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瑞幸最近又瘋狂搞新聞了,當然還是例行有一群人唱衰。

其實吧,瑞幸本身不一定有這麼大問題,但多數人打開它的方式確實有點問題。


瑞幸這套打法完全是照抄娛樂圈打造流量明星那一套。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下面我就來幫你分析分析。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假設你是個經紀人,現在要推新人出道,第一步當然是“塑造人設”。

這裡也有技巧,比如“行動即人設”。瑞幸就是這樣,“人設”基本都反映在它的商業動作上。

不管你喜不喜歡瑞幸,你都無法否認:這家公司特別能砸錢。如果把它比作小愛豆,那大概是富二代出身。

開張前半年,瑞幸攜10億美金進場的新聞鋪天蓋地。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電梯廣告方面投了3億人民幣。白領們捧著小藍杯上了電梯,總能跟同樣端著小藍杯的湯唯、張震……的廣告,打個照面。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透著高級感的藍白配色,總讓你想起國貿三期辦公室裡那些幹練的CXO


除了電梯廣告,另外很大一筆錢,當然就花在了補貼上。

不說拉新贈飲,就按平時加券賣的價來算:每杯瑞幸咖啡的售價大約在15塊錢以內。如果有3.8折甚至以下的券,差不多花9塊錢就能喝一杯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瑞幸用的是“埃塞俄比亞日曬西達摩豆”,我按電商價核算了下,每斤大概賣338塊錢。這麼算起來,這咖啡不能論“性價比”了,應該叫搞慈善發福利。


快速樹立品牌形象的一大法門,自然是找代言人。


除了上面說的湯唯、張震,瑞幸去年又請了劉昊然和肖戰分別代言瑞幸咖啡和小鹿茶。


怎麼說呢,你可能不爽,也可能不服,但粉絲經濟就是香啊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你的昊然弟弟


肖戰代言的小鹿茶主打下沉市場,帶貨效果更是實打實的。為了這個男人,飯圈女孩拼了,一次買四五杯不在話下。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又是揮金如土式的的補貼,又是把自己忙得夠嗆的代言組合拳。一來二去的,瑞幸的人設就砸實了:


一切為了你、賠錢都行的溫暖勞模系高富帥偶像。


你問問你媽朱時茂在她心裡啥地位,就明白了。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新人想快速上位,有一招叫“拉踩”。說白了就是把已經成名的明星往下拉、踩著他們往上爬。


身為咖啡圈流量小生,瑞幸對這一套自然也是非常熟悉。而且它手筆和口氣都不小,要踩就踩行業巨頭——星巴克。


觀感就像:蔡徐坤點名要跟黃曉明單挑籃球。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2018年5月,瑞幸搞了幾個大動作,火箭炮直接往星巴克頭上轟。先是發公開信,然後寄律師函,最後乾脆真起訴了星巴克。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起訴理由是:星巴克與很多物業簽訂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條款、對瑞幸咖啡的供應商夥伴頻繁施壓要求站隊。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而星巴克只給了一個不鹹不淡的回應:我們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炒作。

但從此以後,在消費者的腦海中,瑞幸和星巴克就形成了“公不離婆秤不離砣”的危險關係。辦公室裡但凡有人喝星巴克,必然會被問“你不愛喝瑞幸嗎?”“你是不是覺得瑞幸不好喝?”

想必這就是瑞幸想要的效果,這麼搞了一波,話題度、知名度都有了。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好愛豆營業的一大指標就是——要用力寵粉。


就像不管你再怎麼黑坤,他還是會執著地對你比心一樣。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不管你再怎麼冷落瑞幸,它還是會執著地以各種體位給你狂發優惠券。


拿我自己來說,2019年瑞幸給我發了30多張各種券,平均每個月2-3張。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而且特別神奇的是,你越是不買,它越要塞券給你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用瑞幸自己的話來說,這是在培養用戶消費咖啡的習慣,花點錢也值,買的是水漲船高後的未來機會


幾乎就是霸總系的愛豆砸錢給你送福利的路子了,真的野。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砸錢這件事,見仁見智。就像飯圈給偶像應援一樣,你砸的錢總會換來一些東西。在瑞幸這裡,換來的就是流量。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APPstore美食佳飲榜持續4個月第一


App上了排行榜,是那10億營銷費起了作用。瑞幸App,在蘋果用戶的手機裡跑馬圈地(單押*1)。


有人要問了,瑞幸的小程序已經夠用了,為什麼還非要做App呢?


當然是為了把用戶更好地沉澱留存下來。


我記得瑞幸之前放過話:他們不只要做咖啡公司,以後還要做美食、生活方式……難道還想對標盒馬、美團?


