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趙括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嗎?

在學歷史時,我們會對一些將軍根據他所重點做的事情對其有固定的稱呼,比如白起以坑殺趙軍四十萬降兵被稱為“殺神”,項羽因力能扛鼎,被稱為“西楚霸王”,而趙國有一大將,對於兵書戰法論起來頭頭是道,但是卻因為在長平大戰敗於秦國,被後世認為只是一個熟讀兵書卻沒有什麼用的將軍,也就是“紙上談兵”。而趙括也因此一直被釘在恥辱架上,被後世所詬病。

歷史上的趙括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嗎?

難道趙括真的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嗎?當然不是了,要不然怎麼可能會在將星璀璨的戰國之中嶄露頭角,在歷史上留下濃墨的一筆。今天我們再從歷史的遺蹟中去找尋下,為趙括證明一下。

其中最有力證明趙括並非庸才的就是對手白起的一句話:“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國大患”。白起是誰,那是四十年未嘗一敗的將軍,他能夠對趙括有這樣的評價,可見趙括的能力所在。

歷史上的趙括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嗎?

我們再說下趙括被稱為紙上談兵的原因。趙括,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奢一生經歷很多大戰,為趙國的強大付出了巨大的貢獻,身為其子的趙括,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將門子弟,從小便熟讀兵書,能言善辯,有時論兵時可以將其父趙奢搞得無法應對,可見其能力存在,但因其沒有經歷過實際戰爭,所以對戰爭的判斷有時會不真實,無法將理論運用到實際中。而其父就總是認為他只會紙上談兵,最後再加上長平兵敗,所以這也造就了他紙上談兵的汙點證據。

歷史上的趙括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嗎?

我們再來仔細瞭解下長平之戰的細節。公元前262年,秦趙之間在長平發生大戰,雙方共投入近110萬的兵力,秦軍六十萬,趙軍五十萬。

由於牽扯人員過於龐大,在沒有合適機會時,雙方都不敢輕易決戰,因此在上黨處相互對峙,而由於幾乎將全國兵力抽空了,所以趙王很擔心背後的胡人趁機偷襲,所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戰將守衛邊疆。這時,趙括就像趙王舉薦了一個人,他就是後期趙國的支柱,大破匈奴軍,並且與秦軍大戰時,屢敗秦軍,他就是趙國後期名將李牧。從這裡可以輕微證明,趙括並非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他是有一定的真才實學的。

歷史上的趙括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嗎?

秦趙在長平戰場對峙了三年多,在前面都是有趙國老將廉頗所對抗,廉頗作戰老成,知道自己無法戰勝白起,因此一直採取守的戰法,雖然沒有讓趙軍失敗,但六十萬的兵力儲備,對於趙國的壓力十分大,每天都在消耗著趙國的積蓄,而最後趙王換將也是因為實在是撐不起消耗了,而廉頗又不敢與秦軍決戰。而秦軍雖然日均消耗大於趙國,但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雄厚,非當時的趙國可比,如此拖延下去,趙國不但長平之戰必敗,而且趙國也會出現更大的危險。

歷史上的趙括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嗎?

因此,趙王雖然知道廉頗沒錯,但是也不得不更換一個能夠進攻秦軍,結束對峙局面的人出現,這時趙括站了出來。當趙括到達長平戰場時,全軍將士歡呼不停,可見趙括是深得軍心的,這並非庸才所能獲得的。

歷史上的趙括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嗎?

長平之戰形勢圖

而且戰至最後,秦軍六十萬圍困五十萬斷糧,已經在以軍馬為食的趙軍時,卻發現此時的趙軍並非士氣低下,毫無戰力,反而士氣高漲,戰意很高,以此可見趙括的統兵能力並非一般將軍可比,這又怎麼能說是庸才呢?

歷史上的趙括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嗎?

最後長平之戰的結果是,趙軍除二十萬因為趙括被殺以後投降,其餘戰死,而最後的秦軍也損失過半,趙括以五十萬斷糧的趙軍,與精銳的六十萬秦軍決戰,雖然失敗,但也將戰亡人數與秦軍持平,可見其指揮作戰的能力之高,而且對手還是白起,這兩點其實就足以證明趙括非但不是庸才,而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稱為名將!

歷史上的趙括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嗎?

再說,長平之戰與其說趙軍敗於秦軍,更可以說是趙國敗於秦國,非兵不利,乃國與國之間的差距。秦國自秦孝公時商鞅變法後,國力逐漸強盛,而且君明臣賢;反觀趙國,雖然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軍力強大起來,但是內政混亂,君主也沒有英明幾代,而且奸臣當道,趙國與秦國的國力不可同日而語,因此也註定了長平之戰趙國必敗的局面,而主動決戰只是軍隊失敗,但長久對峙,必會危害國家根基。而國力與對手雙因素,使趙括成就了千古罵名,這是不公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