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孝道?其具體涵義有哪些?

蝦溪蝦米


孔子是一個名醫!講孝道不能不提孔子。

賢文雲: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孝道,在中國是伴隨著文化發展起來的,歷史悠久,涵義弘大。與道相通,德和天地。生活中耳熟能詳,老生常談,茶餘飯後,街談巷議,常有關於孝子賢孫佳話,亦有忤逆不孝之事。到底什麼是孝道呢?有人說“孝順”、有人說“孝敬”、還有人說“孝養、孝順、孝敬”都有,等等。其實,都是片面不全面的解釋。即便是《孝經》、《禮記》也不全面。要了解真正的孝道,就要從古人造字開始,直到《孝經》問世。

一,孝字,只是傳承符號。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中間一撇貫通上下。是會意字。意思是上有老下有小。這是描述人類傳承的一個現象。就好比一大為“天”,土也為“地”一樣。只是說明一個問題,本身沒有選擇的孝順、孝敬等意思。就是這個傳承,德合天地,參與道義。最終成為了“孝道”。

人類發展,血脈延續是必然,一代一代發展中,就是無數個“孝”連在一起成維繫紐帶。古人造字取傳承之意,聖人教化民眾,使之明瞭道義,不可背離大道。示之以文而為“教”。子曰: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教育,是在孝的基礎上,做教化民眾的宣講。

二,孝心、孝言、孝行不足謂之孝道

有人說有孝心就是好孩子,錯了。心術好壞藏在內,自己尚且不知,父母親友鄰人有怎麼能夠知曉。一個人只是在心裡愛自己的 祖宗長輩,能有多大作用呢?而今商業社會,經濟掛帥,一顆天真赤子之心,如何面對紛繁世界,立足社會?自顧不暇焉能顧他。

孝言者,言語周全,噓寒問暖,人前人後落得個大孝子之美名。誇他真會說話!算不得孝道,也算不得孝子。

孝行如何?可以有。村裡有一孝子,事父母甚勤,端茶倒水,洗衣疊被,陪著上街,扶著走路。一邊嘮嗑:“叫你在家坐著,非要出來,出來咋子嘛?煩不煩嘛你?”“剛給你換的衣服就弄髒了,你說你討厭不?我每天忙裡忙外的容易嗎?就不能體諒我?”“不是剛給你吃過東西,怎麼就又餓了,.....”這樣有孝行無孝言,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有孝道呢?

如此說來,孝心孝言孝行都有如何?還不是孝道。父母養育兒女長大,兒女贍養父母安度晚年,基本生活保障也不可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能陪著父母挨餓受凍吧?曾子砍柴到山上,子路負米一百里。柴米油鹽不可少的。

三、孝順、孝養不足謂之孝道

有人說孝順父母就是孝道,不對。順從父母,可能會成為脅從,助紂為虐。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會打洞。有些不法父母帶著孩子作案,小孩子從小就入室偷盜,這種情況也是孝順。絕對不屬於孝道。還有人說要孝養,孝順而能提供父母衣食住行樂,就是孝道了。有一個包工頭,年收入幾十萬上百萬,在村裡叫老闆。財多就氣粗,逢年過節美食成堆,送往迎來禮品不斷,父母衣帽一新。渾身燦爛。

這個只屬於生活提高了,而不是有孝道了。任何一個正常人,錢包鼓鼓的,都可以做到這些。能養,不值得驕傲,犬馬亦能為之也。

四,孝勞、孝敬,亦不足謂之孝道。

能做到孝敬,不易。要在孝心、孝言、孝行、孝順、孝養全備上敬之。孝子矣。敬則有別,禮儀有交錯。舉止有分寸,出入有規矩。不辭辛苦,順理成章,安心做事,老少皆歡。真孝子而。尤不能全孝道。

真正的孝道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孔子時代,就經常有人問。要知道,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三十歲開始教學。眾弟子向孔子請教“孝”多在孔子中晚年。

孔子就像一個名醫,不同的客人開不同的藥方。把所有的藥方整合,最後告訴一個學生,完成了最全面的孝道。

五、孔子對孝做不同的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論語·為政》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為什麼要這樣說,和我們上面的孝順、孝心等不一樣啊?不要急,先認識一下孟懿子---

