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真跡在誰的墓葬中?有何依據?

金陵河畔風月行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王羲之最傑出的書法作品,不僅受到歷代文人雅士的追捧,歷代帝王也都將其視為絕世珍寶來典藏,甚至是拿它來陪葬。


《蘭亭序》的下落一直是我國書法史上永遠的謎題。現存的蘭亭八柱裡,未署名的八柱之三一度被懷疑是王羲之的真跡,但經過大量的考證,此作仍為後代書法大家馮承素雙鉤填墨而成,並非王羲之真跡。

那麼《蘭亭序》真跡藏在哪裡?

長期以來,學界盛行的說法是:《蘭亭序》被對之愛不釋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帶進了棺材,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他派人臨摹了一幅《蘭亭序》給大臣看,真跡只有他自己一人可以看。


但到了五代時,耀州刺史溫韜讓《蘭亭序》再一次進入了世人的視線,並將《蘭亭序》真跡之謎彰顯得更加玄乎。他利用職務的便利,盜了包括唐太宗昭陵在內的眾多唐皇陵,只有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沒有盜取成功。在溫韜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沒有發現《蘭亭序》,後世很多人便猜測《蘭亭序》在武則天的乾陵內。

1958年,乾陵的墓道口被人們發現。郭沫若也猜想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在乾隆,於是打報告挖掘乾陵。但上級以“保護文物的技術跟不上”、“全國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為由,拒絕了郭沫若的要求,挖掘乾陵的行動也停止了。


乾陵作為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最有可能在這座陵墓裡面,這也是很多書法愛好者的期望。


百川流


王羲之最傑出的書法作品就是《蘭亭序》,歷代帝王都將其視為絕世珍寶來典藏,甚至是那它來陪葬。

據《後唐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歷盡波折終於獲得了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李世民對它愛不釋手,每天都將《蘭亭序》枕在腦袋下面,生怕丟了這個寶貝。

李世民也是一個書法迷,所以他派人臨摹了一幅《蘭亭序》給大臣看,真跡只有他自己一人可以看!

直到去世,李世民還將《蘭亭序》真跡帶入棺材,讓其陪葬自己。

但是200多年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出了一位名叫溫韜狂人,他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蘭亭序》真跡並不在李世民的昭陵中!他為什麼知道呢?因為他把李世民的昭陵盜竊一空,但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

溫韜本是陝西當節度使期間,利用職務的便利,一口氣盜了17座唐皇陵,唯獨一座唐皇陵沒有盜墓成功。這座陵墓就是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所以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很有可能就在其中!為什麼溫韜不盜取乾陵呢?不是因為他不想,而且他不敢和不能!

據史書記載,溫韜曾三次派了數萬大軍來挖掘乾陵,但是每次上山都遭遇了漂泊大雨,人馬剛撤下了,大雨就停下了。溫韜感覺很邪門,心想是不是女皇武則天顯靈了,於是心有餘悸,不敢再挖乾陵了。

其實在溫韜之前,唐末起義軍頭領黃巢,曾動用40萬大軍來盜掘乾陵,最後都把一座山的一半削平了,也沒有找到乾陵的墓道口。後來,前方又有戰事,黃巢只好停止盜掘乾陵,帶領士兵們打仗去了。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這條溝就是黃巢大軍的傑作,它也被人稱為“黃巢溝”。

看到這裡,大家估計知道了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在哪裡了吧!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陪李世民下葬不假,但是很有可能後來被武則天佔為己有了,繼而陪葬了武則天的乾陵!

民國時期,軍閥孫連仲帶領一個正規師的兵力來挖乾陵,甚至用炸藥炸,但還是沒有找到乾陵墓道口。

無心插柳柳成蔭!1958年,乾陵的墓道口被幾個農民發現了。郭沫若也猜想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在乾隆,於是打報告挖掘乾陵。但上級以“保護文物的技術跟不上”、“全國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為由,拒絕了郭沫若的要求,挖掘乾陵的行動也停止了。

乾陵作為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 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最有可能在這座陵墓裡面。或許,在將來某個時候,技術跟得上了,《蘭亭序》真跡將重見天日,讓書法迷們大飽眼福!





