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媒,何为公义?

生而为媒,何为公义?

“作为一个媒体人,动用公共资源、公报私仇、逼人致死,这样的人,不该受到惩罚吗?”——《搜索》

看完《搜索》这部电影,为叶蓝秋之死感到悲哀的同时,也对当代媒介、网络的一种反思。正如同电影的开篇,叶蓝秋因为不给老人让座开始,不断发酵,被批判、被误解、被人肉。这令我感到心寒。

让座与否,在现今有很多媒体都会对这样类似的事情大肆渲染。但可曾体谅过,别人因何而不让座呢?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让座已经被某部分老年人当成是一种习性,一遇到不让座的情况,破口大骂已经不算什么了,有的已经直接动手打人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开片时我们没有看到叶蓝秋的癌症报告书,当她在公交车上绝望的说出“我就不让座”时,我们会不会也如车上那位售票员,叉着腰大声炮轰叶蓝秋?

叶蓝秋因为一件让座的小事,引发了一场发生在中国南方都市里的一场看似纯属无稽之谈,但其内幕却是令人脊骨发冷的“风暴”。短短七天的时间里,因为一件公车上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十几个人被卷入其中,生活被迫偏离了既有的轨道,有的甚至命运都被彻底改写。让我不得不发问:作为一个媒体人的公义何在?

从陈若兮的角度看,作为一名记者,报道公车上不让座的事情是一种工作,在剧中她也说过一句话:“谣言不是新闻。”但为什么在知道了叶蓝秋是思拓公司一员之后,就不论事实的正误了呢?乃至叶蓝秋为了此事道歉,作为媒体人的她也没有接受,反而找到她的中学老师、工作单位等等,不断的渗入一个人的隐私中。这真的是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吗?

在现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年代里,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一部手机编写出各式各样的所谓的“新闻”。而作为一位媒体人,所需要的不是为了岗位上的一个头条、一些所谓的点击量,便背弃职业操守,抓住一个社会热点就恶意放大攻击,在没有深入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为了博人眼球而不断炒作。请扪心自问一下,当打着所谓的“公义”旗号时,批判他人的同时,是否真的是为了还社会一份正能量,还是只是仅仅为了升职加薪呢?

生而为媒,何为公义?

正如剧中“我们的工作是要努力记录生活中的真实,但什么是真实?”陈若兮的经典语录,也是剧中每个人苦苦追寻的终极真相。作为一名新闻人,时刻谨记的不是教科书里面所谓的正义而是符合社会大众的利益、符合当代道德、符合当时选择这个职业时的初心。对于新闻人而言,真实是所需要追求的第一准则。对于网民群众们也不要随意听信媒体播报的不正确的报道,从而成为帮凶毁掉了别人的一生。每个人锋利嗜血的凶器,仅仅是轻巧无害的鼠标。

或许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并不是得知真相时心头翻涌的那一份对待逝者冤死的同情,而是宽容善良,寻找真相的灵魂。若能如此,叶蓝秋的悲剧便不存在发生的源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