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真迹在谁的墓葬中?有何依据?

金陵河畔风月行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杰出的书法作品,不仅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追捧,历代帝王也都将其视为绝世珍宝来典藏,甚至是拿它来陪葬。


《兰亭序》的下落一直是我国书法史上永远的谜题。现存的兰亭八柱里,未署名的八柱之三一度被怀疑是王羲之的真迹,但经过大量的考证,此作仍为后代书法大家冯承素双钩填墨而成,并非王羲之真迹。

那么《兰亭序》真迹藏在哪里?

长期以来,学界盛行的说法是:《兰亭序》被对之爱不释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带进了棺材,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他派人临摹了一幅《兰亭序》给大臣看,真迹只有他自己一人可以看。


但到了五代时,耀州刺史温韬让《兰亭序》再一次进入了世人的视线,并将《兰亭序》真迹之谜彰显得更加玄乎。他利用职务的便利,盗了包括唐太宗昭陵在内的众多唐皇陵,只有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没有盗取成功。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没有发现《兰亭序》,后世很多人便猜测《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内。

1958年,乾陵的墓道口被人们发现。郭沫若也猜想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在乾隆,于是打报告挖掘乾陵。但上级以“保护文物的技术跟不上”、“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为由,拒绝了郭沫若的要求,挖掘乾陵的行动也停止了。


乾陵作为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最有可能在这座陵墓里面,这也是很多书法爱好者的期望。


百川流


王羲之最杰出的书法作品就是《兰亭序》,历代帝王都将其视为绝世珍宝来典藏,甚至是那它来陪葬。

据《后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历尽波折终于获得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李世民对它爱不释手,每天都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生怕丢了这个宝贝。

李世民也是一个书法迷,所以他派人临摹了一幅《兰亭序》给大臣看,真迹只有他自己一人可以看!

直到去世,李世民还将《兰亭序》真迹带入棺材,让其陪葬自己。

但是200多年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出了一位名叫温韬狂人,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兰亭序》真迹并不在李世民的昭陵中!他为什么知道呢?因为他把李世民的昭陵盗窃一空,但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

温韬本是陕西当节度使期间,利用职务的便利,一口气盗了17座唐皇陵,唯独一座唐皇陵没有盗墓成功。这座陵墓就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很有可能就在其中!为什么温韬不盗取乾陵呢?不是因为他不想,而且他不敢和不能!

据史书记载,温韬曾三次派了数万大军来挖掘乾陵,但是每次上山都遭遇了漂泊大雨,人马刚撤下了,大雨就停下了。温韬感觉很邪门,心想是不是女皇武则天显灵了,于是心有余悸,不敢再挖乾陵了。

其实在温韬之前,唐末起义军头领黄巢,曾动用40万大军来盗掘乾陵,最后都把一座山的一半削平了,也没有找到乾陵的墓道口。后来,前方又有战事,黄巢只好停止盗掘乾陵,带领士兵们打仗去了。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这条沟就是黄巢大军的杰作,它也被人称为“黄巢沟”。

看到这里,大家估计知道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在哪里了吧!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陪李世民下葬不假,但是很有可能后来被武则天占为己有了,继而陪葬了武则天的乾陵!

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带领一个正规师的兵力来挖乾陵,甚至用炸药炸,但还是没有找到乾陵墓道口。

无心插柳柳成荫!1958年,乾陵的墓道口被几个农民发现了。郭沫若也猜想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在乾隆,于是打报告挖掘乾陵。但上级以“保护文物的技术跟不上”、“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为由,拒绝了郭沫若的要求,挖掘乾陵的行动也停止了。

乾陵作为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最有可能在这座陵墓里面。或许,在将来某个时候,技术跟得上了,《兰亭序》真迹将重见天日,让书法迷们大饱眼福!





缘御寒


据《后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历尽波折终于获得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李世民对它爱不释手,每天都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生怕丢了这个宝贝。

李世民也是一个书法迷,所以他派人临摹了一幅《兰亭序》给大臣看,真迹只有他自己一人可以看!

