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但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明代基本是一個皇帝鑄一種年號錢(亦有幾代未鑄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下面為泉友介紹下大明的鑄幣及參考價格:

大中通寶 太祖朱元璋建國前稱吳王時(公元1361至1367年)大中通寶鑄於應天府(今南京)的錢幣。元末開始鑄造“大中通寶”。直到至元二十四年始大規模發行。面文“大中通寶”楷書對讀,有光背、背記值、記地等,記地有“北平、豫、濟、京、浙、福、鄂、廣、桂”凡九種。

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種,大中通寶鑄造精美種類繁多,歷來受藏家歡迎,不同品種多寡懸殊,普通品種一般的在200元左右。

較為少見的有折十光背,折二、折三背豫,折五背浙,折十背濟十,小平背右廣,折十背北平十,市場價格均在5000元以上。

較稀見的有折十背桂十、折十背鄂十,市場價格在1萬元左右。

較罕見的有背濟系列(濟十除外)、背福系列、背京系列(京十除外)、背廣系列(小平廣除外)、背北平系列(小平、折十除外)、背桂系列(小平、折十除外)、背鄂系列(鄂十除外),市場價格一般在3萬元以上。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大中通寶”背“豫”折五

洪武通寶、大明寶鈔 明太祖洪武年間(1368~1398年)鑄。

價格一般的是30元左右,洪武通寶形制基 大中通寶,不同是增加了記重系列,也分五等,較為常見,較稀見的品種有折二、折三、折五光背,背三福、背五福、折十背鄂十,折十背桂十,市場價格在1~2萬元。

較罕見的品種有折三背三、折五背五、背京系列(京十除外)、背北平系列(小平、折十除外)、背二福、背濟系列(濟十除外)、背廣系列(小平廣除外)、背鄂系列(鄂十除外)、背桂系列(小平、折十除外),市場價格均在3萬元以上。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紙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佈"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

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價格幾萬到幾十萬不等,但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氾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以失敗告終。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洪武通寶”一組四枚

永樂通寶 朱棣永樂六年(1408年)始鑄。面值有小平和折三兩種,永樂通寶小平市場價格在100元左右,背三錢為孤品,風格類似洪武通寶背三錢,現藏上海博物館。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明代永樂通寶異書

宣德通寶

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開鑄“宣德通寶”,錢制沿永樂成規,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版別較少,傳世量少於永樂錢。價格一般的在150元左右。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嘉靖通寶 嘉靖(1522年-1566年)年間鑄造。"嘉靖通寶"是方孔圓錢,仿洪武錢制,分為五等,小平徑2.5毫米,重3--4.5克,折二徑2.8毫米,折三徑3.3毫米,折五徑3.9毫米,當十徑4.5毫米,重24克以下。錢文楷書直讀,除光背者記重有:二錢,三錢,五錢。記值有:一兩。嘉靖通寶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嘉靖朝所鑄嘉靖通寶存在銅色偏白現象,即所謂白銅錢。小平價格一般的在200元以上。

弘治通寶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六年,兩京及各省錢局開鑄“弘治通寶”錢,定製每文重一錢二分,並規定了每年的鑄額弘治十八年五月,帝下令戶部調查各地鑄造“弘治通寶”的情況,各地所鑄僅為計劃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四月下令各省全部停鑄。前後鑄期不足四年。版式為小平錢,光背。有大字光背版式,比較少見,傳世品有一枚當十大錢,可能是試鑄樣錢。弘治通寶存世量較其他明代錢幣為少,製作不精,文字粗拙,一般品在300元左右。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明代弘治通寶一組八枚

隆慶通寶 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始鑄,皆為小平錢,文字端正,鑄工精美,重一錢三分,歷來受藏家所喜隆慶時期兩京鑄錢僅二萬貫,傳世甚少。價格在1500元以上。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隆慶通寶”一組兩枚


萬曆通寶 明神宗萬曆年間(1576~1620年)鑄。鑄工精美,版式繁多僅背字就有數種之多,還有各種紋飾版別。價格一般品價格在數十元到數萬不等,銀錢罕見價格都在數萬以上。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明代萬曆通寶折二一組三枚

泰昌通寶 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鑄。泰昌為明光宗年號,但光宗在位極短,未能鑄錢,其子熹宗於天啟元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泰昌通寶小平存世遠少於天啟通寶,目前市場價格在300元左右,背星、月紋市場價格在1000元左右,有一種“心泰”版,稀見,市場價格在一萬元左右。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明代泰昌通寶

天啟通寶 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年)鑄。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種。還有數種背字紋飾等,鑄工精美講究,版式繁多,備受藏家追捧,普通的在數十元不等,精品版別十一兩等在數千乃至數萬不等。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明 天啟通寶 背 府 折十


崇禎通寶 明毅宗朱由檢崇禎年間(1628~1644)鑄,崇禎通寶小平光背為最常見品一般在十元左右,背上星,背戶、工、局、季、江、貴、新、滬、重、加、乙、戊、己、捌、一分等均常見,市場價格在百元元左右。

