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李世民征戰四方的強大府兵制:為何到了後來卻成束縛

說起大唐的建立,其實和李世民有莫大的關係,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是他率領軍隊打下來的。而後來他當上皇帝以後,並沒有做個“書生皇帝”天天呆在皇宮內,而是選擇帶領唐軍四處東征。他先是包舉宇內,接著消滅了許多地方霸主,最後平定了西域各諸侯國,這些成就和府兵制有莫大的關係。但讓他這麼得心應手的府兵制,到了玄宗時期卻無法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何呢?

讓李世民征戰四方的強大府兵制:為何到了後來卻成束縛

府兵制,簡單的說就是“民”和“兵”結合,合二為一。公元540年左右,西魏和東魏爆發了祁山之戰,但是在這一戰中,西魏大敗,而且精心培養的6萬士兵毀於一旦。失敗以後,大將軍宇文泰決定對軍隊進行大的改革。以前士兵和農民分得很清楚,西魏士兵的主要組成是鮮卑人,而漢人主要是務農,但是現在人不夠了呀,所以宇文泰從民間吸收兵員,化農民為士兵。

讓李世民征戰四方的強大府兵制:為何到了後來卻成束縛

不過剛開始,宇文泰想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想在徵兵上花費太多,所以徵兵的對象大多是富農。因為這次徵兵要求他們自帶裝備,比如弓和刀等等,窮苦農民可是備不齊這些工具的。所以木蘭替父從軍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情景出現:“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可見木蘭家在當時,還算是富農了,徵兵對象唯一獲得的好處,就是免去相應的賦稅。到了隋朝的時候,楊堅對府兵制又再次進行了升級改造。這次徵來的士兵,戰亂時參與打仗。而到了和平時期,這些士兵又變成農民,種田囤糧,生產和打仗都不耽誤。

讓李世民征戰四方的強大府兵制:為何到了後來卻成束縛

這麼好用,李世民時期自然也沿用了隋朝制度,他曾說:“我徒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可想而知,那個時代這些士兵社會地位很高,有一些職位只有世家子弟才有勝任的資格。但是沒想到,在唐玄宗時期,府兵至卻窮途末路,反倒成了盛唐的雞肋,其成也均田制,敗也均田制。

據悉,在均田制推進較好的時候,就是說所有人都能分到田地。唐朝初期的時候,還能普遍實施。但後來,用來均田的越來越多的是官田的荒地。社會風氣奢靡腐朽,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大家族吞併,土地大量轉入了大地主也就是藩鎮節度使、莊園主等的手中。所以這個時候,日漸沉重的兵役就讓沒有田可種的農民,更加無力承擔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想方設法得逃避兵役。

讓李世民征戰四方的強大府兵制:為何到了後來卻成束縛

其實早在唐王朝建立的初期,土地的自由買賣和兼併就露出端倪。到了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社會上層的大家族進行土地買賣和兼併越發猖獗,曾經有一個富商,史書這樣形容他:“其家鉅富,金寶不可勝計,常與朝貴遊,邸店園宅,遍滿海內。”想想他的豪宅遍佈四海,這土地擁有量和財富真是讓人咂舌。到了唐玄宗時期,更是誇張,當時“比見朝士廣佔良田”,佔良田明目張膽到了如此的地步。

讓李世民征戰四方的強大府兵制:為何到了後來卻成束縛

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旦經濟基礎均田制被破壞之後,它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走向沒落也就不可避免了。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唐朝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戰事,所以士兵得不到鍛鍊,戰鬥力就大大的減弱。而這個時候又保持著繼續招募士兵的慣性,這個時期參軍入伍就成了那些豪門子弟晉升的重要途徑,又進一步弱化了士兵的戰鬥力。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時候,他就啟用戰鬥力較強的藩鎮,但是這就導致了藩鎮的越發強勢。

其實從種種來看,到了唐玄宗時期,雖然唐朝看似還非常的興盛,可實際這個時候已經積弊日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