緣禦寒


據《後唐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歷盡波折終於獲得了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李世民對它愛不釋手,每天都將《蘭亭序》枕在腦袋下面,生怕丟了這個寶貝。

李世民也是一個書法迷,所以他派人臨摹了一幅《蘭亭序》給大臣看,真跡只有他自己一人可以看!

直到去世,李世民還將《蘭亭序》真跡帶入棺材,讓其陪葬自己。

但是200多年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出了一位名叫溫韜狂人,他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蘭亭序》真跡並不在李世民的昭陵中!他為什麼知道呢?因為他把李世民的昭陵盜竊一空,但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

溫韜本是陝西當節度使期間,利用職務的便利,一口氣盜了17座唐皇陵,唯獨一座唐皇陵沒有盜墓成功。這座陵墓就是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所以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很有可能就在其中!為什麼溫韜不盜取乾陵呢?不是因為他不想,而且他不敢和不能!

據史書記載,溫韜曾三次派了數萬大軍來挖掘乾陵,但是每次上山都遭遇了漂泊大雨,人馬剛撤下了,大雨就停下了。溫韜感覺很邪門,心想是不是女皇武則天顯靈了,於是心有餘悸,不敢再挖乾陵了。

其實在溫韜之前,唐末起義軍頭領黃巢,曾動用40萬大軍來盜掘乾陵,最後都把一座山的一半削平了,也沒有找到乾陵的墓道口。後來,前方又有戰事,黃巢只好停止盜掘乾陵,帶領士兵們打仗去了。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這條溝就是黃巢大軍的傑作,它也被人稱為“黃巢溝”。

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陪李世民下葬不假,但是很有可能後來被武則天佔為己有了,繼而陪葬了武則天的乾陵!

民國時期,軍閥孫連仲帶領一個正規師的兵力來挖乾陵,甚至用炸藥炸,但還是沒有找到乾陵墓道口。

1958年,乾陵的墓道口被幾個農民發現了。郭沫若也猜想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在乾隆,於是打報告挖掘乾陵。但上級以“保護文物的技術跟不上”、“全國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為由,拒絕了郭沫若的要求,挖掘乾陵的行動也停止了。

乾陵作為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 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最有可能在這座陵墓裡面。


束柴三友


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雲:“廿餘年習《蘭亭》皆 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探求其中的奧秘,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蘭亭序》被李世民帶進了墓裡,因為,唐太宗李世民遺詔中要求將《蘭亭序》枕在腦袋下面,要永遠擁有這件摯愛的寶貝。昭陵(唐太宗陵墓,位於今咸陽市)被合上的那一天,《蘭亭序》就作別人間,沉入地底,陪伴李世民度過千年長夜。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蘭亭序》真跡埋在昭陵,這是目前真跡去向最主流的說法。

但是,通過下面的分析,您可能就不會這麼認為了!

但是,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各種版本的《蘭亭序》都是古代各書法名家的摹本。由唐代書法名家馮承素利用窗戶的陽光雙鉤臨摹真跡《蘭亭序》而成,是公認最好的《蘭亭序》摹本,因其寫成是在唐朝“神龍年”,由此又稱《神龍本》。

我們來翻開上千年的日曆,李世民生於公元598年1月28日,卒於公元649年7月10日;而神龍年間為:705年正月—707年九月。眾所周知,神龍年間發生了很多大事,正是武則天逐步走向政治舞臺的轉折,而武則天本人對書畫也專研極深,尤其在唐代這個將王羲之推向神壇的年代,各界名流都朝思夢想的能得到王羲之真跡,何況是《蘭亭序》這樣的極品之作,像武則天這樣權利慾望極強的女人,連天下都是她的,當然也包括《蘭亭序》真跡了。

