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的“环中”思想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这篇文章我们在高中的语文教材里都学过,此文的作者庄子乃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更有“庄周梦蝶”的典故流传至今。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不是鲲和鹏,也不是庄周梦到的蝴蝶,而是他另一个鲜少有人讨论的思想——“环中”思想。

浅谈庄子的“环中”思想

现代学者对庄子“环中”思想着墨不多。一种观点重在分析庄子“环中”思想在认知结构上自我否定的整体性。如傅永新认为:“庄子的‘环中’认知结构告诉我们,在理论平面上,必须找到是非互相蕴含的‘环’,才能显示理论内部的自我否定。”另一种关于“环中”的观点,是试图说明庄子的“环中”思想并不是一种真理论,而是在价值论基础上的美学理论。

浅谈庄子的“环中”思想

首先,我们先来看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虽没有“环中”一词,但却有基于其“域”论的“致虚”“守静”以达“容”等重要论述。老子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域”论的基础上,庄子又吸收了老子“守中”“致虚极,守静笃”以达到“容”的论述,拓展发挥为“环中”说。作为隐喻,庄子将无休止的是非成见与万物的气化流行比喻为“环”,而圆“环”的中间是虚空的,正是因为有此虚空之场域,才能与“道枢”相应。

其次,尽管人是有限的个体,但是只要人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能消除无穷的是非偏见,就可以认识不断变化的大化流行的世界。如何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关键是人要秉“道枢”居于“环中”,正所谓“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人们要应对是非不定、不断流变的事物,就要秉道抱一处在“环中”之虚空之中。

浅谈庄子的“环中”思想

再者,对于庄子的“逍遥”之“游”,学界大多从美学的角度来讨论,而忽视了从“环中”的视角来把握庄子“游”的内在结构。“环中”既要求持守虚空以应是非,又要求无心“顺”万物之化。这使得“环中”呈现出由繁到约、由动到静的内敛性态势。“环中”从其隐喻的意象来看,似乎是一个封闭的圆环,而人居于其中心又似乎是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而失去了自由。但是,实质上庄子的“环中”是无限开放的。“环中”之“游”恰恰是要突破层层局限,从而实现人本真的自由。

可见,只有在“环中”动态的场域之中才能理解庄子对待是非的态度。庄子“环中”思想的确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用美学的观点总是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庄子的“环中”思想。只有全方面理解了庄子,才能更好地体会他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