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廣饒延集村的前塵往事

山東東營·廣饒延集村的前塵往事


山東東營·廣饒延集村的前塵往事

東營廣饒·大王延集


延集也叫延家集,隸屬於廣饒縣大王鎮。村莊位於鎮政府駐地向北3.5公里處,

東鄰紅盆村,西靠李橋東村,南抵王永槐村,東北與王李村接壤。

延家集的由來據村中相傳,明洪武二年(1369),延姓人家由山西省垣曲縣遷到青州西南蓮花盆村定居。

明朝天順三年(1460),延升移於樂安縣東南陽河北岸立村,取名延家。

明萬曆八年(1580)起義集,改村名為延家集。

清康熙十二年(1674)十二月十二日延思敬又起集(農曆逢二、七)。

村中有延、劉李、趙、周、楊6姓,延姓為村中大姓,有族人2280餘口人。

村中相傳有清朝嘉慶帝欽賜翰林院檢討延掄照(遺蹟有旗杆臺、牌坊);

有“國民黨三將軍”延毓琪、延瑞琪、延寶琪兄弟三人;

有曾任中共廣饒縣委書記的延春城,曾任黑龍江省建設兵團軍級職務的延殿同;

有1924加入共產黨、建立山東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的延伯真;

有延安吉、延家襄、延家駿、延春熙、延鑫等五名黃埔軍校畢業生,延安吉曾給金日成做過秘書,延家駿為國民黨少將。

延集村村區東西長1020米,南北寬360米,與東張莊、李橋、於巷、曲江、周莊等村莊連成了一片。

全村有840餘戶,2400口人,均為漢族,有耕地2183畝。


山東東營·廣饒延集村的前塵往事


山東東營·廣饒延集村的前塵往事


■山東省早期農村黨支部

中共延集支部與當地建立的中共劉集支部,同屬山東省乃至全國建立最早的一批農村黨支部。

1923年,大王鎮延集村青年延伯真經王盡美、鄧恩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廣饒縣第一名共產黨員,也是東營地區第一名共產黨員。

1924年8月,延伯真回家鄉延家集開展工作,先後在本村和相鄰的壽光縣介紹延安吉、張玉山、王雲山等人入黨,並指導建立了中共壽(光)廣(饒)小組。當年9月,經中共濟南地委批准,在壽廣黨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共壽廣支部,活動地點就在延家集。

1925年2月,在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的指導下,中共壽廣支部撤銷,中共延集支部建立,延安吉任書記,隸屬於中共濟南地方執行委員會。延集黨支部建立後,大力發展黨員,創辦農民夜校,宣傳革命思想,壯大黨的力量,與當地的中共劉集支部互為呼應,為當地革命鬥爭做出了巨大貢獻。延集村重新修繕了延集支部舊址小院,規劃了延集支部舊址展廳,紅色旅遊形成集聚態勢。

2012年結合延集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又規劃設計了中共延集支部舊址紀念館。紀念館共三層,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內設紅色展廳,全面展示當地黨的革命鬥爭史。


山東東營·廣饒延集村的前塵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