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紙上談兵"的趙括

之前讀《資治通鑑》,看到 "長平之戰"只是匆匆閱讀了一遍,並沒有深入思考。不久之前在網上回答了一個問題"趙括因為'紙上談兵'揹負罵名,如果用廉頗能否戰勝白起?"重新又仔細閱讀了一遍,發現了一個新的思路。

這裡先說一個"紙上談兵"的問題,有個網友評論了我的回答:"戰國時還沒有發明紙張,用紙記事已經是東漢時期的事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首先,"造紙術"作為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東漢時期的蔡倫只是改進了"造紙術",並非發明者。當然,這一功績也十分偉大。

其次,"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確實與趙括有關,但卻不是出現於戰國時期。明代時的劉如孫根據趙括的故事,寫了一首詩《湘南雜詠》。其中有一句"朝野猶誇紙上兵",後來人們引申出了"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我看過也有很多人為趙括喊冤,他們認為趙括很有才能,"長平之戰"的失敗,非戰之罪,不能算在趙括頭上。很多人分析趙括才能的時候,都舉證提到了"麥丘之戰"。然後我查閱了《史記》、《資治通鑑》、《戰國策》均未找到關於這一戰的詳細記載,《史記▪趙世家》僅用一句話帶過:"十九年,趙奢將,攻齊麥丘,取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趙括

那麼,關於趙括在麥丘之戰中,趙奢採納趙括的意見從而奪取麥丘的記載,是不可信的。我們按正史的記載中,換個角度來回顧一下整個"長平之戰"。

先簡單說一下長平之戰的過程:公元前260年,秦國攻佔了韓國的上黨,上黨的百姓逃到了趙國的長平。秦國與趙國在長平展開戰鬥。戰爭之初,趙國接連失利,主將廉頗調整策略,堅守不出。這時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臨陣換將,派趙括出戰。秦國也偷偷派出了武安君白起,大敗趙括,活埋趙軍四十多萬,趙國元氣大傷。

下面的分析將按照史書記載,加入我自己的想象,重新進行復盤。

戰爭之初:"五十五年,秦左庶長王齕攻上黨,拔之。上黨民走趙,趙廉頗軍於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齕因伐趙,趙軍數戰不勝,止一裨將、四尉。"——《資治通鑑▪周紀五》

秦國王齕與趙國廉頗交戰,廉頗接連戰敗,趙軍一名裨將、四名都尉戰死。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變得強盛。秦國最強戰將是武安君白起,王齕只能位居其後,即便是這樣,王齕也接連打敗廉頗,戰損嚴重。如果把廉頗視為趙軍司令,那麼趙軍此時已經接連戰死一位副司令,四位軍長。秦軍虎狼之師,名不虛傳。

趙軍在戰場上失利之時,趙國朝堂上也有一番爭論。趙王有意向秦國求和,大臣虞卿建議先與楚、魏兩國結盟,威懾秦國。之後再去求和。趙王不聽,直接派使者向秦國求和。秦國見趙國孤立無援,更加堅定了攻趙的決心,拒絕講和。

這是戰爭的第一個轉折點,如果趙王採納虞卿的建議,長平之戰或許便止於此。

"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廉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 ——《資治通鑑▪周紀五》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廉頗

廉頗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自然不是易與之輩,他迅速調整戰略,堅守不出。秦軍遠道而來,糧草供給是一大難題,廉頗經驗豐富,瞅準秦軍弱點,不肯出戰。長此以往,秦軍必敗。

應侯范雎,睚眥必報,富有謀略。他見趙王對戰果不滿,數次責備廉頗,於是就想出一條計策,派人在趙國散播流言:"秦國最怕趙括為將,廉頗不足為懼。"趙王果然中計,命趙括替代廉頗為將。

這是戰爭的第二個轉折點。

終於,輪到趙括出場了。趙括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少學兵法,天下莫能擋。趙奢年輕時只是一名小吏,因不畏強權,受到平原君趙勝的賞識。後來秦國包圍"闕與",廉頗、樂毅認為不該救援,唯獨趙奢堅持"狹路相逢勇者勝",他親自率軍,馳援"闕與",大破秦軍。此戰之後,趙奢名聲大振。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趙奢

長平之戰發生的時候,趙奢已經去世。當趙括知道自己為將的消息後,一時默然。以下內容為腦補畫面。

趙括的母親問他:"國內有樂乘、田單、李牧將軍,大王為何單獨命你為將?"