直到去世,李世民还将《兰亭序》真迹带入棺材,让其陪葬自己。

但是200多年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出了一位名叫温韬狂人,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兰亭序》真迹并不在李世民的昭陵中!他为什么知道呢?因为他把李世民的昭陵盗窃一空,但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

温韬本是陕西当节度使期间,利用职务的便利,一口气盗了17座唐皇陵,唯独一座唐皇陵没有盗墓成功。这座陵墓就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很有可能就在其中!为什么温韬不盗取乾陵呢?不是因为他不想,而且他不敢和不能!

据史书记载,温韬曾三次派了数万大军来挖掘乾陵,但是每次上山都遭遇了漂泊大雨,人马刚撤下了,大雨就停下了。温韬感觉很邪门,心想是不是女皇武则天显灵了,于是心有余悸,不敢再挖乾陵了。

其实在温韬之前,唐末起义军头领黄巢,曾动用40万大军来盗掘乾陵,最后都把一座山的一半削平了,也没有找到乾陵的墓道口。后来,前方又有战事,黄巢只好停止盗掘乾陵,带领士兵们打仗去了。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这条沟就是黄巢大军的杰作,它也被人称为“黄巢沟”。

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陪李世民下葬不假,但是很有可能后来被武则天占为己有了,继而陪葬了武则天的乾陵!

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带领一个正规师的兵力来挖乾陵,甚至用炸药炸,但还是没有找到乾陵墓道口。

1958年,乾陵的墓道口被几个农民发现了。郭沫若也猜想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在乾隆,于是打报告挖掘乾陵。但上级以“保护文物的技术跟不上”、“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为由,拒绝了郭沫若的要求,挖掘乾陵的行动也停止了。

乾陵作为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最有可能在这座陵墓里面。


束柴三友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 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探求其中的奥秘,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兰亭序》被李世民带进了墓里,因为,唐太宗李世民遗诏中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要永远拥有这件挚爱的宝贝。昭陵(唐太宗陵墓,位于今咸阳市)被合上的那一天,《兰亭序》就作别人间,沉入地底,陪伴李世民度过千年长夜。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兰亭序》真迹埋在昭陵,这是目前真迹去向最主流的说法。

但是,通过下面的分析,您可能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但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各种版本的《兰亭序》都是古代各书法名家的摹本。由唐代书法名家冯承素利用窗户的阳光双钩临摹真迹《兰亭序》而成,是公认最好的《兰亭序》摹本,因其写成是在唐朝“神龙年”,由此又称《神龙本》。

我们来翻开上千年的日历,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1月28日,卒于公元649年7月10日;而神龙年间为:705年正月—707年九月。众所周知,神龙年间发生了很多大事,正是武则天逐步走向政治舞台的转折,而武则天本人对书画也专研极深,尤其在唐代这个将王羲之推向神坛的年代,各界名流都朝思梦想的能得到王羲之真迹,何况是《兰亭序》这样的极品之作,像武则天这样权利欲望极强的女人,连天下都是她的,当然也包括《兰亭序》真迹了。

通过时间、人物的分析,《兰亭序》真迹在武则天墓里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唐太宗李世民墓里!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欢。它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直到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才被唐太宗派人到云门寺来骗走了真迹兰亭集序。云门寺当时是绍兴最有名的寺院了。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在死前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萧翼看见辩才的这个《兰亭》,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兰亭》偷走了。从此,《兰亭》在世界上消失了,据说《兰亭》跟李世民一起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里了。

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打开了,当他打开时候,下令将昭陵里的所有东西都罗列在一本书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兰亭》。

今天《兰亭》真的就消失了吗?不,有的学者说了,这个《兰亭》不在别处,就在陕西著名的名胜古迹——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被盗过的夫妻皇帝合葬陵墓——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里面,很有可能,《兰亭》就枕在武则天的脑袋下面。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指唐太宗),决不会如常人所想,随随便便把一件自己认为是珍品的书法艺术品藏于暗无天日的地下。后人找不到可能是其收藏极其隐蔽。毕竟太珍贵了。




