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汪應辰:5歲知讀書,18中狀元,剛正不阿,批秦檜等人誤國

汪應辰,字聖錫,南宋信州玉山人,今江西省玉山縣人。應辰少年持重,異於平常孩子。他5歲時,已經知道自己需努力讀書,很快便認識很多字;加上勤于思考,應對問答,常常語出驚人。

小應辰家境困難,買不起燈油,這給嗜書如命的他帶來很大的困擾。後來,他自己想了一個辦法,白天學習間隙,去撿拾一些雜草乾柴,夜晚點上,接著這微弱的光線,繼續讀書。至於書籍,更是如此,只能從別人家裡借書。為了不至於白看,他硬是讓自己把很多書的內容背誦了下來。逐漸地,這種極端痛苦的讀書方法,使他養成了一種能力——讀書可以過目不忘。到了10歲,便能寫詩了。

有一天,同小夥伴到當地鄉校遊玩。因為汪應辰小小年紀,便因聰明好學而頗有些名氣,很多人都認識他,這所學校的教授人員——當時稱為“郡博士”,也聽說過他。其中有人就半開玩笑、半是懷疑地試探他,說“韓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汪應辰隨口對道:“仲尼三千而論道,惟公其然。”

南宋汪應辰:5歲知讀書,18中狀元,剛正不阿,批秦檜等人誤國

年未二十,便考中了“鄉舉”;隨後參加禮部考試,又列優等。當時,趙鼎擔任宰相,趙鼎雖出於宋朝宗室,但並非嬌生慣養的貴族子弟,頗有才幹。而且,與岳飛等人一樣,是堅決的“主站派”之一。趙鼎很是驚奇於汪應辰的學識,將他請到學館,聊了很久。

南宋高宗紹興五年,汪應辰考中狀元。宋高宗親自監考的“御策”裡,以吏道、民力、兵勢為出考題目,應辰回答道,其核心內容,無外乎“以至誠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高宗趙構閱讀試卷的時候,想著能這樣回答問題的,想必是一個老成持重的人。等到開榜上殿時才發現,原來是個少年郎。一問年齡才知道,剛剛年滿18,宋高宗更是驚奇萬分。

按照宋朝科舉慣例,每榜進士第一人,也即“狀元”,當朝皇帝會賞賜自己寫的詩。當時,宋高宗特別書寫了一篇《中庸篇》賜給汪應辰。

當時,汪應辰並不叫“汪應辰”,原名“汪洋”。宋高宗趙構感覺有問題,大概是有些“強迫症”,說是“汪洋”這兩個字在一塊,“姓”和“名”好像“有語病”。於是,趙構單獨地、特意地擬了一到聖旨,讓汪洋改名為“汪應辰”。

南宋汪應辰:5歲知讀書,18中狀元,剛正不阿,批秦檜等人誤國

因為特別欣賞這個年輕人,宋高宗當即就讓大臣討論,趕緊給汪應辰在翰林院安排個不錯的差事。宰相趙鼎提出了異議,說是異議,其實算是個“折衷”而切合實際的意見——皇上您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愛才心切,重視人才,而且汪應辰確實是個少年才俊。但是呢,畢竟太過年輕,猝然授予重要職務,怕他Hold不住。倒不是擔心他的才能不稱職,而是擔心他因此而“輕飄飄”,最後成了“方仲永”,反倒與皇上您的初衷相反了。因此,微臣愚見,不如讓狀元郎先到外地,出任地方官,歷練歷練,過幾年,您再將他調任中央,發揮他更大的才幹【且令歷外任,養成其材】。於是,乃授鎮東軍籤判。

南宋汪應辰:5歲知讀書,18中狀元,剛正不阿,批秦檜等人誤國

按北宋慣例,殿試第一人不用“按資排輩”地“熬工齡”。從汪應辰中狀元起,定為“一年半以後授任相當職務”【一年半闕以歸】。

當時,舍人胡寅行對汪應辰說道:“屬者延見多士,問以治道,爾年未及冠,而能推明帝王躬行之本,無曲學阿世之態。”真是少年多才而能辦事穩重,實在是不可多得!

期滿,召回臨安,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恰逢秦檜力主和議,王倫出使歸來,帶來了“金人慾以河南地歸我”的消息,更是使“主和派”甚囂塵上。汪應辰給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論述此事。

【 “和議不諧非所患,和議諧矣,而因循無備之可畏;異議不息非所患,異議息矣,而上下相蒙之可畏。金雖通和,疆埸[音同‘易’]之上,宜各戒嚴,以備他盜。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寵將帥,以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縱忘積年之恥,獨不思異時意外之患乎?此因循無備之所以可畏也。方朝廷力排群議之初,大則竄逐,小則罷黜,至有一言迎合,則不次擢用。是以小人窺見間隙,輕躁者阿諛以希寵,畏懦者循默以備位,而忠臣正士乃無以自立於群小之間,此上下相蒙之所以可畏也。臣願勿以和好之可無虞,而思患預防,常若敵人之至。”】

這個奏摺的主旨是,希望朝廷防範於未然。一則,防金人只是空口許諾,並無誠意,可能會臨時變卦。如此一來,則是空歡喜一場。再則,縱使金人和議是真,也不能因此而放鬆警惕,以為會相安無事,就裁撤邊防將士,不修武備。如此,則金人很容易捲土重來,和議也將沒有任何意義。其三,也許更為重要。一定要警惕投機鑽營的小人,抓住這次機會,大肆唱讚歌,以期升官發財。

南宋汪應辰:5歲知讀書,18中狀元,剛正不阿,批秦檜等人誤國

奏摺遞上以後,秦檜大為惱火,當即將其排擠出中央,去福建建州當通判。汪應辰採取“非暴力不合作”,以表達不滿。他沒有去建州,而是遞了辭呈。之後一段時期,汪應辰寓居在常山的永年院,蓬蒿滿逕,一室蕭然,還經常吃不飽飯。很多人都受不了,汪應辰卻泰然自若人,而且更加註重“修身講學”之事。從那時起,汪應辰前後三次三主管崇道觀。無論條件多麼惡劣,沒有一次撒手不管,也沒有一次向秦檜等權貴屈服就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