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紙上談兵”的趙括:一位被誤解了2000多年的將帥之才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而被稱作“蠻夷”的秦國能戰敗山東六國一統天下,轉折點就在於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

談及這場戰爭,人們往往驚歎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的勇猛,又嘲笑趙括“紙上談兵”葬送幾十萬大軍的無能。

此戰之後,山東六國再也無法抵擋秦國的攻勢,歷史已然成為定局。

那麼,這千古罪過真的要安在趙括一人頭上嗎?當然不是,當年那一戰,絕非世人想象的那麼簡單。

“紙上談兵”的趙括:一位被誤解了2000多年的將帥之才

趙括劇照

韓獻“上黨”

《資治通鑑》載:武安君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上黨守馮亭與其民謀曰:“鄭道已絕,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受我,秦必攻之;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

秦國和趙國的戰爭,源於一個叫做“上黨”的地方,“上黨”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三家分晉,“上黨”歸了韓國。

因為武安君白起起兵伐韓,佔領了城池“野王”,切斷了上黨與韓國之間的聯繫,韓國便將“上黨”贈送給了國力強盛的趙國,這種白送領地的方式,實則是韓國“禍水東引”的計謀,可趙國看著這麼一塊大肥肉,又捨不得丟棄。

當時趙國國君趙孝成王豈能不知道韓國的心思,可他仍舊收下了這份大禮,開始準備與秦國之間的大戰。

“紙上談兵”的趙括:一位被誤解了2000多年的將帥之才

《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

“上黨”這塊盆地於秦國是西出一統天下的橋樑,於趙國是掣肘秦國的高地,這就說明兩家之間必定會發生一場激烈的戰爭,這場戰爭很有可能是舉國之戰!

趙王失策,趙國孤立無援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公元前260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取了上黨,與趙國交戰,可一連幾戰,趙國都以失敗告終,秦孝成王有些慌了,他召部下樓昌、虞卿商量該如何應對此事。

在這個時候,樓昌和虞卿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紙上談兵”的趙括:一位被誤解了2000多年的將帥之才

趙孝成王劇照

樓昌的看法是,向秦國求和,虞卿的看法是秦國野心勃勃,已經把“上黨”當成了嘴中肥肉,即便求和秦國也不會同意,還不如用重金拉攏楚國和魏國,造成六國聯盟的假象,迷惑秦國。

《資治通鑑·周紀五》載:趙王與樓昌、虞卿謀,樓昌請發重使為媾。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軍矣,雖往請媾,秦將不聽。不如發使以重寶附楚、魏,楚、魏受之,則秦疑天下之合從,媾乃可成也。”

此時的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正如三國時期的袁紹與許攸、田豐,這兩位君主都在迷茫之中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袁紹選擇一意孤行進軍,趙孝成王選擇一意孤行求和。

誰料,求和之計正中秦國下懷,秦國接納了趙國使者鄭朱,卻並不準備和談,只是大肆宣揚趙國有使來秦,這一舉動讓其他幾國不敢出兵援趙。

秦國此計,乃是《三十六計》中的“無中生有,故意捏造事實,讓其他國家誤認為秦趙交好,這樣一來趙國就變得孤立無援了。

“紙上談兵”的趙括:一位被誤解了2000多年的將帥之才

廉頗劇照

廉頗守城,范雎離間

上面說了,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國開始發動攻擊,趙國是連戰連敗,趙孝成王急了才想出求和的點子。

但是和談失敗了,趙王把這通火發到了老將廉頗身上,廉頗堅守三年,趙王認為他被秦軍打怕了,連出頭都不敢出頭。

其實廉頗的對策是對的,秦從西邊遠道而來,糧草補給一定是供不上的,長平距離趙都城邯鄲不過200裡,而距離秦都咸陽在400裡以上,這場戰爭只要能守住,贏得幾率是非常大的。

可是趙王不懂這個道理,他以為廉頗貽誤戰機,再加上秦國范雎使了一計“反間計”,說廉頗無能,趙括才能擔此大任,趙國聽信了傳言,拜了趙括為將,替換了廉頗。

“紙上談兵”的趙括:一位被誤解了2000多年的將帥之才

趙括劇照

《資治通鑑·周紀五》載: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

趙括統兵,急於求成

趙括“紙上談兵”的名號,是他老爹趙奢傳出來的,當趙王準備換將時,有大群人不同意,這其中就包括“完璧歸趙”藺相如。

若是一人反對,也許能說明趙王的一意孤行,可一大群人反對的話,哪怕是個人也得掂量掂量趙括究竟有沒有這個分量了。

但趙王還是讓趙括去了,說明趙括還是有些真本事的,再者趙國連敗已經打擊到了士氣,趙王更是耗不起國力了,他想讓趙括速戰速決。

“紙上談兵”的趙括:一位被誤解了2000多年的將帥之才

白起劇照

而秦國得知趙括當了大將,便悄悄的換了白起為主將,這也說明秦國對趙括的重視。

《資治通鑑·周紀五》載:秦王聞括已為趙將,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將軍而王為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

趙括一上陣就改變了廉頗堅守的策略,開始反擊,如果他的對手是王齕,那麼他有可能成功,只不過他面對的是那個用兵如神的“殺神”白起!

白起採用的佯敗的方法誘敵深入,卻又佈置下兩支奇兵準備截擊,趙括求勝心切,一路高歌猛進,哪知正中白起計謀,在攻打到秦國營壘之時,秦軍的兩隻奇兵一隻截斷了趙軍後路,另一隻堵住了趙軍返回大本營的通道。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於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紙上談兵”的趙括:一位被誤解了2000多年的將帥之才

在如此險惡環境之下,糧草也已經斷絕,現在兩國拼的就是國力!

秦王得知趙軍糧道已斷,便下令急召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百姓,奔赴前線,防止趙軍糧道疏通,可見秦國這一戰也打得捉襟見肘,連孩童都派上了前線。

在這種境況下,趙王向齊王借糧,結果吃了個閉門羹,趙括等人在斷糧四十六天的情況下,仍然組織了四次進攻,只不過“強弩之末難以穿魯縞”,趙括彈盡糧絕,全線崩潰,趙括陣亡,四十萬人被白起坑殺!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紙上談兵”的趙括:一位被誤解了2000多年的將帥之才

縱觀這場慘烈戰爭,趙括統領幾十萬大軍敗於白起之手,最為關鍵的原因並不是雙方主帥的問題,而是高層統治者和國力的問題。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比趙國強盛是一定的,否則也不會把趙國打到向齊國借糧,再者說趙王有些求勝心切了,所以趙括才中了白起套路。

但從趙括上任換掉廉頗策略而大軍不亂,彈盡糧絕仍然堅持四十六天還組織了四次進攻,這說明趙括絕對不是無能的將領,相反的,他還是一位將帥之才。

這一戰秦國也拼光了家底子,若是趙國的糧草能夠供應上,成為“殺神”的弄不好就是趙括,而這次無關趙括的失敗,卻讓他戴上了無能的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