小柒柒说


《兰亭序》是东晋时期最出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所作。王羲之被人称为书圣,也是我国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了。在《兰亭序》中王羲之把众多诗词大家的作品集中到一起,整幅作品写的十分从容,它在结构布局的变化和笔法的转换相当自然,丝毫没有人觉得它有任何故意安排的意思。 那么《兰亭序》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据说是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谢安等41人相聚山阴兰亭喝酒,这些朋友都是喜欢对诗的文人骚客,喝多了酒就开始对诗,但对诗过程当中又缺少一个为诗集写序的人,王羲之便当了这个序写人。从而也成就了这篇千古不朽之作,史称天下第一行书。然而,这样一幅神奇的作品真迹却没有流传下来,直到现在,它的踪迹还是不为人所知,有史料中记载,说《兰亭序》真迹随唐太宗李世民殉葬了昭陵,至今无人开启。但考古专家并没有在此墓中找到。它到底在哪里谁都无法得知,成了历朝历代的一个谜。


小桥流水64975447


在千年一帝的墓葬


林易公


应该是唐太宗


爱说的小正正


据说,王羲之对自己所做的《兰亭序》甚是得意,将其作为了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七世孙王法极手中。王法极也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后来在永欣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智永。其弟子辩才博学多才,精于琴棋书画,智永百年后,便把这一墨宝传给了他。辩才深知《兰亭序》的价值,一直小心翼翼的保管着。每有人问起《兰亭序》便装憨作痴,推说自己年轻时在侍候先师智永的时候确实见过《兰亭序》,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不知去向。原以为事情可以瞒天过海,直到一名叫“萧翼”的书生出现……

某天傍晚,辩才在寺中遇见萧翼,见他一派落魄书生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便主动上前询问攀谈。一来二去,两人聊得很是投机,下棋、弹琴、谈诗论文,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辩才还命人打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之际,二人诗酒唱和,通霄达旦,一直玩到天亮。萧翼离开时,辩才请他日后常来。

没过两天,萧翼再次来到永欣寺,专门找辩才喝酒谈诗。慢慢慢慢,二人愈发熟络。有一天,萧翼拿出了自己模仿梁元帝画的一幅《职贡图》,辩才十分欣赏,并就此和萧翼谈论起了书画。萧翼说自己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身边还带了两幅二王真迹,便拿出来与辩才欣赏。辩才看后大加赞赏,越说越兴奋,激动之下拿出了智永传给他的《兰亭序》真迹,想让萧翼开开眼。

没料到,在萧翼仔细观察一番后,脸色大变,迅速将此帖收入袖中,同时拿出了唐太宗颁布的有关诏书。

原来,萧翼是李世民派遣的监察御史,假扮书生接近辩才,就是为了骗取他手中的《兰亭集序》真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翼赚兰亭”的故事。

每当人们说起《兰亭序》,都会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1973年,中国香港导演李翰祥执导三部系列片《风流韵事》,第一部便是《萧翼赚兰亭》。在电影的结尾,得知《兰亭序》被萧翼骗走后的辩才气得病倒在床。后来,听说昭陵被盗,《兰亭序》也被毁了,不禁哈哈大笑,从阁子里头拿出《兰亭序》书帖真迹。同时,对徒弟说,其实早就知道萧翼是朝廷命官,因为他带来的几件王羲之真迹,只有朝廷才有。自己假装上当受骗,是为了避免朝廷再来找麻烦。所以电影中所演的不是萧翼赚兰亭,而是辩才赚萧翼。

编剧这个脑洞开的也是真真令人服气。更让人服气的是一个叫王觉仁的资深传统文化研究者笔下的《兰亭序杀局》,围绕着《兰亭序》这一谜团竟能牵扯出来一整部的大唐史,既有对《兰亭序》的文化解密,又有唐太宗“四子夺嫡”的权谋争斗。《兰亭序》背后的秘密一个接着一个,随着故事的发展逐一浮出水面。让读者大呼:“我当年一定是背了假《兰亭序》!”

而在《兰亭序杀局》中,监察御史萧翼也摇身一变成了玄甲卫中的有为青年萧君默,一面忠心耿耿,誓死效忠朝廷,一面又懊悔自己在寻找《兰亭序》的任务中辜负了一个女孩的信任,还害其家破人亡。一手使命,一手道义让他很难抉择,但最终他还是没有经受住自己良心的拷问,走向了正义的救赎之路。

到底《兰亭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这一纸行书又是怎样搅动大唐国运的?