通過時間、人物的分析,《蘭亭序》真跡在武則天墓裡的可能性將遠遠大於唐太宗李世民墓裡!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蘭亭》是著名的書法,當然受到歷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歡。它一直在紹興平水雲門寺珍藏了幾百年直到傳到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徒弟辯才和尚才被唐太宗派人到雲門寺來騙走了真跡蘭亭集序。雲門寺當時是紹興最有名的寺院了。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這個東西,他下令重金買下這個東西,但是《蘭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當寶貝,絕不傳人。就在唐太宗這時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孫當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堅決不肯把這個東西給人,後來他死了,在死前就把這個《蘭亭》給了他的徒弟辯才和尚。唐太宗沒有辦法,只好讓人行騙。唐太宗派大臣蕭翼去辯才和尚那裡,因為和辯才和尚下棋,後來,辯才和蕭翼因為下棋,成了好朋友,這時候,蕭翼看見辯才的這個《蘭亭》,在趁辯才和尚不注意的情況下,將《蘭亭》偷走了。從此,《蘭亭》在世界上消失了,據說《蘭亭》跟李世民一起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裡了。

但是,到了五代十國時候,一個叫溫韜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打開了,當他打開時候,下令將昭陵裡的所有東西都羅列在一本書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蘭亭》。

今天《蘭亭》真的就消失了嗎?不,有的學者說了,這個《蘭亭》不在別處,就在陝西著名的名勝古蹟——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被盜過的夫妻皇帝合葬陵墓——乾陵(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裡面,很有可能,《蘭亭》就枕在武則天的腦袋下面。

但是,作為一國之君(指唐太宗),決不會如常人所想,隨隨便便把一件自己認為是珍品的書法藝術品藏於暗無天日的地下。後人找不到可能是其收藏極其隱蔽。畢竟太珍貴了。




小柒柒說


《蘭亭序》是東晉時期最出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所作。王羲之被人稱為書聖,也是我國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了。在《蘭亭序》中王羲之把眾多詩詞大家的作品集中到一起,整幅作品寫的十分從容,它在結構佈局的變化和筆法的轉換相當自然,絲毫沒有人覺得它有任何故意安排的意思。 那麼《蘭亭序》是怎麼寫出來的呢?據說是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謝安等41人相聚山陰蘭亭喝酒,這些朋友都是喜歡對詩的文人騷客,喝多了酒就開始對詩,但對詩過程當中又缺少一個為詩集寫序的人,王羲之便當了這個序寫人。從而也成就了這篇千古不朽之作,史稱天下第一行書。然而,這樣一幅神奇的作品真跡卻沒有流傳下來,直到現在,它的蹤跡還是不為人所知,有史料中記載,說《蘭亭序》真跡隨唐太宗李世民殉葬了昭陵,至今無人開啟。但考古專家並沒有在此墓中找到。它到底在哪裡誰都無法得知,成了歷朝歷代的一個謎。


小橋流水64975447


在千年一帝的墓葬


林易公


應該是唐太宗


愛說的小正正


據說,王羲之對自己所做的《蘭亭序》甚是得意,將其作為了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七世孫王法極手中。王法極也繼承了王羲之的衣缽,精勤書法,後來在永欣寺出家做了和尚,法號智永。其弟子辯才博學多才,精於琴棋書畫,智永百年後,便把這一墨寶傳給了他。辯才深知《蘭亭序》的價值,一直小心翼翼的保管著。每有人問起《蘭亭序》便裝憨作痴,推說自己年輕時在侍候先師智永的時候確實見過《蘭亭序》,但經過幾十年的戰亂,早已不知去向。原以為事情可以瞞天過海,直到一名叫“蕭翼”的書生出現……

某天傍晚,辯才在寺中遇見蕭翼,見他一派落魄書生的模樣,頓生憐憫之心,便主動上前詢問攀談。一來二去,兩人聊得很是投機,下棋、彈琴、談詩論文,一副相見恨晚的樣子。辯才還命人打開新釀的酒待客,酒酣耳熱之際,二人詩酒唱和,通霄達旦,一直玩到天亮。蕭翼離開時,辯才請他日後常來。

