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從“力主和議”到“代君受過”,漫談宋高宗的政局制衡思想

引言

南宋高宗時期,三十六年之中在任的宰相有十五位。其中,只有秦檜深受皇帝信任,兩次作為丞相,一共在任十九年。就在任的時間看,可以和唐代的權相李林甫比肩,而與秦檜同時期的丞相,在任時間長的不過三四年,短的只有三四個月,根本不能於秦檜相比。

就職權分配看,則打破了本朝宰相左右並置的慣例,樞機獨運十七年年,直至病危致仕。有關秦檜可以做丞相十九年的緣故,歷來的解說都是不一樣的。根據秦檜本人自己所說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自己與皇帝志同道合、知人專任的緣故。

南宋的大儒朱熹認為,秦檜之所以能長期擔任宰相,是因為高宗沒有將權力握在手中,導致自己被秦檜挾持的緣故。但是《宋史》修撰者的觀點顯然和朱熹是不一樣的,他在記述秦檜專權的同時,還表露出了在秦檜專權的背後,高宗仍就可以做到對朝野的掌控。而明代的文徵明則誇大了這些細節,在他寫的《滿江紅》中則直言,秦檜不過是高宗推到臺前的跳樑小醜罷了,不值一提。

秦檜:從“力主和議”到“代君受過”,漫談宋高宗的政局制衡思想

抗金民族英雄岳飛與《滿江紅》

當前,由於網絡技術的發達和言論空間的拓展,各種翻案文章也借“秦檜立相風波”、“秦檜遺囑風波”等公共話題而大量湧現。文徵明的論點似乎又重新引起眾多共鳴,比如盧荻秋就曾表示,南宋朝中,真正決定議和的人是宋高宗趙構,並非是秦檜,秦檜不過是察覺到了宋高宗的意圖,而主動的跳到臺前,為高宗辦事的人罷了。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秦檜不僅幫助宋高宗實現他偏安江南的心願,還把自己作為了皇帝身前的擋箭牌,將議和的罪名攬到了自己身上,保證了皇帝的權力和權威。

根據《廿二史劄記》中記載:“書生徒講文理,不揣時勢,未有不誤人家國者。宋之南渡,秦檜主和議以成偏安之局,當時議者無不以反顏事仇為檜罪。”

概而言之,上述論斷可大體歸為三類:第一點,力主和議,與高宗君臣相得;其二,恃外擅權,舉朝受其挾制;其三,忠君所欲,代君受過。這三者雖側重不同,卻無一例外地都是圍繞著和議主題展開的議論。

但問題在於,在朝主張議和的人並非只有秦檜一個,所以如果只有這方面的政績,並不能受到高宗的長期倚重?高宗又非不諳權術之人,他能否容忍秦檜的 “結黨擅權”超出“君臣相得”的範疇?定然是不能的。那麼秦檜之所以能長期為相,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即維護政局平衡的角度進行分析。

秦檜:從“力主和議”到“代君受過”,漫談宋高宗的政局制衡思想

宋朝權臣秦檜影視劇形象

兩次入相的背景及其不同遭遇

宋廷中的和議主張並不始於秦檜,這在王夫之與趙翼那裡早就下過結論。然而,秦檜的發跡卻與鼓吹和議有著不解之緣。秦檜鼓吹和議,正合高宗的意圖,所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秦檜便被提拔到了宰輔的位置,在金域,秦檜曾親接徽宗,又幫助徽宗籌劃、實施和議之事,這既表明淪落異邦的前正統之主懷有同樣的政治主張,又暗示了南方的議和舉措很容易在北方引起應。另外,就秦檜的個人背景來看,他有“存趙氏”之忠,有混跡金朝四年多的見識,再加上熟諳溝通南北的經驗,著實是一個可用的人才。

上有皇帝的厚愛,下有群臣的期待,再加上秦檜自己所表示的雄韜偉略,宋朝的中興似乎指日可待。然而,事情的發展卻極具戲劇性。秦檜用了一年的時間上位,而上位也不過一年的時間,便被罷免了。至於被免的緣由,群臣的說法是因為秦檜擅權誤國,專主和議。高宗的說法則是而臣屬被秦檜安排了一杯羹。