对这段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兰亭序杀局》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总之,《兰亭序》的真迹还是被李世民得到了,于是龙颜大悦,随即命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将《兰亭序》拓写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

那么,唐太宗死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又到了哪里呢?

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在遗诏里说,要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边。也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唐太宗的陵墓——昭陵。然而天有不测风,万万没想到,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竟然把昭陵给盗了!

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温韬进入昭陵的地宫后,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模一样。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于是这些稀世珍藏,全部被温韬取了出来。

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温韬列出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一些史学家由此推断,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的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一更为隐秘之处。对此有人质疑说,温韬作为一个“盗墓老司机”,定对墓中珍贵之物了然于胸,不可能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史学界还流传另一个版本的说法,说唐太宗并没有用《兰亭序》陪葬,而是将其传给了同样喜欢书法艺术品的儿子李治。因此,就有人怀疑《兰亭序》并非随葬昭陵,而是被葬在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

说来也是巧合,唐代皇陵共有十八座,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遂无功而还。所以很多人更愿意相信,《兰亭序》的真迹就埋藏在还未开掘的乾陵之中。

总之,这一切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定论,这个历史留给我们的谜题,只好交给时间去解答了。


徐先生Vlog



永和九年是东晋年号。三月初三上巳节,书圣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位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汇聚在山阴兰亭“修禊”。古人流行“曲水流觞”,将盛酒的觞放在溪中,随波逐流,到谁面前停下,谁便要即兴赋诗饮酒。

那一日,有十一人各作诗两首,十五人各成诗一首,结集便是《兰亭集》。王羲之作序,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作序,天下第一行书由此而生。

如今存世的《兰亭集序》只有摹本,最著名莫过于唐太宗时期的宫廷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硬黄纸铺于真迹上,双钩廓填,几无半点差异,犹如后世之照相,又称“神龙本《兰亭集序》”,现藏于故宫。

传说唐太宗留下遗嘱,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收入玉匣陪葬。

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挖开唐太宗的昭陵,在李世民棺椁的东西厢列石床上,发现一个铁匣,藏着无数珍贵书画,却没有发现《兰亭集序》。

传说武则天初入宫侍奉唐太宗时,受到皇帝影响练习王羲之书法。唐太宗问太子李治《兰亭集序》的书法要点,李治张口结舌,武则天暗暗提示,李世民大怒,他说要提三个问题,若是武则天答不出便要拖出去打死。谁想料到,武则天竟然对答如流,举一反三,让唐太宗刮目相看。或许此事也埋下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改嫁给李治的种子。

李治为武则天留下了《兰亭集序》,真迹可能作为随葬品葬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古书说“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沫若想挖掘乾陵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兰亭集序》。他认为,若能打开乾陵,价值百倍于万历皇帝的定陵。

1958年,在修复西兰公路时,农民工放炮炸石无意炸出了一个洞口,经过专家调查后,断定是乾陵的墓道口。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听说后,建议立即发掘乾陵,他认为“毫无疑问,里面肯定保存了不少珍贵书籍字画,说不定有武则天的《垂拱集》,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石破天惊,这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经过两年勘探,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1960年3月20日,郭沫若再次来到乾陵,诗兴大发,后遂成诗《游乾陵》:“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

在郭沫若等人的强烈提议下,文化部向国务院提交《乾陵发掘计划》,然而被周总理驳回,在《乾陵发掘计划》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但其实,乾陵的发掘工作并未就此停止,乾陵主陵没有继续发掘,它周围的几个陪葬墓被挖了。1960年4月3日,"乾陵发掘委员会"开始对乾陵玄宫隧道进行考古调查,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同时,对乾陵主陵周围的寝宫遗址、上仙观遗址、六十朝臣像祠堂、下宫遗址进行勘查钻探。

1960年8月至1972年5月,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书令薛元超墓、燕国公李谨行墓等五座陪葬墓被发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