愛豆的心一旦野了,就會嚷嚷著要做全能藝人,這事兒也不難理解。只是能不能做好,咱還得長期觀察。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想做頂流,有個不可少的步驟就是炒CP。


1+1的效果往往遠大於2,這個辦法在娛樂圈永遠奏效。


比如肖戰x王一博、朱一龍x白宇,比如紀曉嵐x和二、馬大帥x範德彪。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剛才也說過了,瑞幸喜歡“蹭熱度”。蹭星巴克是靠打官司,蹭更多其他品牌的方式就和平多了,搞異業合作唄。


去年我就沒見過哪家跟它似的,聯名聯得這麼狠。有些聯名乍看令人懵比,引人深思:聯這玩意兒幹啥?


比如,和網易雲音樂聯合開了家音樂體驗咖啡館。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充滿流動感,你嘴裡咖啡的味道似乎都更輕盈了


和浦發銀行推出了聯名信用卡。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騰訊、小米、華為等等大公司也都是瑞幸炒CP的搭檔。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鵝廠與瑞幸的聯名


他們甚至還在故宮裡開了個聯名概念店,店內裝潢相當風騷。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瑞幸就像是一朵品牌霸王花,瘋狂釋放信息素,引各種生物來配對,徹底打破物種隔離和次元壁。

不過你仔細琢磨,會發現瑞幸的聯名全是有的放矢——根據受眾群有針對性地炒。

文創IP、信用卡、手機品牌、音樂APP,分別打了一線白領、二線大眾、各線年輕人的受眾群。反正拿著營銷預算四處勾搭CP就完了。

我估摸著,瑞幸品牌部大概是最受全國同行羨慕的了。試問哪個品牌工作者不想像瑞幸一樣瘋狂撒幣刷存在感?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娛樂圈新人搞出了熱度還不夠,“上春晚”才算是擠進主流視線。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藝人渴望上春晚,就像公司渴望上市。去年5月,瑞幸成功把自己折騰上了納斯達克的舞臺,成為史上最快赴美IPO的中國公司——前後只花了18個月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在對手的快樂老家耀武揚威


最近瑞幸股票表現不錯,開了無人零售戰略發佈會之後,每股達到44.37美元,漲了12.44%;總市值達到106.63億美元,與IPO的時候相比翻了一倍還多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拋開賺取眼球的做法不提,瑞幸這個鮮肉出作品的效率相當高,堪稱流量勞模。


光我自己吃喝過的新品,就有下面這些。


2019年3月初,“幸運小食”產品系列

5月,小鹿茶系列

8月,大紅袍寒天牛乳茶

9月,隕石拿鐵

12月,聖誕薑餅人拿鐵

2020年1月,椰風靈感拿鐵


這個速度很可怕了,平均每一兩個月就出一款新產品或系列。消費者一款還沒喝夠,新款又來了。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說到小鹿茶我還想吐槽一句:瑞幸如果真是個活人,也是不太為同行著想的那種。


你說你好好賣咖啡就好了,還偏要跑到茶飲市場分一杯羹,還挑明瞭專攻下沉市場。你讓蜜雪冰城怎麼想?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頂流小生在國內紅了,證明自己商業價值了,通常就要開始玩概念,給自己拉昇檔次。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上面這兩張專輯封面,一張是蔡徐坤的,一張是鹿晗的。都是走紅之後跟歐美製作人合作的作品。

雖然你也不懂它們究竟是哪裡牛逼,但還是讓你浮想聯翩:“都被黑成那樣了,怎麼還在耍帥?”

玩概念,瑞幸竟然也會。就在我聽著蔡徐坤新歌的一個上午,聽說瑞幸開了發佈會。

主題是“無人零售”戰略。主角是下面這兩位:無人咖啡機、無人售貨機。一個叫瑞即購,另一個叫瑞划算(聚划算你怕了嗎)。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我是真的懂了,就算把瑞幸稱為“瑞徐坤”也不違和,反正他們能把一切都改姓瑞。

老實講,雖然我覺得瑞幸的咖啡還挺好喝(絕對不像很多人黑得那麼難喝),但他們最新走的這招棋,我還是看不透。又學偶像藝人賣周邊嗎?

但不管我買不買賬,資本市場是買賬了。緊接著的兩天瑞幸股價就衝成了剛才說的那樣。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要我說,關鍵在於瑞幸本身就擅長運作,知道資本和用戶分別想要什麼。

它左手拿著錢,右手在消費者心理上揣摩,再加上執行速度極快,打開局面就是比一般公司快得多。

當然了,瑞幸現在風光,以後能走多遠我也還是存疑。昨晚我約了一位老前輩喝酒。前輩是神州系的老熟人,提起瑞幸,他口氣特篤定:

“陸哥手底下這幫小子,連全國幾千個租車網點都管得了,還管不了4000家咖啡店嗎?”

我一聽,把質疑的話嚥了回去,默默悶了口老白酒。

假如把瑞幸比作流量鮮肉

△已經有媒體把瑞幸和拼多多、B站並稱為小三巨頭了。圖源:虎嗅

也許瑞幸還能給我們帶來新的意外,反正它看上去不只想做個流量愛豆。

要是看不透它,那就走著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