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真跡到底在哪裡?

有口無心談者


《蘭亭序》誕生於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這一年的王羲之已四十七歲,歲月的洗禮,人生的磨練,使其個人品性修為達到了淡定寧靜、通達自如的圓融境界,其書法藝術修為達到了“備精諸體,冶於一爐”的成熟境界。所以這幅作品作為文壇傑作,不刻意追求辭藻的華麗,敘事狀景,清新自然,抒懷寫情,樸實深摯。同時,作為書苑珍品,從容嫻和,氣盛神凝,做到了“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遺憾的是這樣一幅不朽的經典卻至今真跡難覓,多少年來不但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與遐想,更引起了無數人的苦苦思考與追尋,《蘭亭序》真跡,我的最愛,你究竟在哪裡?

在這裡,我們先不妨進行粗線條的推理分析,任何一幅作品,對它而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其流向,不外乎兩個,一是流入民間,二是流入宮廷。而一旦流入宮廷,也不外乎兩個命運,一是作為陪葬品,被皇帝帶入墳墓。二是隨著改朝換代,最終也是流向民間。至此,再歸納一下,《蘭亭序》作為一幅在當時就被人們高度重視的書法珍品,最終只有兩個歸屬方向,那就是民間和帝王陵。

接下來我們再採取粗線條的排除法:如果此作不管通過什麼途徑流入民間,那在這一千六百多年中總有出頭之日,決不可能“神龍首尾皆不見”,所以流落民間的可能性不大。那只有第二種可能,那就是流入宮廷,被皇帝帶入了陵墓。

那問題又來了,《蘭亭序》最有可能流入哪個王朝的宮廷?學界多年來一致認為《蘭亭序》真跡流入了唐朝宮廷。我想這也很好理解,眾所周知,大唐王朝是一個盛世王朝,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書法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從民間到宮廷都受到人們極大的喜好和重視,好多帝王、后妃愛好書法,文臣武將中有不少人在書法藝術上造詣很高。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之治”的二十三年中,不僅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贊》,確立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崇高地位,還出內府金帛,廣徵博求王羲之的墨跡,所以很有可能《蘭亭序》真跡就在貞觀期間流入宮廷。

那最後一個問題就自然而然地來了:《蘭亭序》真跡被帶進了唐朝哪一座帝王陵?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那就是在唐朝歷代皇帝中按照在歷史上愛好書法的知名度劃出圈子,找出重點,進行重點排查。如上所述,唐朝愛好書法的帝王很多,但在書法上有造詣且在歷史上留下故事的不外乎有這麼三位:唐太宗、武則天、唐穆宗。

筆者以為《蘭亭序》真跡很有可能被武則天帶進了乾陵。理由有二:一是安葬唐太宗的昭陵多次被盜挖,可以說盜墓賊盜挖昭陵,大多就是衝著《蘭亭序》去的,如果《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帶進了昭陵,那肯定落到了盜賊手中,最終通過這種途經讓《蘭亭序》真跡重見天日。可我們現在沒見到真跡,那就可以排除《蘭亭序》在昭陵的可能性。二是唐穆宗李恆是武則天第八世玄孫,晚於武則天一百多年才去世,因此《蘭亭序》真跡進他的陵可能性不大。

至於《蘭亭序》真跡在不在乾陵,那只有等到有朝一日,乾陵開挖的時候才能真正揭開謎底。

不過,《蘭亭序》真跡的流向還有第三種可能,那就是在民間漫長的流傳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被徹底毀壞了或藏於某個永不為人知的地方,最終慢慢化為灰燼、泥土。這當然不是我們想要的悲催結果


淮上秋陽


蘭亭序 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於世。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託。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就把它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後來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蕭翼計賺蘭亭”的傳說……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複製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歷來也有很多爭議,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發過相當激烈的大公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