背嘉、丁、八等稀見,市場價格在2000元左右。

背京、行、四手、旨、新錢等罕見,價格均在1萬元以上。

折二除背星及背二外均稀見,其中背季二、敕二罕見,市場價格在2萬元以上。

折五型背戶五、監五較常見,市場價格在400元左右。

背工五少見,價格在2500元左右。

折十型罕見,有光背、背壽兩種,市場價格在5萬元左右。

另見背十二兩拓片,如為真品,則為明錢大珍。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永昌通寶、大順通寶、西王賞功 帝王:李自成、張獻忠起義,發行錢幣及備註:永昌通寶楷書小平光背 60元 明末李自成於1644年在西安建大順國,鑄,永昌通錢,傳世有小平、折五兩種,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小平徑2.3--2.5釐米,重3.5克,折五徑 3.4---3.75釐米,重8.3---14克。

版別又分湖北版,陝西版,傳世較少。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大西政權於大順年間(公元1644~公元1645)鑄造。版式為小平錢,多闊緣大樣,製作較為精細,銅色金黃。有光背和背“工”,“戶”,“川戶”等字樣。

發行時間短,如今存世量不多,光背相對較多,背川戶價格最高。1644 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據川時,自稱“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國,改元大順,鑄有“西王賞功”大錢,分金、銀、銅三品,以獎勵有軍功者,存世極罕 見。上海博物館有館藏。

該錢幣錢體比“天啟通寶”當十錢略大,直徑4.7釐米,幣重31.5克,幣厚0.2釐米,為銅質品。錢面文字“西王賞功”以楷書書 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字體渾樸,筆畫挺拔,邊廓精整,品相佳美。錢背光而無文。該幣兩面的包漿沉著,呈古銅色和黑色,包漿雖薄,卻異常堅硬,沒有脫落,由此可見該幣當為入土時間不長或者沒有入土的傳世古錢幣。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帝王南明,在位時間1644~1662,朱由崧稱帝的當年陰曆十月,開始鑄造弘光通寶。弘光通寶版別比較複雜,分為小平和折二兩種。小平有光背、背上星、背上鳳字三大類,“鳳”指安徽省鳳陽,因馬 士英曾任鳳陽總督。

小平的直徑在2.4釐米左右,折二型直徑在2.7釐米至2.8釐米,從弘光通寶錢文上分析,“弘”字的“弓”旁有大小之分,大弓旁背星 者較少。“弘”字還有一種行弓版,即“弓”旁的第二筆長。“通”字有單點通、雙點通之分,有一種長通較少見。弘光通寶折二光背十分罕見,據說傳世僅一枚。折二弘光通寶背右鑄一“貳”字也稀少。

清 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史可法等人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位,第二年改元弘光,鑄行“弘光通寶”。有小平,折二錢兩種。但此錢僅鑄行 了一年,福王政權就被清軍推翻了。同年六月。魯王朱以海在紹興鑄“大明通寶”,皆為小平錢,此錢真書直讀,分為背有文及背無文兩類。

順治元年,魯王失敗, 逃至廈門,投奔鄭成功。大明通寶錢鑄行有六年時間。順治二年,南明禮部尚書黃道周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鑄行“隆武通寶”,有小平,折 二兩種,此錢為真書直讀;小平錢分背有文及無文兩類。此外還有“隆武通寶”鐵錢,較為罕見。

隆武二年,清軍攻入閩,唐王政權滅亡。順治四年,桂王朱由榔在 廣東即位,改元永曆,次年鑄行“永曆通寶”,有小平,折二、及背文五釐、一分四等錢。唐王政權滅亡後,明朝兩廣總督丁魁楚等人共推桂王朱由榔監國,後在桂林稱帝,建元永曆。

在南明四個政權中,桂王政權是存在時間最久的一個,先後延續了 十六年,桂王政權曾控制過雲貴,兩廣,湘,川等廣大地區,而且與李自成、張獻忠的餘部李定國、李錦等人結成“統一戰線”,聯合抗清。但後來內受宵小權臣鉗 制,外受吳三桂追逼,進入緬甸,後被緬人獻於清廷,為吳三桂殺害於雲南昆明。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裕民通寶 帝王三藩,在位時間1673~1680,發行錢幣及備註,從 “利用通寶”流通時間,看其歷史意義。

吳三桂舉旗反清的主要運作方式有二種,一是武力推進,搶佔地盤,擴充勢力;二是發行錢幣,激活經濟,穩定人心。從某 種程度上講,發行錢幣比武力推行的意義要大得多。

吳三桂及其建立的王朝發行的錢幣有三種。

一是1674年吳三桂起事之初發行的“利用通寶”;

二是公元 1678年,吳三桂率兵攻入湖南,在衡陽自立為皇帝,國號“周”,年號“昭武”,發行的“昭武通寶”;

三是吳三桂死後,他的孫子吳世璠在雲南王府繼位,改 年號為“洪化”,鑄造的“洪化通寶”。三種錢幣共存時間僅三年,然而“利用通寶”生命力最強,從1674年起一直到清代中後期,在漫長的200多年中,南 方各省特別是雲、貴、湘(尤以臨澧地區為盛)把它夾雜在大清朝庭的錢幣中流通,直至民國初年才停止使用。其流通時間之長,創下了歷史上各個起義軍和反朝廷 的政治集團所發行的錢幣之最。

清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為維持人心,鑄“昭武通寶”。此錢仿明代錢幣舊制,其版式有小平,折五,折十型。 小平楷書錢比較多,一般光背,背“工”比較多見;小平篆書的比較少;折五,折十型錢幣都是篆書大錢,背“一分”。篆文古拙。但此幣流通時間不久,流通不 廣,因吳三桂在這年八月死了。“昭武通寶”是在衡陽鑄造發行的唯一古錢幣。

明代錢幣大全及最新報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