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故事|此人一生只留下半首詩,卻成了千古名句!

在浩如煙海的詩歌世界裡,有這麼一個詩人,他的一生寫了多少詩歌我們都不知道;他的生卒年月我們也不知道;流傳到現在的他的詩歌只有兩句。但是這兩句卻成了千古名句,現在的我們幾乎人人知道這兩句詩,甚至於普及到我們都不知道這兩句話原來是詩歌。這個詩人是誰呢?他就是蘇麟,他的兩句詩叫做:“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草木易為春。”別看這兩句詩歌現在讀起來覺得很簡單,關於這兩句詩的由來,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講這個故事。

詩詞故事|此人一生只留下半首詩,卻成了千古名句!

在宋朝俞文豹的《清夜錄》裡面,記載了這兩句詩歌的由來。《清夜錄》裡面說:北宋名臣范仲淹,非常注重推薦和選拔人才。在擔任杭州知府期間,城中的文武官員,大多數都得到過范仲淹的推薦提拔。這時候,有一個叫蘇麟的官員,因擔任巡檢,常常在外,因此一直沒有得到提拔。蘇麟看到自己周圍的同事,無論職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個個得到了升遷,而自己卻沒人理睬,心裡很不平衡。想來想去,蘇麟終於想出了一個委婉的辦法:蘇麟就寫了“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草木易為春”這兩句詩,然後將這兩句詩呈現給范仲淹,虛心請範大人指教。

詩詞故事|此人一生只留下半首詩,卻成了千古名句!

范仲淹拿過詩歌一看,“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的意思是:靠近水邊的樓臺最先看到水中的月亮;迎著陽光的花木,發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這兩句詩寫得很含蓄,看似詠樓臺亭榭、花草樹木,實則暗示:好處都被別人佔了,而自己卻得不到恩澤。范仲淹一看就明白了:蘇麟這是藉助自然現象,表明自己因為在外工作而被忽略了。范仲淹會意地一笑,就讓蘇麟回去了。過了不久,范仲淹就提拔了蘇麟。

詩詞故事|此人一生只留下半首詩,卻成了千古名句!

這兩句詩後來就流傳開了,經過壓縮也形成了成語“近水樓臺”,不過有了些貶義。它往往用來諷刺那種利用某種方便而獲得照顧,率先牟利的情況。在流傳中“易為春”也常常寫作“早逢春”。蘇麟的這首詩,因為只寫了兩句,所以稱為“斷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