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残韵看川渝

民国时期的四川市井乡村的文化

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历史,是四川历史上“袍哥组织”与“茶馆文化”盛行的时代至今仍对川渝人民的市井文化起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民国残韵看川渝


袍哥文化的的兴起,和茶馆的繁荣只适应于清末和民国当时的四川市井、乡村百姓生活之间。当时民生凋蔽,政府公信力不足、军阀、地主、资本家与农民、佃农、长工、短工、长年之间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富者地可敌国。而贫者或卖儿卖女,或易子相食。在这种社会土壤中于是出现了一种相对应的组织名为“哥老会”即袍哥组织。这个组织有绝大一部分后来进入了国民政府中官僚系统中,或负责乡村的保甲制度的落实,或负责税务、治安的征收与维护,甚至还利用一贯道的学说来治理蜀地社会。

(一贯道以《龙华经》为指导思想,要百姓成顺民,以释、道、儒、耶、回五宗合一的思想劝人顺应于政府官僚系统的横征暴敛。又以红阳、白阳、青阳三世及道学的三元甲子论的思想,劝人做一个修行人,勿作政治和思想的见解。)

在乡村市井中,百姓声口耳相传的“袍哥与茶馆”从历史至今一直都是正气和信义的象征。这些百姓心目中的乱世英雄。他们坚守忠义,始终在捍卫一种百姓心中最质朴的那种村规乡约。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和现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邓小平童年在四川成长的经历深深地烙上了那个时代袍哥文化和茶馆契约文化的痕迹。其中在民间流传最广的便是《啥儿军长》了。此人义薄云天,名叫范绍增为袍哥舵把子。时值倭寇侵华。于是他变卖家产,组织川军第八十八军出川参加淞沪抗日,绝大多数英勇献身于家国的生存之中。盛世为匪为寇,乱世则是侠义精神的承载。如同老子之说与其病病也,是以不病。他之所以存在一定有他被人民所认可的价值。


民国残韵看川渝


袍哥文化的起源和茶馆文化的兴起

中国历史上的宋金之战、宋元之战、及后来的明、清二代的战争直接导致川渝大地人口锐减,路广人稀。于是自宋元之季起就有大批域外之民入川。自明洪武之后入川更多,清后的康乾朝更到顶峰。这就是历史赫赫有名的“湖广填川”这些先民就是今日四川人的祖先,他们来自岭南、桂林地区,或来自于吴越之地。或来自于江西荆湘之地。出自于对本区,故土乡情的眷恋形成的一种互帮互助的组织名曰:“袍哥”

而川渝之地的有大部分移民不同于唐宋时期之谪官群体也不同迁于闽、粤、琼、台的名门望族。入川之民大多是无地,无势的普通百姓由官府押解入川的。看看各自家中的祖谱一切尽展眼前。

茶馆文化和袍哥文化是湖广填川之后才出现巴魂蜀魄相融共振的人文奇观。与这个盆地自然环境相通形成了川渝地区独有的农业文明。为四川第四次文化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民国残韵看川渝


在今天的社会、时空格局中我们应当如何继承先祖的传统文化?

四川盆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国七千年的文明传承。历史都在重演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带着乡愁。这种文化就乡约,村规中。就在各大家族的祖训,家谱之中。在中国除四川之外没有一个地区的人能够具有中国人那么多的特质。没有一个地方的人能够像四川人一样将契约文化和忠义精神在乡村市井中体现得如此淋淋尽致。在此我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天下未治蜀已治,天下已乱,蜀亦安。”无论今天的四川人如何谈论利和益。如何谈高效率的做人处事的原则时。或多或少地都能体现湖广先民骨髓深处的神经跳动吧。在全国上下兴起弘扬国学传统文化风起云涌之季。再度思索四川地区所固有的袍哥文化和茶馆文化,或许你看四川会有另外一番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