"田單將軍初來趙國,還不能獲得大王信任;李牧將軍防備匈奴,駐守代郡,分身乏術;樂乘將軍不如廉將軍遠矣、只有我沒有作戰經驗,卻有知兵之名。范雎,真毒士,大王中其計,我不得不從。"

趙母又問:"如今可有應對之策?"

趙括沉思良久:"最好是能讓大王收回成命。藺公素有賢明,當能識破范雎此計。"

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不聽。——《資治通鑑▪周紀五》

"大王不聽藺公言,且已賜下財物,該如何是好?"

趙括回道:"大王意圖堅決,我若為將,必要與秦軍決一死戰,以廉將軍職之能,尚不能戰勝秦軍,我此去恐敗多勝少。為今之計,只能勞煩母親向大王上書,若不能阻止,即便戰敗,也可保我趙家平安。"

趙括開始用趙王賜下的金銀,購置田產,在將士面前擺出倨傲姿態,配合母親向趙王上書。

乃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趙王許之。——《資治通鑑▪周紀五》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趙孝成王

腦補完畢。趙王不顧眾人阻止,執意用趙括替換廉頗。這不僅是因為范雎的反間計,其主要原因為,趙王對廉頗堅守不攻的戰略不滿,作為一個官二代,趙括該有的政治覺悟還是有的,接下來要想讓趙王滿意,必須主動出擊,與秦軍決戰。

關於趙括母親向趙王上書得這件事,很讓人稱奇。古代女子受教育程度本來就低,趙奢年輕時只是一個小吏,那麼他不可能娶一位名門望族之女。從趙母向趙王上書得內容來看,趙母先是列舉趙括與趙奢的不同,希望趙王不要派遣趙括。最後無奈之下,退而求其次,如果趙括戰敗,請求趙王不要牽連趙家。

如此邏輯嚴謹,條理分明,我跟領導找請假理由的時候都想不出。所以,我更偏向於這是出於趙括的授意。

秦王聞括已為趙將,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將軍,而王齕為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後,又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九月,趙軍食絕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趙括自出銳卒搏戰,秦人射殺之。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資治通鑑▪周紀五》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白起

秦國偷偷派出了白起,引誘趙括出戰。趙括追擊秦軍,反被秦軍斷掉糧道。趙軍絕食四十六天,軍中士兵開始偷偷自相殘殺,拿同袍當食物。趙括眼見士氣跌落,親自率軍突圍,被亂箭射死。秦軍坑殺趙軍四十餘萬。趙國從此國力大損。

客觀的來講,趙國周邊強敵林立,北邊還要防備遊牧民族的侵擾,發動四十多萬大軍已是舉國之力,如果不能速戰速決,趙國也消耗不起。秦國更是派出了戰神白起,徵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男子出戰,兩國都是拼盡了全力。

白起一生經歷七十餘戰,無一敗績,卻在趙括手裡差點遭遇了滑鐵盧。據近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在其《呂思勉讀史札記》中推斷,長平之戰雖然秦軍取得了勝利,卻也傷亡了至少二十五萬人。這個戰損相當驚人,如果趙國能從齊國借來糧草,勝負猶未可知。

後來,秦滅趙時,李牧奉命率軍抵抗。趙王聽信讒言,欲替換李牧。李牧不從,被趙王所殺。"滅六國者。六國也",如果趙括當時不聽從命令,也只能是死路一條。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李牧

時也、命也,長平一戰,人們只看到了白起的狠辣,趙王的昏庸,卻沒看到此戰過後,秦國也元氣大傷。而趙括身背"紙上談兵"數千年,被人恥笑,這對他來說,是不公平的。即使不討論作戰能力,單從他善讀兵書之中,也能看書他是一位人才,他的父親趙奢都辯不過他。如果在現代,趙括參加奇葩說,沒準也能獲得一個"BBk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