沒過兩天,蕭翼再次來到永欣寺,專門找辯才喝酒談詩。慢慢慢慢,二人愈發熟絡。有一天,蕭翼拿出了自己模仿梁元帝畫的一幅《職貢圖》,辯才十分欣賞,並就此和蕭翼談論起了書畫。蕭翼說自己從小就跟家父練習二王的書法,現在雖然流落他鄉,身邊還帶了兩幅二王真跡,便拿出來與辯才欣賞。辯才看後大加讚賞,越說越興奮,激動之下拿出了智永傳給他的《蘭亭序》真跡,想讓蕭翼開開眼。

沒料到,在蕭翼仔細觀察一番後,臉色大變,迅速將此帖收入袖中,同時拿出了唐太宗頒佈的有關詔書。

原來,蕭翼是李世民派遣的監察御史,假扮書生接近辯才,就是為了騙取他手中的《蘭亭集序》真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翼賺蘭亭”的故事。

每當人們說起《蘭亭序》,都會對這個故事津津樂道。1973年,中國香港導演李翰祥執導三部系列片《風流韻事》,第一部便是《蕭翼賺蘭亭》。在電影的結尾,得知《蘭亭序》被蕭翼騙走後的辯才氣得病倒在床。後來,聽說昭陵被盜,《蘭亭序》也被毀了,不禁哈哈大笑,從閣子裡頭拿出《蘭亭序》書帖真跡。同時,對徒弟說,其實早就知道蕭翼是朝廷命官,因為他帶來的幾件王羲之真跡,只有朝廷才有。自己假裝上當受騙,是為了避免朝廷再來找麻煩。所以電影中所演的不是蕭翼賺蘭亭,而是辯才賺蕭翼。

編劇這個腦洞開的也是真真令人服氣。更讓人服氣的是一個叫王覺仁的資深傳統文化研究者筆下的《蘭亭序殺局》,圍繞著《蘭亭序》這一謎團竟能牽扯出來一整部的大唐史,既有對《蘭亭序》的文化解密,又有唐太宗“四子奪嫡”的權謀爭鬥。《蘭亭序》背後的秘密一個接著一個,隨著故事的發展逐一浮出水面。讓讀者大呼:“我當年一定是背了假《蘭亭序》!”

而在《蘭亭序殺局》中,監察御史蕭翼也搖身一變成了玄甲衛中的有為青年蕭君默,一面忠心耿耿,誓死效忠朝廷,一面又懊悔自己在尋找《蘭亭序》的任務中辜負了一個女孩的信任,還害其家破人亡。一手使命,一手道義讓他很難抉擇,但最終他還是沒有經受住自己良心的拷問,走向了正義的救贖之路。

到底《蘭亭序》背後隱藏著怎樣的驚天秘密?這一紙行書又是怎樣攪動大唐國運的?

對這段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蘭亭序殺局》這本書中尋找答案。

總之,《蘭亭序》的真跡還是被李世民得到了,於是龍顏大悅,隨即命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將《蘭亭序》拓寫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

那麼,唐太宗死後,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又到了哪裡呢?

據史書記載:李世民在遺詔裡說,要將《蘭亭序》枕在腦袋下邊。也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唐太宗的陵墓——昭陵。然而天有不測風,萬萬沒想到,唐末五代的軍閥溫韜在任陝西關中北部節度使期間,竟然把昭陵給盜了!