而且在“對金和議的底線應該是什麼?外交談判應在兩國抑或三方之間進行?”等問題上,秦檜都沒有提出令宋高宗滿意的解決方案。

秦檜:從“力主和議”到“代君受過”,漫談宋高宗的政局制衡思想

《宋史》的部分內容展示

有《宋史》中記載此事:“崈禮即以上意載訓辭,播告中外,人始知檜之奸。龜年等論檜不已,詔落職,榜朝堂,示不復用。三年,韓肖胄等使還,洎金使李永壽、王翊偕來,求盡還北俘,與檜前議吻合。”

而秦檜再次坐上宰輔的位置,只能說是時勢造就的。金朝主人新舊更替,對宋政策隨之發生改變,由企圖戰而取之轉變為希望和而利之。撻懶是主張議和的關鍵人物,秦檜和他卻有著不錯的交情,因為秦檜在被擄到北方後,在撻懶府中做過幕僚,這層關係成為了秦檜的救命稻草。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有著這層關係,秦檜的政途才開始繼續發展,他被重新起用並開始一步步往上攀升。當再次出任宰輔時,這一過程用了三年時間。

秦檜:從“力主和議”到“代君受過”,漫談宋高宗的政局制衡思想

金與南宋對峙形勢圖

“立儲緩議”主張以及對“趙瑗集團”的打擊

趙鼎是最後一位與秦檜並相的人,或者可以說,秦檜獨步相府的局面是在趙鼎被罷後最終確立下來的。高宗唯一的兒子趙旉不幸夭折,悲痛之餘,他接受了臣下的建議,從太祖的七世孫中選了兩個孩子伯琮、伯玖養在宮中,以備後嗣之缺。其中伯琮先入宮,由張婕妤撫養,高宗甚為中意。趙鼎的立場非常清楚,就是想讓高宗在兩個養子的名分上突顯伯琮,以避免未來建儲問題上的諸多叵測。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不僅高宗反應冷淡,連表面上一切依順 了他的秦檜也是早已成見在胸。隨後不久,他就遭到了罷免。

《宋史》中記載:“:“伯琮改名瑗,伯玖改名璩。瑗先建節,封建國公。帝諭鼎專任其事。又請建資善堂,鼎罷,言者攻鼎,必以資善為口實。”

秦檜:從“力主和議”到“代君受過”,漫談宋高宗的政局制衡思想

趙鼎人物畫像

當群臣還忙於諫使高宗於兩個養子中作出定奪時,秦檜早已跳出了這個圈子。秦檜心思縝密,敏銳地捕捉到了高宗的真實心理,建議高宗撇開兩個宗室兒,把儲位留給未來的親生子。對高宗而言,在眾心傾向趙瑗的大局下,出現一股牽制力量顯得尤為重要。趙瑗一直養在宮中,並且已經享受著公認的皇子待遇,真正的龍子又未誕生,所以對於趙瑗,操控者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把他定格在宗室子的位置上。

秦檜與趙瑗的矛盾日趨尖銳,對決的衝動無時不在趙瑗的殺機與隱忍中徘徊。然而,秦檜在世之日,趙瑗從未佔過上風。一件事就足見高下。紹興二十四年,衢州盜起,秦檜遣殿前司將官捕之,卻秘而不宣。此事被密奏給高宗,告發者為趙瑗。較量的結果是,秦檜竟能在趙瑗服滿數年之後,以居喪不當給俸為由,追奪其守孝時所得的俸祿。可以說秦檜在朝的這十八年的時間,是趙瑗最艱難的一段時期。