孟懿子(-前481年),姬姓,魯國孟孫氏第9代宗主,本姓仲孫,也稱孟孫,名何忌,世稱仲孫何忌,諡號懿,是孟僖子的兒子,南宮敬叔的哥哥,孟子的六世祖。

魯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孟僖子臨終之前,讓孟懿子、南宮敬叔都要將孔子作為老師。這一年孔子才34歲。所以後來孟懿子問到“孝”,孔子才說“無違”。希望他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也來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兩種解釋,一種說父母擔心孩子的健康。二種說法是子女擔心父母的身體。據說孟武伯是一個驕橫奢逸之人,身上毛病多,且孟懿子是病死的。孔子的回答很有針對性。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言偃,字子游,小孔子45歲。就按15歲從師,孔子都60歲了。這個回答就是針對孝養的,狗和馬也能夠得到飼養,不敬,有何區別?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卜商,字子夏,小孔子44歲,孔子傳易經弟子。是一個有才能的弟子,卻不是一個乖乖聽話的學生。“色難”,在長輩面前做到和顏悅色最難。這也是指點子夏言行要注意,因為孔子認為子夏在遵循仁和禮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誡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六、孝道有言、行、心、敬、禮、儀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禮儀也是孝道一部分。孝養只是生前,不是身後事,真正的孝道,不因父母去世而改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是說守孝三年,那麼三年後呢?就沒有了?當然不是的。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是傳承。祭祀祖先,教育後代。要延續,延續,延續!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各種禮節因時因事而異,此不贅述。

七,孔子之孝道祖述堯舜

孔子的孫子(子思)五歲時,孔子去世,當年曾子二十七歲,孔子把孫子託付給曾子。子思長大後教學。再傳弟子就有孟子。這都是儒家重量級人物。就是這個曾子,有一次和父親在鋤瓜苗的時候,誤斬其根,不小心弄斷了瓜苗,被父親用木棒打暈在地,甦醒後先安慰父親,再退回家中彈琴唱歌,意在使父親相信自己身體無礙。孔子聽聞後生氣:不要讓他來見我了。

曾參自認為無罪,託人向孔子請教。

孔子對來人說:“你沒聽說過嗎?昔日舜侍奉父親,父親使喚他,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要殺他,卻找不到他。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父親輕輕地打他,他就站在那裡忍受,父親用大棍打他,他就逃跑。因此他的父親沒有背上不義之父的罪名,而他自己也沒有失去為人之子的孝心。如今曾參侍奉父親,把身體交給暴怒的父親,父親要打死他,他也不迴避。他如果真的死了就會陷父於不義,相比之下,哪個更為不孝?

另外,父親打死了他,又會犯多大的罪?”

曾參聽後,說:“我的罪過很大呀!”於是造訪孔子而向他謝罪。

孔子對舜帝很是讚美“舜其大孝也與”

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即此可證。看著曾子恭敬地樣子,孔子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你知道麼?曾子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於是孔子講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孝道有言、行、心、敬、禮、儀;與天地和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形狀。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


南山易人易學


孝道一般指的是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的親血緣關係。父母嘔心瀝血把兒女撫育成長,甚至不惜生命保護兒的安全,父母經過千辛萬苦供書教養兒女二十年,兒女都長大成人,並能自食其力。這時的兒女應知道感恩報效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親年紀大了,作為兒女的就要多多關心自己的父母。

所謂孝道指的就是為人兒女沒有忘記父母養育之恩,閒時多陪父母在一起,幫助父母解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父母有病想盡千方百計去照料他們,讓父母感到自己的兒女沒有白養而感到莫大的欣慰。兒女無微不至地關愛自己的父母,讓父母愉快地度過晚年,這就是兒女對父母的孝道了。

這是我對孝道理解的淺見,懇請網友點評,共同探討對“孝道“的理解。


廣東東莞市虎門麥樹河


什麼是中國人的孝道?首先必須是 尊老愛幼。中國人講誠信,善良,厚道也是孝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