史籍記載:“在鎮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溫韜進入昭陵的地宮後,見其建築及內部設施之宏麗,跟長安皇城宮殿一模一樣。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寢,床上放置石函,打開石函,內藏鐵匣。鐵匣裡盡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貴圖書字畫,其中最貴重的當推三國時大書法家鍾繇和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打開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紙張和墨跡如新。於是這些稀世珍藏,全部被溫韜取了出來。

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溫韜列出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而且此後亦從未見真跡流傳和收錄的任何記載。一些史學家由此推斷,溫韜盜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細的清理,故真跡很可能仍藏於昭陵墓室某一更為隱秘之處。對此有人質疑說,溫韜作為一個“盜墓老司機”,定對墓中珍貴之物瞭然於胸,不可能犯這種低級的錯誤。

史學界還流傳另一個版本的說法,說唐太宗並沒有用《蘭亭序》陪葬,而是將其傳給了同樣喜歡書法藝術品的兒子李治。因此,就有人懷疑《蘭亭序》並非隨葬昭陵,而是被葬在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

說來也是巧合,唐代皇陵共有十八座,溫韜挖了十七座,唯獨挖到乾陵時,風雨大作,遂無功而還。所以很多人更願意相信,《蘭亭序》的真跡就埋藏在還未開掘的乾陵之中。

總之,這一切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定論,這個歷史留給我們的謎題,只好交給時間去解答了。


徐先生Vlog



永和九年是東晉年號。三月初三上巳節,書聖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位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匯聚在山陰蘭亭“修禊”。古人流行“曲水流觴”,將盛酒的觴放在溪中,隨波逐流,到誰面前停下,誰便要即興賦詩飲酒。

那一日,有十一人各作詩兩首,十五人各成詩一首,結集便是《蘭亭集》。王羲之作序,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作序,天下第一行書由此而生。

如今存世的《蘭亭集序》只有摹本,最著名莫過於唐太宗時期的宮廷書法家馮承素的摹本,硬黃紙鋪於真跡上,雙鉤廓填,幾無半點差異,猶如後世之照相,又稱“神龍本《蘭亭集序》”,現藏於故宮。

傳說唐太宗留下遺囑,要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收入玉匣陪葬。

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挖開唐太宗的昭陵,在李世民棺槨的東西廂列石床上,發現一個鐵匣,藏著無數珍貴書畫,卻沒有發現《蘭亭集序》。

傳說武則天初入宮侍奉唐太宗時,受到皇帝影響練習王羲之書法。唐太宗問太子李治《蘭亭集序》的書法要點,李治張口結舌,武則天暗暗提示,李世民大怒,他說要提三個問題,若是武則天答不出便要拖出去打死。誰想料到,武則天竟然對答如流,舉一反三,讓唐太宗刮目相看。或許此事也埋下了唐太宗死後,武則天改嫁給李治的種子。

李治為武則天留下了《蘭亭集序》,真跡可能作為隨葬品葬入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古書說“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郭沫若想挖掘乾陵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蘭亭集序》。他認為,若能打開乾陵,價值百倍於萬曆皇帝的定陵。

1958年,在修復西蘭公路時,農民工放炮炸石無意炸出了一個洞口,經過專家調查後,斷定是乾陵的墓道口。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聽說後,建議立即發掘乾陵,他認為“毫無疑問,裡面肯定保存了不少珍貴書籍字畫,說不定有武則天的《垂拱集》,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石破天驚,這一定是石破天驚的大事”。

經過兩年勘探,1960年2月,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1960年3月20日,郭沫若再次來到乾陵,詩興大發,後遂成詩《遊乾陵》:“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權衡女帝智能全。黃巢溝在陵無恙,述德紀殘世不傳。待到幽宮重啟日,還期翻案續新篇。”

在郭沫若等人的強烈提議下,文化部向國務院提交《乾陵發掘計劃》,然而被周總理駁回,在《乾陵發掘計劃》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但其實,乾陵的發掘工作並未就此停止,乾陵主陵沒有繼續發掘,它周圍的幾個陪葬墓被挖了。1960年4月3日,"乾陵發掘委員會"開始對乾陵玄宮隧道進行考古調查,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同時,對乾陵主陵周圍的寢宮遺址、上仙觀遺址、六十朝臣像祠堂、下宮遺址進行勘查鑽探。

1960年8月至1972年5月,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書令薛元超墓、燕國公李謹行墓等五座陪葬墓被髮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