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做官當學曾國藩”,其實小說《張之洞》更多闡述瞭如何做官

唐浩明先生的晚清三部曲,可以說部部經典,特別是《曾國藩》,在當代晚清歷史小說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成就幾乎無出其右。


直接掀起了一股數十年熱度不退的曾國藩熱,幾乎在學界形成了一門學派,很多文人學者專門投入到對曾國藩成就的研究中去。也流傳下了一句經典名言:做官當學曾國藩,經商須如胡雪巖。


不過餘以為,單說唐浩明先生的晚清三部曲中,更多敘述做官的機關訣竅的,還是第二部《張之洞》,張是如何在官場發展的幾乎成為該書的主題。


名句“做官當學曾國藩”,其實小說《張之洞》更多闡述瞭如何做官


還記得小時候上歷史課,老師講到洋務運動,就說:洋務運動,重點記住“曾左李”,再加個稍晚的張之洞就行了。


這是我最早對張之洞的印象,長大成人後,經歷了求學、工作,再說起張之洞,就是和湖廣總督聯繫在一起,畢竟張之洞從1889年署理湖廣總督,到1906年升任軍機大臣輔政中樞,在湖廣總督任上17年之久,所以湖廣總督幾乎成為張之洞的代名詞。


張之洞在晚清歷史背景下,成就甚大,其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也成世人所公認,但後世對其功過評說也是褒貶不一。


名句“做官當學曾國藩”,其實小說《張之洞》更多闡述瞭如何做官


他雖然成就甚大,回顧其做官經歷,卻也並非一帆風順。


其人少年得志,十六歲中解元,已經頗有聲名,隨後二十七歲中探花而名滿朝野,但隨後陷入低潮,做為一名供職於清政府中央機關的言官,長期徘徊於五品以下的卑微官級。


直至其四十四歲時,得到當朝實際的掌權人慈禧太后的超常規提拔,連升數級,直接外放山西巡撫,開啟其二十多年的封疆大吏經歷,此後一路順風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但輔政中樞、入閣拜相,是他的終極目標,直至其69歲高齡,才終獲入職軍機處,算是達成願望。


名句“做官當學曾國藩”,其實小說《張之洞》更多闡述瞭如何做官


唐浩明先生在創作《曾國藩》時,是重點從曾國藩創立湘軍破太平天國為主線,演繹曾國藩一生立功、立言、立德,數年後創作《張之洞》則是抓住了他一生為官的坎坷之路,於當時官場規則做了更多著墨介紹,相對於同時期火熱流行的當代官場小說相比,《張之洞》是一本把時代背景放在晚清的官場小說,當然唐浩明先生的藝術水平,是大多數當代官場小說作家所無法比擬的。


簡單談一下從中小說體會到的一些古時的為官竅門:


有為者才能有位:要做官,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做事上,成績還是硬道理。張之洞自從外放後,堅持做正確的事,正確的做事。在山西巡撫任上,從清理鴉片種植入手,整飭官場腐敗,得到慈禧認可,在任僅三年,就提拔兩廣總督,這是一次重大轉折,很多官員幹了一輩子都沒能上這一步;


張能上任兩廣,重要的背景是中法之戰,張之洞抓住這個重點,找到關鍵,請出老將馮子材,打出鎮南關大捷,成為晚清歷史上少有的對外取得勝利的戰爭,也把他從只能言事的文官中解脫出來,成為大家認可的“香帥”;


隨後他野心更進一步,要做天下第一督撫,找到了當時正熱的洋務運動這個切口,提出興建鐵路得到朝廷認可,而平移轉任湖督,在這裡他一干十七年,包括鐵路在內的鐵廠、槍炮廠等洋務項目取得實績。


雖然在這期間其好大喜功、鋪張奢靡等問題也頗受詬病,但畢竟一個個實實在的工廠立在那裡,還是得到當朝的認可。


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能力再強,也不能把所有事都做了,所謂渾身是鐵能捻幾根釘。張之洞真正外放後,才是幹實業主實政的開始,他也很清楚這一點,人才的儲備成為其幹事創業的基礎。


出京前先請桑治平出山,輔其做事,桑成為他的第一謀士,為其正確的做事,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特別是在平移湖督,這件事上,一語點醒一心要做天下第一總督的張之洞。


是不是第一總督,不在於職務,並不是只有當了直隸總督才是第一總督,並用曾國藩和左宗棠的事例開導他。曾國藩主政兩江時,成為公認天下第一總督,而平移直隸反而名望下降;左宗棠被朝堂內外公認第一總督時,也是在閩浙總督的位子上,他一生也根本沒有過直隸總督的任職經歷。


決定他們以成為第一總督的,是平亂太平天國和收復新疆失地兩項不世之功。最終幫助張之洞定下了以主持盧漢鐵路為理由,請調湖廣總督的策略。


除了桑治平,張之洞陸續收羅人才為其所用,幕府一度達百人之眾,最有名的當屬主政洋務期間重用辜鴻銘了。


背靠大樹好乘涼:背景,是為官不可擺脫的一個話題。但所謂背景,也有先天后天之說,先天則多為家世,後天則是指在求學、工作、生活過程中有意無意之下結交的至友。


張之洞家世雖非顯赫,但他也並非一無背景。其兄張之萬,在其發跡掘起前早以成為朝廷重臣,在張之洞在外封疆時,張之萬一度入軍機,成為慈禧信賴的軍機大臣,也成為張之洞的最大支持者;


而張之洞的姐夫鹿傳霖也是早於張之洞任封疆大吏,兩人更是注重相互暗中幫扶,結成奧援,後一度同時任職軍機處,成為左右朝政的重要力量。這可以算是張之洞先天背景吧。


而其後天背景也是非比尋常。他外放之前,做無權無職的言官時,加入清流派,依附當朝重臣李鴻藻,結交眾多清流名士,這些人當時雖權重者少,但確都是潛力股,日後飛煌騰達的亦不在少數。


其實張之洞能成為一代名臣,最大的背景還是慈禧太后,張之洞青年時得慈禧提拔得中探花後,雖一直未被啟用,但始終利用這層關係,不斷表忠心,在歷次重大事件中,與慈禧保持一致,在言事奏報之時,時時站在慈禧的角度權衡利弊,注重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終得慈禧信任,得以重用外放。


以上敘述實為粗淺之見,只是點到為止,也是拋磚引玉吧。唐浩明先生的小說中,關於當時官場規則有著極為深刻的論述,相信認真拜讀的您,一定會有更加高明的見解。


相關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