外也是威名赫赫,日本大文豪,《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就是白居易的小迷妹,在她的著作对于白居易的崇拜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一个作家能够走红,不单纯是靠他绚烂的文笔,还要靠他深邃的思想。那么白居易和欧阳修的思想主要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中隐之道。

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诗的名字就是中隐,这首诗是这么写的: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这个诗歌富有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气息。让人看到了一千年前,那个异常绚烂的大唐王朝。

说起这个名词和这首诗歌,大多数非专业的朋友,都有有一种如坠五里雾中的感觉。毕竟这个概念特别的抽象。

“大隐太喧嚣,小隐太冷落,不如作中隐”:谈古人的“中隐”思想

笔者一开始也有这种感觉,处于对白居易和欧阳修其人其事的浓厚兴趣,笔者潜心地阅读了大量相关的资料,得出了一些结论,记录在下面,希望能够帮大家搞清楚,这个中隐究竟是在怎么回事?他又为何在唐朝风行一时。以及在唐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大宋王朝这种中隐之道又处于怎样的一个境地?

一,白居易为何赞同中隐之道

中隐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崇尚的是与世无争。不参与人世间是是非非的清净姿态。和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描述很像,但却又有所不同。白居易之所以行成这种思想,和他本人人生中经历的三件大事有很大的关系。

1,白居易担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三年(818),由于好友当时任宰相的崔群的救助,白居易拜忠州刺史。“流荡多年应是命,量移远郡未成官。感君独不欺憔悴,犹作银台旧眼看。”(《重赠李大夫》)“忠州好坏何需问,鸟得辞笼不择林。”(《除忠州寄谢崔相公》)

目睹了官场的是是非非之后,白居易看穿了权利的一切丑恶,厌倦了尔虞我诈的争斗。在这种环境之中,他想要隐没与市井之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2,白居易的出生

“大隐太喧嚣,小隐太冷落,不如作中隐”:谈古人的“中隐”思想

白居易是在战乱中出生

的,在那个。他的祖父是当时的一个小官僚。白居易出生没有多久,他的祖父祖母就相继去世。白居易当时的生活,虽然也万里挑一的人尖子,但是也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这样的生活经历,不但让白居易对社会底层充满了同情,而且让他对现实生活里面的各种苦难,产生了一种逃避的心里。这种童年的经历影响了白居易的一生。

3,白居易的性格

白居易这人的性格是十分刚正不阿的。在他29岁的时候就成为了进士。当时的白居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公正的现象,白居易勇于斗争。并且得罪了很多人。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最好都不要得罪他人。否则处处都会被他人挤兑。

白居易当然也是如此,在被奸佞的小人一番折腾之后。白居易对于人的嘴脸十分的厌恶。面对这种厌恶,人一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勇于挑战,迎难而上,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主席就是如此。一个是消极避世,这样的代表就是白居易和陶渊明。

二,欧阳修为何赞同中隐之道

欧阳修是一个喜欢闲散生活的封建士大夫。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在《醉翁亭记》中就可见一斑,他赞同中隐之道的原因并不十分复杂,主要是因为以下这三点原因。

1,屡次被贬

欧阳修这个人虽然纵横文坛,但是他的仕途却并非是一帆风顺。他经历过很多坎坷波折,既有奸佞小人的恶意重伤,也有来自于自己盟友的背后一刀。在这样的世界生活的欧阳修。内心之中不由得多了一丝难受和落寞。

“大隐太喧嚣,小隐太冷落,不如作中隐”:谈古人的“中隐”思想

渴望美好的乡村生活,这一点从欧阳修的诗词知道知道了。比如《琅哪山六题》中他这样写道:“信马寻春踏雪泥,醉中山水弄清辉。野僧不用相迎送,乘兴闲来兴尽归。”再比如“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己归。”

2,佛法对欧阳修的影响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欧阳修这个人和佛教很不对付。但是却经常和和尚交往。很多人说这是欧阳修言行不一致的表现。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事情,要知道,当时的佛教在中国可以说是泛滥成灾的。很多人不顾国家利益和妻子儿女都要去学佛。

欧阳修主要反对的是佛教的这一方面。欧阳修受到了佛教很大影响。而佛教有很多隐居避世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欧阳修信奉中隐这一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儒家避世文化的传统

避世不单单是佛教的独有物,儒家避世的东西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大名鼎鼎的一代儒家宗师陶渊明。而欧阳修不单是陶渊明的拥趸,还是唐朝时期有名的大儒,现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考取了进士。在阅读了大量陶渊明的作品之后,受到了陶渊明隐居避世的思绪的影响,形成属于自己的中隐之道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三,中隐之道在宋朝的影响

中隐之道不但在唐朝受到广大文人雅士的喜爱,在宋朝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很多宋朝时期才华横溢的文人,都是中隐之道的重实拥趸。如果将宋朝时期中隐之道的风靡事无巨细地写出来,因为篇幅的限制,实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笔者在这里会举三位,在宋朝时期秉承着中隐之道的大文人,希望可以起到一个窥斑见豹的作用。

“大隐太喧嚣,小隐太冷落,不如作中隐”:谈古人的“中隐”思想

1,范仲淹

说起范仲淹此人,大家估计只能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觉得他是一个面对一切巨大压力,依旧岿然不动的问好额。但根据《宋代的吏隐、中隐考辩》中记载,范仲淹也曾经认为种种原因,隐居于纷纷尘世当中。连一项硬骨头的范仲淹都会选择这样的道路,由此可见,宋朝时期对于中隐的追求和认可有多么普遍。

2,林逋

林逋是中国第一流的诗人。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至今依旧流传的很广。这位大师级诗人也是中隐的坚定支持者。很多人说,林逋是梅妻鹤子,是全心全意的隐居避世者,属于大隐的范畴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林逋如果真的像他说的这样与世隔绝。那么他的生活来源又从何而来。要知道林逋出生于大贵族家庭。砍柴,烧火样样都不精通。根据野史,这位隐士也和不少市井人物混在一起。

3,李用

说起李用其人,很多人都有一种闻所未闻的感觉。和上面几个著名人物不同。李用是一个小小的商人。在古代士农工商的阶级金字塔中,李用属于最底层的人物。按理来说,热衷于归隐的都是不为吃喝发愁的文化名人。毕竟,为了一日三餐而发愁的人,是不回有闲工夫去考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

“大隐太喧嚣,小隐太冷落,不如作中隐”:谈古人的“中隐”思想

但是李用这个商人却有一颗文艺的心。李用一生中都在追求隐的状态。但是因为职业原因,李用无法选择和这个世界彻底的决裂。于是只能维持在一个中隐的状态。他死去之后,墓穴里面记载了不少关于李用的小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高风亮节的商人。和传统上商人重利的卑劣形象截然不同。

四、结语

总的来说,中隐之道的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唐宋之间大量的高级知识分子,因为社会的黑暗,没有办法只能选择遁世。选择遁世之后,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和现实世界真的永远隔绝,只能选择隐藏于凡世之中,这种选择被历代的文人不断地加工,听起来特别的美好。

但是归根结底 ,这种选择是教人躲避的,笔者认为,这种思想是懦弱的是不思进取的。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难而上,这样我们才会有灿烂光明的明天。

1,《宋代的吏隐、中隐考辩》

2,《一代宋代商人的隐士情结》

3,《白乐天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