秦檜:從“力主和議”到“代君受過”,漫談宋高宗的政局制衡思想

宋高宗人物畫像

“高宗固位”與秦檜的政局制衡關係

領養宗室子容易,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幼童已長大成人,在名分上總需要有一個交代,這步 步緊逼的問題讓高宗避之不及。他寧願給兩個養子非常高的待遇以杜群口,卻絕不願意給他們名分。他的期待與不甘在目睹了群臣為爭立趙瑗而紛紛交論後更為堅定。此時秦檜異論的出現,實已造就了轉機。借秦檜一方來牽制趙瑗一方,無疑是最為理想的政局調控狀態。高宗既高居於雙方之上,又遊刃於雙方之間,制衡與固位並獲於股掌之中。

然而,高宗畢竟與秦檜不同,他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站在秦檜身後,但他在參與的同時又必 須能隨時超越於對決之外。秦檜和高宗有一個共同的期待目標,就是高宗親子的誕生。對二人來說,這將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對秦檜來說,這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只能一條路走到底。因為就他謀身立政的和議政策來說,這一自絕後路的選擇是如此地不可或缺。而對高宗來說,他需要一個雙贏的結果。南宋的半壁江山是在他手裡穩定下來的,他希望它能世世代代傳下去,即使這一繼承人不是他的親子。

秦檜:從“力主和議”到“代君受過”,漫談宋高宗的政局制衡思想

《四朝見聞錄》相關史料

在暫時掩抑趙瑗光芒的同時,高宗也展示了慈愛的一面。典型的事件是,當秦檜扣除趙瑗居父喪期間所得俸祿時,高宗沒有阻止秦檜這樣做,卻“自出內帑,月如所除給焉” 趙瑗養母去世,高宗亦沒再選擇其他宮人,而由已撫養趙璩的吳婉儀一塊照料。這也是出於一種長遠的考慮。如此安排既避免了宮牆內無謂的爭端,也可為夫妻兩人安享晚年鋪好路。在禪位前後,宋金重陷戰局後,趙瑗扈從高宗親征,歸來不久,高宗就讓位了,由此看來高宗很早之前便謀定好了禪位時機。

在《四朝見聞錄》中記載:“憲聖擁立憲聖既贊高宗立普安,遂定大統之寄。高宗登遐,憲聖獨處北宮,春秋浸高,孝宗以不得日侍定省為歉。及內禪光皇,實憲聖所命,孝宗遂得日奉長樂宮(一無“宮”宇),極天下之養,盡人子之歡。”

秦檜:從“力主和議”到“代君受過”,漫談宋高宗的政局制衡思想

秦檜畫像與“遺囑”

評價

秦檜無限期地推遲了趙瑗的立嗣時間,這便是他長期獨相隱而不言的秘密。可以推測,如果 秦檜能活得更久一點,他的獨相生涯依然會繼續。得出這一結論的原因很簡單,秦檜死後,他的堅持的和議與阻止立嗣均沒有被更改,和議任務交到了万俟禼、湯思退等人手裡,阻止立嗣的任務由高宗母親韋太后維持。

阻止立嗣與和議構成了秦檜政治生命中密不可分的兩部分,它們成就了秦檜的久相地位,也了卻了高宗畢生的心願與遺憾。高宗牢牢掌握了趙瑗與秦檜間的制衡,並對秦檜一方採取了適當縱容的態度,然而,秦檜雖或恃寵妄為,卻絕沒有達到威逼主上的地步。

宋朝的宰相制度使得秦檜不可能掌握軍隊,他的和議形象本不為軍方所接受,而他所迫害的人又大多具有軍方背景。趙瑗則擁有這方面的有利因素。在當時的形勢下,二人間的制衡一旦失去高宗的人為約束,傾向一眼可知。所以,高宗會警惕秦檜的一夫之勇,卻不必擔心他的狼子野心。

更何況秦檜是一極小心謹慎之人,雖然權傾天下,但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權力來源於何處,所以他從未有過謀反的心思。

秦檜與後世的和珅大致可以歸為一類,都是盡心盡力為皇帝辦事的,正是如此,秦檜最終能夠壽終正寢。

參考文獻:《宋史》、《四朝見聞錄》、《廿二史劄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